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11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21.
1.材料:ARROW牌中心静脉置管包(Central Venous Catheterization Set,内含:16G中心静脉导管,管身Φ1.8mm,内径1.1mm,尖端内径0.9mm,全长35cm;J形导引钢丝Φ0.81mm,长62cm);一次性硬膜外麻醉穿刺包(内含:内衬弹簧钢丝的硬膜外导管Φ1.9mm,内径0.5mm,长70cm),延长管、三通开关及引流袋。  相似文献   
22.
CT引导下半月节射频热凝治疗顽固性三叉神经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T引导下半月节射频热凝治疗顽固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方法 2007年3月~2010年12月,在CT引导下对68例常规口服药物治疗无效的三叉神经痛进行经皮穿刺半月节射频热凝治疗,三叉神经第Ⅰ支9例,第Ⅱ支12例,第Ⅲ支17例,第Ⅰ+Ⅱ支3例,第Ⅱ+Ⅲ支24例,第Ⅰ+Ⅱ+Ⅲ支3例。结果 68例均于CT引导下穿刺进入相应卵圆孔。66例治疗后疼痛消失,1例减轻,1例无效。68例随访3~48个月,平均31个月,5例复发,复发率7.4%。1例三叉神经第Ⅰ支射频术后同侧眼球结膜充血,2周后角膜溃疡,8周后溃疡穿孔,10周后穿孔自行愈合,但该眼视力丧失。结论 CT引导下半月节射频热凝能有效治疗顽固性三叉神经痛。对于三叉神经第Ⅰ支的射频治疗,一定要控制热凝温度于70℃以下,严密监测射频过程中患者的角膜反射,做到角膜反射迟钝即结束治疗。  相似文献   
23.
目的观察单次应用地佐辛对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Lc)患者术后镇痛的效果与不良反应,并和氯诺昔康作比较。方法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及维持用药相同。A组术毕前30min给予地佐辛10mg,B组给予氯诺昔康16mg。评估两组患者术后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术后1h、2hA组VAS评分均明显低于B组(P〈0.05)。术后4h、8h两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8h两组均未发生循环抑制,头痛头晕和尿潴留的发生率低(〈3.5%),但A组皮肤瘙痒的发生率均高于B组(P〈0.05),而B组恶心呕吐的发生率高于A组(P〈0.05)。结论术毕前30min单次静脉注射地佐辛(10mg)、氯诺昔康(16mg),均可使LC患者术后得到满意的镇痛效果,但术后2h内地佐辛较氯诺昔康镇痛作用更强,且恶心、呕吐发生率更低。  相似文献   
24.
目的探讨亚甲蓝对感染性休克患者动脉血气值及氧灌注指数的影响。方法将32例感染性休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C组)和亚甲蓝单次注射后持续输注加基础治疗组(M组),每组16例。C组给予抗感染及对症等基础治疗;M组除基础治疗外,予亚甲蓝2mg/k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50ml)中单次静脉泵注,20min注完之后以同样浓度继续泵注亚甲蓝2ml/h,共24h。观察确诊时(T0)、用亚甲蓝毕(T1)、单注后第1(T2)、3(T3)、5(T4)、7(T5)天患者平均动脉压(MBP)、心率(HR)和脉搏氧灌注指数(PI)的变化,同时对各时点的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观察酸碱度(pH)、PaO2、PaCO2、氧和指数(OI)、血乳酸(Lac)、还原血红蛋白溶解度(RHbS)、高铁血红蛋白(MHb)的变化。结果治疗后,M组MBP在T2、PI在T2~T4、RHbS在T1明显高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组内各时点与T0比较,两组患者的MBP在T1~T5、HR在T2~T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I在C组T3~T5、M组T2~T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组OI在T5、MHb的T2~T5、M组PaO2、OI和MHb的T2~T5、RHbS的T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aCO2和PH组内、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亚甲蓝在纠正感染性休克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紊乱的同时,能早期有效提高末梢组织灌注,从而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25.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后路与中路肋间神经阻滞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麻醉效果。方法以2017年7月至2019年6月在嘉兴市第一医院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9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即超声引导下后路肋间神经阻滞联合全麻组(后路阻滞组)、中路肋间神经阻滞联合全麻组(中路阻滞组)、单纯全麻组,每组30例。比较3组患者围术期(入院时及术后4、8、12、24h)无创平均血压、手术情况(手术时间、输液量、出血量)、术后(4、8、12、24h)静息痛及活动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及加用镇痛药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3组患者围术期同一时点无创平均血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组患者手术时间、输液量及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组患者术后同一时点静息痛及活动痛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后路阻滞组、中路阻滞组明显低于单纯全麻组(均P<0.05),后路阻滞组又明显低于中路阻滞组(均P<0.05)。3组患者术后均未发生局麻药中毒、穿刺部位感染血肿、呼吸抑制,但头晕、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发生率以及加用镇痛药比例、肛门排气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相比于中路肋间神经阻滞,超声引导下后路肋间神经阻滞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的镇痛效果更好,且术后肛门恢复排气时间较短。  相似文献   
26.
目的 为无痛胃镜制作专用体位架,确保无痛胃镜操作的顺利进行.方法 用木板材制作出L型体住架,配备相关约束带构成侧卧防倾伏体位固定架.结果 经临床应用验证,此体位架不仅可防止患者进入催眠镇痛状态后向前倾或向后倒伏,而且可防止术中患者意外挣动而影响内镜操作.结论 侧卧防倾伏体位固定架值得在无痛胃镜检查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7.
目的:探讨"U"形子宫切除成形术治疗子宫腺肌病的临床价值。方法:79例子宫腺肌病患者分为两组,研究组45例行"U"形子宫切除成形术,对照组34例行全子宫切除术,分别测定两组患者术前、术后6个月和术后12个月的雌二醇、睾酮、卵泡刺激素、黄体生成素、催乳素等血清性激素及糖链抗原125(CA125)水平,记录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等围手术期指标,超声监测术后卵泡发育,并进行临床随访。结果:研究组术中出血量比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术后痛经消失或明显缓解,月经量减少,且卵泡发育与性激素的水平基本不受影响。对照组术后6个月及12个月出现性激素水平下降,术后12个月的盆腔超声发现8例患者存在卵泡发育障碍,5例出现绝经综合征症状,2例发生残留卵巢综合征。结论:"U"形子宫切除成形术作为治疗子宫腺肌病的保守性手术方法,可使痛经消失或明显缓解、月经量减少,对内分泌功能影响较轻,近期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28.
目的:探讨胸腔内置管灌注对恶性胸腔积液的疗效。方法:经胸腔内置贝朗氏管后,将顺铂100mg~120mg灌注,保留24小时~48小时,每1~2周1次,配合香菇多糖6mg或白介素-Ⅱ200U,每周1次,保留24小时~48小时,连续灌注3次~4次。结果:胸水控制有效率达84%,且不良反应较少。结论:对于恶性胸腔积液经胸腔内置管灌注化疗可控制胸水并提高全身化疗的疗效,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29.
川崎病误诊32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提高临床医师对川崎病的认识,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对我科曾被误诊的32例川崎病小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认为川崎病的误诊主要是因为临床医师对川崎病认识不足,诊断思路过于狭窄,不能全面综合进行分析及询问病史、体格检查不够详细等原因所致。结论:临床医师只要对川崎病加强认识,诊断时详细询问病史及体格检查,全面综合分析,结合一些传染病预防接种、传染病流行史等因素,可以提高诊治水平,减少误诊误治的发生。  相似文献   
30.
新型一次性无痛导尿管的临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留置导尿不仅解决了尿液引流和膀胱冲洗等问题,还可通过尿量反映病人主要脏器的血液供应及肾功能。目前临床上广泛应用的普通气囊导尿管(Foley导尿管)虽插入和固定容易,但在留置导尿及膀胱冲洗时,可因诱发病人尿道部疼痛及强烈的排尿刺激感,轻则可影响病人休息与睡眠,重则可导致血液动力学紊乱及躁动等并发症。在外尿道口注射2%利多卡因6—8ml后,再插入导尿管,虽可缓解插管时的疼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