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8篇
医药卫生   30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腰椎间盘髓核脱出误诊为椎管内肿瘤七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在临床上并不少见,早期首发症状多为单一神经根损害引起的腰腿痛、麻木。后期可为多根神经根损害表现,影像学所见很容易误诊为腰椎管内肿瘤,从而导致临床误诊误治。我院从1990年2月-2003年2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有7例腰椎间盘髓核脱出被误诊为腰椎管内肿瘤,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
胫骨是下肢承重骨,其中下段交界附近的骨质以皮质骨为主,骨干内血管及血供相对较少,该部位缺少肌肉等软组织覆盖,在损伤后血供更差,发生骨不愈合的概率高。骨缺损者再生缓慢,用传统无血运骨移植靠骨缺损两端活骨组织细胞的爬行替代过程产生新骨取代移植的死骨,这个过程需要的时间长、骨愈合较慢。1980年以来,本文采用带血管蒂腓骨转位植骨固定治疗胫骨骨折、骨不连接合骨缺损21例。经随访均  相似文献   
3.
背景:股骨头坏死塌陷就意味着软骨下骨板的力学性能失效,最终会导致受累的髋关节功能障碍。 目的:测量真实坏死股骨头的坏死体积及坏死体积占整个股骨头体积的百分比,分析股骨头坏死病灶大小和部位与股骨头塌陷的关系。 设计、时间及地点:单一样本观察,于2006-10/2007-10在河北工程大学附属医院解剖教研室完成。 对象:选择河北工程大学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股骨头坏死患者12例15髋,男9例,女3例,年龄41~59岁。 方法:将坏死股骨头用1 mm厚手动钢锯冠状位均匀劈成10等份,将锯开的股骨头放入标有刻度的量杯中,加入生理盐水测量股骨头体积;在每层断面上仔细辨认股骨头坏死反应性增生的硬化带,其内测缘即为股骨头坏死的边界,用尖嘴咬骨钳咬除股骨头坏死部分,然后将去除坏死后的股骨头放入量杯中,加入生理盐水测量股骨头坏死体积。 主要观察指标:①股骨头坏死体积及坏死体积比测量结果。②坏死体积比例与坏死股骨头数目关系。 结果:股骨头劈开后测量整个股骨头的平均体积为50.0 cm3,股骨头坏死区域的平均体积为21.6 cm3,股骨头坏死区域的体积与整个股骨头的体积比平均值为43.5%。股骨头坏死体积比在40%以上的有9髋,30%~40%有4髋,30%以下的有2髋。 结论:坏死病灶的大小与股骨头塌陷的危险性密切相关,当坏死病灶体积大于30%时,股骨头坏死的塌陷率高达87%,具有高风险塌陷;小于30%时,坏死病灶的位置对病情进展起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在下肢长骨骨折康复期治疗中应用改良绞链石膏/支具,观察其促进骨折愈合,减少关节僵硬等并发症的效果。方法:选择河北工程大学临床医学院骨科1984-01/2005-06收治的下肢长骨干骨折患者82例。分为实验组42例,采用符合生物固定要求的内固定后,应用外用改良铰链石膏/支具外固定。与传统绞链不同的是,近侧合叶片的联结点不是一个圆孔,而是一个按照膝关节瞬时中心曲线设计的滑道。使患者在3周后负重、持拐行走,利用骨折部合理的压应力促进骨折愈合。对照组40例,应用传统铰链石膏/支具配合符合生物力学要求的内固定。结果:82例患者平均获2年随访,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实验组患肢功能恢复情况:6~8周内愈合者22例(52.4%),9~12周全部愈合。②实验组不良事件和副作用:股骨及胫骨干骨折早期负重后Ender钉尾轻度外移3例,系断端嵌合不佳所致;骨折部半侧愈合不良1例;向外成角10°1例。无一例发生发生骨延迟愈合、不愈合及关节僵硬和明显的废用性肌萎缩。③两组患者术后膝关节活动度的比较:术后5,6,7周实验组患者膝关节活动度显著大于对照组(5周:(92.53±15.34)°比(80.12±16.41)°,6周:(108.48±16.35)°比(96.26±18.37)°,7周:(146.37±19.28)°比(135.21±17.65)°,t=2.73~3.54,P<0.01)④两组患者术后X射线检查骨痂出现率:术后4,5,6周实验组骨痂出现率显著高于对照组(0.52%比0.28%,0.67%比0.40%,0.88%比0.70%,χ2=4.08~5.86,P<0.05)。结论:下肢长骨干骨折采用内固定后,应用符合膝关节生物力学原理的改良绞链石膏/支具外固定,利用骨折部合理的压应力可促进骨折愈合。早期负重活动减少了因骨折长期卧床制动引起的股四头肌粘连、膝关节僵硬等多种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1982年 8月~2004年 2月我们共收治产伤致新生儿股骨骨折 15例, 经治疗收到满意效果, 现将产伤致新生儿股骨骨折的原因、修复特点与防治措施分析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本组男婴 9例, 女婴 6例, 胎龄 38 ~40周4例, 41周以上 11例。胎位: 臀位 7例, 横位 5例, 头位 3例。自然分娩及内外倒转 9例, 剖宫产 6例, 其中骨盆狭窄1例, 横位 1例, 臀位并有剖宫产史瘢痕子宫 1例。骨折部位: 均为股骨中段骨折或中上段骨折。骨折类型: 斜行或短斜行骨折 10例, 横行骨折 4例, 青枝骨折 1例。骨折移位情况: 骨折近端出现向前向外的成角, …  相似文献   
6.
背景:正确地选择进针点、进针方向和骶髂螺钉长度,以及对S1椎弓根形状和骶髂关节毗邻结构解剖的了解成为骶髂关节螺钉置入成败的关键。 目的:通过对成人骨盆后环的CT测量,为临床用骶髂螺钉固定骶髂关节提供形态学依据,并探讨钉道参数的变异性相关因素。 设计、时间及地点:测量实验,于2008-01/10在河北工程大学CT中心完成。 对象:选择100名健康成人,男女各50人,年龄23~56 岁,平均32岁,无骶髂关节疾患。 方法:用CT对100名健康成人骨盆进行扫描成像,测量S1椎弓根宽、高;S1到髂骨翼的投影点中心(即进针点)至相应椎体对侧前皮质距离,至相应椎弓根中心的距离;进针点与坐骨切迹和髂后上、下棘的距离;S1的轴线(即进针方向)与矢状面和冠状面所成的角度,并记录受检者的性别、身高、体质量。分别对不同性别、左右侧别的钉道长度、进针方向进行显著性检验;以协方差分析方法分析性别、身高、体质量等因素的主效应和交互效应;并以泊松相关分析研究各因素的相关性。 主要观察指标:骶髂关节螺钉参数的数值。 结果:100名受试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S1椎弓根宽平均(25.8±2.5) mm,高平均(21.2±2.7) mm;进针点至对侧前皮质的距离为(84.5±4.56) mm;进针方向与冠状面的夹角为(25.9±6.5)°,与矢状面夹角为(22.2±5.6)°;进针点与髂后上棘的距离平均(38.5±4.3) mm,与髂后下棘的距离(39.2±6.7) mm;与坐骨大切迹的距离(43.9±7.6) mm。②以协方差分析方法分析性别、体质量、身高各因素对钉道长度、椎弓根宽度的主效应和交互效应,在消除体质量及身高因素的影响后,性别对钉道长度及椎弓根宽度的影响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左、右侧别相比,钉道长度、进针角度及椎弓根宽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泊松相关分析显示身高、体质量与椎弓根宽度及钉道长度呈显著正相关,而进针角度与后两者无显著相关性。 结论:经骶髂关节骶骨钉的钉道参数具有较大变异性,不同个体有显著不同;体质量和身高是两个影响变异性重要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7.
膝关节僵直是下肢骨折、膝关节创伤或疾病常见并发症。给病人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不便。目前治疗方法较多,但疗效不一。自1998-0 2~2 0 0 3 -10我们采用有限手术加推拿手法治疗膝关节僵直3 6例,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3 6例,男2 5例,女11例,年龄13~5 5岁,平均3 9岁。关节内骨折所至者18例,股骨干骨折所至者10例,胫腓骨骨折所至者4例,膝关节滑膜炎所至者4例。膝关节活动范围,屈曲0~10°者2 6例,屈曲11~3 0°者10例。1·2 治疗方法 ⑴有限手术松解:连续硬膜外麻醉或全麻后,常规消毒铺无菌巾单。首先…  相似文献   
8.
背景:骶髂螺钉直接固定复位后的骶髂关节,可提供足够的骨盆稳定性,其生物力学稳定性优于其他常用的内固定。 目的:探讨三维CT测量在骶髂关节个体化置钉中的应用,为临床个体化置钉提供影像解剖学的依据。 设计、时间及地点:测量实验,于2008-01/07在河北工程大学CT中心及解剖实验室完成。 材料:成人骶髂关节标本8例,男女年龄不限,无脊柱疾病,由河北工程大学医学院解剖教研室提供,体积分数为0.1的甲醛处理。 方法:每例标本的S1均经螺旋CT断层扫描后,图像输入到计算机软件,对图像进行处理,测量S1椎弓根骶髂关节的钉道直径,骶髂关节于髂骨后外侧面的进针点,骶髂关节螺钉的长度及进针方向,并根据数据模拟出各椎弓根的形态特点,依测量的数据和角度在标本上置钉,再行CT扫描观察螺钉在椎弓根内的位置。 主要观察指标:骶髂关节螺钉参数的数值,置钉后椎弓根钉的在位率。 结果:S1椎弓根宽为(24.6±2.7) mm,高为(19.1±2.9) mm,进针点至对侧前皮质的距离为(87.1±3.2) mm,进针方向与冠状面的夹角为(24.9±1.5)°,与矢状面夹角为(21.2±1.6)°,进针点与骼后上棘的距离为(37.5±2.6) mm,与骼后下棘的距离为(38.5±2.7) mm;与坐骨大切迹的距离为(43.2±4.6) mm,双侧16次穿钉,15枚骶髂关节螺钉完全在位。 结论:利用三维CT测量的数据辅助,严格按照个体化椎弓根的轴线方向置钉,置钉的成功率较高。  相似文献   
9.
背景:股骨头坏死塌陷就意味着软骨下骨板的力学性能失效,最终会导致受累的髋关节功能障碍。目的:测量真实坏死股骨头的坏死体积及坏死体积占整个股骨头体积的百分比,分析股骨头坏死病灶大小和部位与股骨头塌陷的关系。设计、时间及地点:单一样本观察,于2006-10/2007-10在河北工程大学附属医院解剖教研室完成。对象:选择河北工程大学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股骨头坏死患者12例15髋,男9例,女3例,年龄41~59岁。方法:将坏死股骨头用1mm厚手动钢锯冠状位均匀劈成10等份,将锯开的股骨头放入标有刻度的量杯中,加入生理盐水测量股骨头体积;在每层断面上仔细辨认股骨头坏死反应性增生的硬化带,其内测缘即为股骨头坏死的边界,用尖嘴咬骨钳咬除股骨头坏死部分,然后将去除坏死后的股骨头放入量杯中,加入生理盐水测量股骨头坏死体积。主要观察指标:①股骨头坏死体积及坏死体积比测量结果。②坏死体积比例与坏死股骨头数目关系。结果:股骨头劈开后测量整个股骨头的平均体积为50.0cm3,股骨头坏死区域的平均体积为21.6cm3,股骨头坏死区域的体积与整个股骨头的体积比平均值为43.5%。股骨头坏死体积比在40%以上的有9髋,30%~40%有4髋,30%以下的有2髋。结论:坏死病灶的大小与股骨头塌陷的危险性密切相关,当坏死病灶体积大于30%时,股骨头坏死的塌陷率高达87%,具有高风险塌陷;小于30%时,坏死病灶的位置对病情进展起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游泳运动疗法治疗儿童创伤后肘关节骨化性肌炎的疗效.方法 对5例摔伤后肱骨髁上骨折第11~13周出现异位骨化的患者进行游泳运动治疗,配合上肢肌力训练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观察关节功能恢复和异位骨化消退情况.结果 游泳运动治疗7个月,肘关节主动屈伸活动度为15°(伸)(=) 120°(屈),X线显示肘关节异位化骨完全消退,关节功能接近正常,恢复日常学习和劳动能力.结论 游泳运动是无创伤、无药物毒副作用、安全有效的治疗儿童创伤后肘关节骨化性肌炎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