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0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1篇
医药卫生   18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摘要】 目的:比较两种人间充质干细胞在接触式共培养体系下对退变髓核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方法:取同一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退变髓核组织、脂肪组织和骨髓组织,分别分离培养退变髓核细胞(NPCs)、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SCs)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取3种细胞传代至第3代的细胞进行接触式共培养。共培养前,利用PKH26对第3代退变NPCs进行染色标记,然后按1∶1的细胞比例,将NPCs分别与ADSCs和BMSCs在普通6孔板内进行接触式共培养。实验分为3组,A组为单独培养的NPCs,为对照组;B组为与ADSCs共培养的NPCs;C组为与BMSCs共培养的NPCs。共培养第7天时,利用MoFlo高速流式细胞分选仪将共培养的细胞进行分选,获取各组NPCs。然后提取各组NPCs的总RNA,进行反转录后,再利用Real-Time PCR技术检测各组NPCs的Ⅱ型胶原、蛋白多糖和SOX-9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将Ⅱ型胶原、蛋白多糖和SOX-9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按分组进行组间t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结果:从退变髓核组织、骨髓组织和脂肪组织中,均成功分离培养出NPCs、BMSCs和ADSCs。待各细胞传至第3代时,成功利用PKH26对NPCs进行染色标记。按实验分组将各细胞进行接触式共培养后第7天,成功利用MoFlo高速流式细胞分选仪将共培养细胞进行分选,获取各组NPCs。经提取各组NPCs的总RNA,反转录并进行Real-time PCR后,获取各组NPCs的Ⅱ型胶原、蛋白多糖和SOX-9基因相对表达量,A组分别为1.03±0.04,1.05±0.07,1.04±0.17;B组分别为5.26±0.24,7.71±0.21,3.84±0.25;C组分别为9.33±0.39,11.07±0.34,5.64±0.26;B、C组NPCs的Ⅱ型胶原、蛋白多糖和SOX-9基因相对表达量与A组比较显著性增加(P<0.05);C组与B组比较,各指标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性增加(P<0.05)。结论:在接触式共培养条件下,BMSCs和ADSCs对退变NPCs均具有营养激活效应;BMSCs对退变NPCs的激活效应比ADSCs更好,对于椎间盘退行性疾病的生物学治疗可能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32.
目的探讨经椎间孔选择性神经根阻滞技术应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以明确诊断及责任节段,为进一步手术治疗提供依据。方法42例复杂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47次选择性神经根阻滞,对可疑责任节段进行经椎间孔选择性神经根阻滞,根据患者症状改善情况明确腰腿痛的责任节段,并以此为依据进行手术治疗。结果93%(39/42)的患者结果为阳性,1例假阳性为隐匿性股骨颈骨折。神经根阻滞前下肢放射痛VAS评分为8.12+1.43,选择性阻滞后下肢放射痛VAS评分改善为2.31±1.63。而后36例进行手术治疗。结论对于诊断复杂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在常规诊断依据的基础上进行经椎问孔选择性神经根阻滞,能够明确诊断,为进一步手术治疗方案的确定提供了明确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3.
背景: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关节镜技术已成为治疗肩关节滑膜软骨瘤病的首选方法。目的:探讨关节镜手术治疗肩关节滑膜软骨瘤病的疗效。方法:2005年7月至2011年12月共收治肩关节滑膜软骨瘤患者10例,男7例,女3例;年龄25~75岁,平均45.6岁;均为单侧受累,左肩4例,右肩6例;病程6~36个月,平均15.4个月;其中4例并发退行性骨关节炎;主要临床症状为肩关节活动后疼痛、绞索及关节肿胀,均伴有明显的活动受限。所有患者均采用关节镜手术治疗,包括关节镜探查、切除病变滑膜、取出游离体和清理退行性病变。结果:术后疼痛、绞索及关节肿胀症状消失,关节功能恢复良好,关节活动度得到明显改善。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24个月,平均12个月。1例效果不满意,其余均效果良好,无复发。结论:关节镜手术治疗肩关节滑膜软骨瘤病具有手术创伤小、患者术后恢复快、病变滑膜切除彻底等优点,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34.
椎间盘源性腰痛是慢性腰痛常见的类型,然而,其疼痛机制尚不明确。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神经营养素在椎间盘源性腰痛机制中具有重要地位。本文从神经营养素在椎间盘、脊根神经节和脊髓后角等疼痛传递通路中的作用,对其在椎间盘源性腰痛机制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通过调控神经营养素及其受体来改变疼痛信息传递,为椎间盘源性腰痛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5.
目的 观察探讨退变与正常髓核组织中内质网应激水平的差异.方法 获取正常和退变髓核组织共9例(均为海军总医院骨科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期间住院手术患者),取组织及分离培养髓核细胞,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内质网形态、免疫组化法对髓核组织中葡萄糖调节蛋白78(glucose regulated protein 78,GRP78)、C/EBP同源蛋白(C/EBP homologous protein,CHOP)的表达分布进行定性分析,RT-PCR及Western blot对髓核细胞中GRP78、CHOP进行mRNA和蛋白质水平的分析.结果 透射电镜结果显示退变髓核细胞的内质网扩张、肿胀,正常片状折叠结构消失;免疫组化染色及Western blot检测结果均可见退变髓核组织GRP78、CHOP的表达升高;RT-PCR提示较之于正常组,退变组GRP78[(1.076 ±0.13)vs(2.471 ±0.53)]、CHOP[(1.09 ±0.21)vs(6.873±1.4)]明显升高(P<0.05).结论 退变髓核细胞中内质网应激水平较正常髓核细胞升高,提示内质网应激可能在髓核细胞退变过程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36.
目前髓核细胞尚无特异性细胞标记,通常认为来源于髓核并表达Ⅱ型胶原、SOX-9和聚集糖胺聚糖的细胞即髓核细胞。仅以Ⅱ型胶原、SOX-9和聚集糖胺聚糖来在定义髓核细胞显然是不足的,因为上述细胞标记无法鉴别髓核细胞与软骨细胞。干细胞治疗椎间盘退行性疾病是目前的研究热点之一,精确鉴定髓核细胞在干细胞治疗椎间盘退变的背景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7.
单一和多节段腰椎间盘髓核摘除的远期疗效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观察单一节段椎间盘髓核摘除157例(A组)和2个节段椎间盘髓核摘除53例(B组)的近、远期疗效。2组术前临床表现、病理类型等相近似。术后5年内随访结果表明A组和B组优良率分别为911%和878%(P>005),6~12年随访则分别为851%和755%(P<005)。结果提示椎板开窗创伤小,对椎管干扰小,单一节段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后造成的腰椎失稳倾向小。半椎板切除椎管探查对椎管干扰大,术后疤痕组织形成多,多节段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后造成腰椎不稳倾向大。建议对多节段椎间盘突出采用多节段开窗,对膨出椎间盘慎行摘除  相似文献   
138.
患者男,39岁。因左颈胸背部疼痛伴左手麻木7年加重1年入院。患者7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颈胸段后部疼痛,且伴左手尺侧麻木,无咳嗽、恶心、呕吐,曾到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颈椎病”,予以局部理疗及牵引治疗,效果不佳。1年前症状加重,疼痛呈持续性,左手小指无力。查体:血压16.0/12.0kPa,C7T1左侧棘突旁2.0cm处压痛,左臂丛牵拉试验阳性,左手尺侧一个半手指痛觉减退,左手小鱼际肌萎缩,小指肌力减退。双上肢肌张力低,Hoffmann征阴性。实验室检查:血、尿、便常规,血生化无异常。X线片、CT、MRI示左侧…  相似文献   
139.
髌骨骨折的分型及其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髌骨骨折的分型及其临床应用.方法 在以往髌骨骨折诊断治疗的基础上,根据髌骨骨折后的移位情况、骨折部位和骨折块的数量及大小,结合临床各种治疗方法,将髌骨骨折分为Ⅰ~Ⅲ型3种类型.根据分型标准对56例髌骨骨折进行分型,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法并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随访6~60个月,按贺建新等的疗效评定标准进行评定,优37例,良16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94.6%.结论 髌骨骨折的分型标准具有简单实用的优点,对髌骨骨折治疗方法的选择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0.
骨折愈合过程中的骨形态形成蛋白表达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骨折愈合过程包括骨祖细胞的趋化、增殖、分化、并合成细胞外基质。它以对细胞、血管、以及骨基质的损伤开始 ,最终达到彻底的重新塑形而没有瘢痕形成 ,是细胞和基质的一个连续变化过程。骨折愈合的组织学特征已很明确 ,但在生化和调控方面仍不甚明确。近来用免疫组化、RT -PCR、原位杂交等方法检测BMP在骨折愈合过程中的表达 ,以及BMP在骨诱导及骨折愈合方面的作用 ,表明BMP是骨折愈合过程中的关键物质 ,本文主要就骨折愈合过程中BMP的表达作一综述。1 骨折愈合中骨形态形成蛋白的表达1.1 正常骨折愈合正常骨折愈合分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