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8篇
医药卫生   30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21.
目的 探讨创伤性拇趾缺损的修复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 自1995年1月以来,应用两种皮瓣修复创伤性拇趾缺损24例,其中应用蒂部延长的足底内侧岛状皮瓣11例,远端筋膜蒂足内侧岛状皮瓣13例。结果 11例蒂部延长的足底内侧岛状皮瓣全部成活;13例远端筋膜蒂足内侧岛状皮瓣中11例全部成活、2例皮瓣远端皮缘少许坏死。结论蒂部延长的足底内侧岛状皮瓣适用于修复拇趾远节和近节部分缺损的修复;远端筋膜蒂足内侧岛状皮瓣适用于近跖趾关节拇趾缺损的修复。  相似文献   
22.
踝及足跟部软组织移动性差、血运欠佳,创伤后易致软组织缺损。由于局部可利用转移覆盖创面的组织较少,虽然有多种方法,如:肌瓣、岛状皮瓣、带血管神经皮瓣修复该区域软组织缺损;但操作复杂,并需显微外科技术和设备。我们自1998年8月以来,采用小腿后侧逆行筋膜蒂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14例,均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23.
背景:骶髂螺钉直接固定复位后的骶髂关节,可提供足够的骨盆稳定性,其生物力学稳定性优于其他常用的内固定。目的:探讨三维CT测量在骶髂关节个体化置钉中的应用,为临床个体化置钉提供影像解剖学的依据。设计、时间及地点:测量实验,于2008-01/07在河北工程大学CT中心及解剖实验室完成。材料:成人骶髂关节标本8例,男女年龄不限,无脊柱疾病,由河北工程大学医学院解剖教研室提供,体积分数为0.1的甲醛处理。方法:每例标本的S1均经螺旋CT断层扫描后,图像输入到计算机软件,对图像进行处理,测量S1椎弓根骶髂关节的钉道直径,骶髂关节于髂骨后外侧面的进针点,骶髂关节螺钉的长度及进针方向,并根据数据模拟出各椎弓根的形态特点,依测量的数据和角度在标本上置钉,再行CT扫描观察螺钉在椎弓根内的位置。主要观察指标:骶髂关节螺钉参数的数值,置钉后椎弓根钉的在位率。结果:S1椎弓根宽为(24.6±2.7)mm,高为(19.1±2.9)mm,进针点至对侧前皮质的距离为(87.1±3.2)mm,进针方向与冠状面的夹角为(24.9±1.5)°,与矢状面夹角为(21.2±1.6)°,进针点与骼后上棘的距离为(37.5±2.6)mm,与骼后下棘的距离为(38.5±2.7)mm;与坐骨大切迹的距离为(43.2±4.6)mm,双侧16次穿钉,15枚骶髂关节螺钉完全在位。结论:利用三维CT测量的数据辅助,严格按照个体化椎弓根的轴线方向置钉,置钉的成功率较高。  相似文献   
24.
目的 探讨带血管蒂腓骨转位植骨固定的解剖学基础及其在治疗下肢骨折所致的骨不连接、骨缺损的远期疗效。方法 通过带血管蒂腓骨瓣顺行移位修复胫骨上部骨缺损、骨不连接;通过带血管蒂腓骨瓣逆行移位修复胫骨下部骨缺损、跟骨缺损、骨不连接,并可用于膝、踝关节融合。结果 经过术后18个月至10年(平均5年1个月)随访,肢体功能按照Enneking系统等级评分标准:26~30分18例,20~25分2例,15~20分1例。术后2个月内均见植骨开始生长,除1例5个月骨性愈合外,术后3~5个月均达骨性愈合,21例均于术后出现移植骨增粗,接近受区骨直径。18例膝关节功能正常,6例术前已有关节僵硬,术后经按摩等康复疗法,膝关节活动较术前有所改善。结论 带血管蒂腓骨转位植骨治疗胫骨骨折、骨不连接、骨缺损,无须行血管吻合.可一次完成骨架重建.有利于肢体功能的尽早恢复.远期疗效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5.
目的:评价自固化磷酸钙载万古霉素治疗慢性跟骨骨髓炎的疗效.方法:2001年1月以来,采用自固化磷酸钙载万古霉素治疗创伤后形成的慢性跟骨骨髓炎22例,对治疗效果进行临床和X线评价.结果:全部病例获得24 ~ 43个月随访.切口2~3周愈合良好(4例应用局部旋转皮瓣;2例术后切口处少量淡黄色渗液).术后4~6周时白细胞计数、血沉、C-反应蛋白恢复至正常水平,8~ 12周载万古霉素的自固化磷酸钙与宿主骨愈合良好.随访24 ~ 43个月自固化磷酸钙大部分已吸收,新生骨小梁塑型良好.全部患者获得正常行走功能.结论:自固化磷酸钙载万古霉素治疗慢性跟骨骨髓炎,修复骨缺损和治疗感染同时进行,是一种创伤小、疗效好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26.
目的 探讨创伤性拇趾缺损的修复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 自 1995年 1月以来 ,应用两种皮瓣修复创伤性拇趾缺损 2 4例 ,其中应用蒂部延长的足底内侧岛状皮瓣 11例 ,远端筋膜蒂足内侧岛状皮瓣 13例。结果  11例蒂部延长的足底内侧岛状皮瓣全部成活 ;13例远端筋膜蒂足内侧岛状皮瓣中 11例全部成活、 2例皮瓣远端皮缘少许坏死。结论 蒂部延长的足底内侧岛状皮瓣适用于修复拇趾远节和近节部分缺损的修复 ;远端筋膜蒂足内侧岛状皮瓣适用于近跖趾关节拇趾缺损的修复  相似文献   
27.
监测下麻醉部分下尿路腔镜手术禁食与早期肠内营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监测下麻醉部分下尿路腔镜手术缩短禁食时间与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安全性.方法:选择监测下麻醉部分下尿路腔镜手术46例,与同期传统方法50例进行比较.禁食时间研究组>1h、腰麻组>4 h;麻醉前测定血糖、酮体.记录三个时段(手术区间前、中、后1/3时间点)平均呼吸频率和心率.术后1 h进食,观察有无消化道反应(上腹部饱胀、恶心或/和呕吐).结果:研究组46例,血糖5.3467±0.9762 mmol/ L、血酮体1.1933±0.4876 mmol/L、平均呼吸频率19.73±2.02次/分和心率76.8±19.6次/分.术后6例(13%)有消化道反应.腰麻组50例,血糖4.8765±1.2390 mmol/L、血酮体1.568l±1.0368 mmol/L、平均呼吸频率20.53±3.26次/min和心率80.2±21.4次/min.术后36例(72%)有消化道反应.统计分析禁食时,两组血糖和酮体有显著差异(P<0.05),而术中平均呼吸频率和心率无显著区别(P>0.05).早期肠内营养项目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监测下麻醉部分下尿路腔镜手术缩短禁食是安全的,术后早期肠内营养也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28.
椎管内肿瘤误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6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提高对椎管内肿瘤的认识 ,降低椎管内肿瘤的误诊率。方法 :通过对临床工作中 6例椎管内肿瘤误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症状、体格检查、影像学资料及误诊原因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 6例 ,术前诊断 3例为腰椎间盘膨出 ,3例为腰椎间盘突出 ,全部经手术及术后病理证实为椎管内肿瘤。结论 :椎管内肿瘤易误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 ,全面了解病史 ,系统的体格检查 ,选择合适的影像学检查是诊断椎管内病变的关键。在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时应注意与椎管内肿瘤鉴别 ,对疑似病例要进行椎管内造影及MRI检查。  相似文献   
29.
我科于1998年1月~2003年1月采用髓内针加钢丝内固定治疗粉碎性股骨干骨折53例,经2年以上随访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0.
目的:通过临床实验探讨股骨头坏死(ONFH)病灶大小、部位与股骨头塌陷的关系。方法:将12例(15髋)患者行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取出的股骨头进行医学标本制作,并测量股骨头的坏死体积及坏死体积占整个股骨头体积的百分比(简称坏死体积比)和坏死表面积及坏死表面积占整个股骨头表面积的百分比(简称坏死表面积比)的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股骨头劈开后测量整个股骨头的平均体积为50.0 cm3(35.6~59.4cm3)。坏死区域的平均体积21.6 cm3(12.0~29.8 cm3);坏死体积比平均值43.5%(26.6%~64.3%),其中坏死体积比40%有9髋,30%~40%4髋,30%2髋。坏死表面积25~35 cm2有8例,36~45 cm26例;坏死表面积比50%13例。结论:坏死病灶体积30%时,ONFH的塌陷率高达87%;30%时坏死病灶的位置对病情进展起关键作用。坏死表面积25 cm2,坏死表面积比50%时,ONFH的塌陷份额87%。提示坏死病灶的大小与股骨头塌陷的危险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