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5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68篇
医药卫生   530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74篇
  2006年   51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40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1.
目的:构建白念珠菌钙调蛋白基因(CMD1)缺陷HS3酵母菌体,为进一步探讨钙调蛋白基因突变对真菌生长周期及致病性的影响奠定基础。方法:首先将含cmd1::TRP1置换序列的质粒I转化二倍体酵母菌株YPH501(his3trplural),经Soutthern印迹法筛选出含TRP1序列的菌株。其次,将含CMD1序列的质粒Ⅱ转化以上TRP1阳性菌株,进行减数分裂后选择得到TRP1阳性酵母菌株单倍体。最后,将含trp1:HIS3置换序列质粒Ⅲ转化上述TRP1阳性单倍体菌株,用不含His培养基培养得到钙调蛋白基因缺陷HIS3酵母菌株。结果:经Southern印迹法证实cmd1:TRP1基因置换克隆;减数分裂后选择得到了TRP1阳性酵母菌株单倍体;质粒Ⅲ转化单倍体后经不含His培养基培养得到CMD1缺陷HIS3菌株,接种于不含Trp倍养基上未见有菌落生长,说明质粒Ⅲ转化单倍体后已将his3TRP1转换成HIS3trp1。结论:成功构建了钙调蛋白基因缺陷HIS3酵母菌株,基因型为cmd1trp1HIS3。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肺癌患者血清自身抗体阳性率、细胞内定位及荧光图形特点,探索自身抗体作为肿瘤樗物的可能性。方法: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ndirect immunofluoresseenee,IIF)检测77份肺癌以及140份不同年龄段正常人血清中自身抗体。提取人喉癌上皮细胞(Hep-2)蛋白抗原,采用蛋白质印迹法对81份肺癌患者及52份正常人血清进行分析。结果:肺癌组和对照组的自身抗体阳性率有显著差别,两  相似文献   
13.
共刺激分子CD28和B7在关节炎发病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B7;CD28共刺激信号在关节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经牛Ⅱ型的(BⅡC)诱导SD大鼠建立关节炎动物模型,分析抗B7-1和抗B7-2抗体对关节炎大鼠临床症状和特异性免疫反应的影响。结果:抗B7-1抗体可阻止SD大鼠发生胶原诱地性关节炎,降低大鼠对BⅡC的体液免疫反应。结论:B7;CD28共刺激信号在诱发T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疾病中起作用,抗B7-1抗体具有潜在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4.
雷公藤甲素对体内外诱生TNF和IL-6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观察雷公藤甲素(T10)对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6(IL-6)在平滑肌细胞(SMC)、腹腔巨细胞(MΦ)的分渥以及在小鼠体内诱生的影响。方法;体外主动脉SMC培养,腹腔注射给药及眼球摘除取血,细胞毒结晶紫染色法测定TNF,依赖细胞株MTT比色法测定IL-6。结果:T10注射浓度(0~0375mg/kg)与小鼠血清TNF,IL-6水平呈显著负相关(P〈0.01),腹腔M培养上清中T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TNF-α对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IGF-1)激活人α1(Ⅰ)胶原启动子的作用.方法:构建含不同长短α1(Ⅰ)胶原启动子序列与氯霉素乙酰基转移酶(CAT)报告基因的重组体pCOLH1 0.27,pCOLH1 2.5;用脂质体法瞬时转染至NIH3T3细胞和人皮肤成纤维细胞中,加入IGF-1或(和)TNF-α,测定CAT活性.结果:100 ng/ml IGF-1可使转染至NIH3T3细胞的pCOLH1 0.27和pCOLH1 2.5表达的CAT活性分别增高至对照的(5.4±0.25)倍与(5.8±0.3)倍, 使转染至人皮肤成纤维细胞的这两个重组体表达的活性分别增高至对照的(4.5±0.22)倍与(4.9±0.2)倍.而TNF-α能抑制IGF-1诱导的pCOLH1 2.5活性.结论:TNF-α在转录启动水平抑制IGF-1对人α1(Ⅰ)胶原基因表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细胞因子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表达CD40和CD40L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CD40 CD40L是一对互补的跨膜糖蛋白 ,在机体免疫应答中起重要作用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这一对配体 -受体参与了AS的发生和发展[1] 。AS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可有多种细胞因子参与和合成多种细胞因子。本文研究细胞因子γ干扰素 (IFN γ)、肿瘤坏死因子 (TNF)、白介素 6(IL 6)和白介素 1(IL 1)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表达CD40及CD40L的影响 ,以期揭示CD40 CD40L在AS发生中的作用地位。1 材料和方法1.1 材料 IFN γ、TNF、IL 6、IL 1、CD40和CD40L单抗购自Pharmingen公司 ,鼠IgGPE…  相似文献   
17.
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病死率日趋上升,动脉粥样硬化(AS)是其病理基础,对于 AS 的发病机制学说众多,目前认为AS 是一种慢性免疫炎性疾病,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在 AS的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动脉粥样斑块的主要特征包括动脉壁脂质沉积和免疫细胞浸润,而巨噬细胞是首先侵入动脉粥样损伤的炎性细胞,并且是最终形成粥样斑块的主要成分。有关巨噬细胞在 AS 发生、发展各阶段的作用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现就在 AS 各个阶段巨噬细胞所发挥的核心作用,特别是在预测与巨噬细胞相关的心血管事件发生时炎性生物标志物的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与人白细胞抗原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是一类由自身免疫机制介导的、以肝内小胆管进行性非化脓性破坏性炎症为特征的慢性胆汁淤积性疾病,进一步可发展至肝纤维化与肝硬化。PBC好发于中年女性,临床表现主要为皮肤瘙痒、乏力、纳差、黄疸、肝脾肿大,并伴有高球蛋白血症、碱性磷酸酶(ALP)和7-谷氨酰转肽酶(7-GT)显著升高,且存在多种自身抗体,如抗线粒体抗体(AMA)、AMA-M2、抗核抗体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建立测定B细胞激活因子 (B lymphocytestimulator ,BlyS)mRNA含量的荧光定量反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法 ,并用来检测自身免疫病 [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类风湿关节炎 (RA) ]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s)中BlyS的基因表达水平 ,探讨BlyS基因表达水平与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机制的关系。方法 构建克隆载体 pMD18 T BlyS作为定量模板 ,基于TaqMan荧光探针技术 ,建立实时荧光RT PCR方法在GeneAmp 5 70 0型检测仪上定量检测 19例自身免疫病(SLE、RA)确诊病人、2 0例亚临床病人 (主要是抗核抗体阳性 )、8例其他对照性疾病患者 (自身抗体阴性 ,免疫球蛋白升高 )、2 0名正常健康献血者的外周血BlySmRNA表达含量。结果  19例自身免疫病确诊病人的PBMCs中均有BlySmRNA的表达 ,范围从 9 7× 10 5~ 3 2× 10 8拷贝 /μgRNA ,均值为 (8 4± 7 9)× 10 7拷贝 /μgRNA ;2 0例亚临床病人的强度为 8 6× 10 4~ 3 8× 10 6拷贝 /μgRNA ,均值为 (1 3± 1 2 )× 10 6拷贝 /μgRNA ;2 0名正常健康人的强度为 5 5× 10 4~ 4 9× 10 5拷贝 /μgRNA ,均值为 (1 7± 1 4 )× 10 5拷贝 /μgRNA ;8例自身抗体阴性而免疫球蛋白升高的其他疾病患者的强度为 5 8× 10 5~ 3 5× 10 7拷贝 /μgRNA ,均值为 (1 2±  相似文献   
20.
目的:检测和分析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UGT1A1*6、UGT1A1*28基因多态性。方法:收集186例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血液标本,采用焦磷酸测序方法对UGT1A1*6、UGT1A1*28基因多态性进行检测,并对基因多态性频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86例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样本具有群体代表性。UGT1A1*6基因多态性为野生型G/G占比63.4%、杂合型G/A占比32.8%、突变纯合型AA占比3.8%;UGT1A1*28基因多态性为野生型TA6/TA6占比75.8%、杂合型TA6/TA7占比21.5%、突变纯合型TA7/TA7占比2.7%;UGT1A1*6和*28基因多态性为野生型G/G且TA6/TA6占比48.9%,单点变异型G/G且TA6/TA7占比12.4%、G/A且TA6/TA6占比23.1%,双点变异型G/G且TA7/TA7占比2.2%、G/A且TA6/TA7占比9.1%、A/A且TA6/TA6占比3.8%,三点变异型G/A且TA7/TA7占比0.5%。患者UGT1A1*6与UGT1A1*28基因多态性频率分布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3个不同年龄段患者之间,胃癌、结直肠癌、其他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之间的UGT1A1*28、UGT1A1*6和*28基因型分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应用伊立替康时,应联合检测UGT1A1*6和UGT1A1*28基因多态性,同时密切关注患者的肿瘤类型以及年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