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3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5篇
医药卫生   16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37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9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91.
背景:腰椎间融合术为一种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新术式,在临床应用日益增多,但对其生物力学方面的评价较少。目的:探讨椎间盘融合器的临床应用价值并评价其生物力学性能。设计:临床部分:以诊断为依据病例回顾性分析。实验研究:随机分组对照研究。地点和对象:南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脊柱外科。从1996年起收集的严重椎管狭窄患者37例,男22例,女15例,年龄39∽76岁(平均52.9岁)。成年新鲜尸体6具(南华大学解剖教研室提供)。干预:本组病例均采用后路椎间融合器手术治疗;实验则采用随机分组进行生物力学评价。主妻观察指标:根据日本骨科协会评分标准(JOA)评定疗效。实验生物力学评价主要观测运动范围(range of motion,ROM)。结果:半年后33例患者得到随访,4例脱落,随访率34/37,优良率达90.8%;椎体间融合率达94.8%,无严重并发症。生物力学测定结果表明:椎问融合器组可恢复腰椎节段稳定性,与全椎板扩大减压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lt;0.05)。结论:椎间融合在严重椎管狭窄症手术治疗中的应用,具有重建脊柱稳定,恢复椎间隙和提高椎间融合症的优势。  相似文献   
92.
背景马鞍形人工半骨盆重建术是在治疗髋臼巨大缺损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近年来,国外学者将其用于治疗骨盆肿瘤取得了显著疗效.目的探讨马鞍形人工半骨盆重建术后的康复治疗方法及效果.设计以诊断为依据非随机非对照研究.地点和对象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骨科完成,对象为17岁男性患者,诊断为右侧骨盆骨巨细胞瘤Ⅱ级.干预对患者进行相当于Eneking and DunhamtypeⅡ+Ⅲ的半骨盆切除术.作病灶切除、马鞍形人工半骨盆重建术后,指导患者分阶段、渐进地进行患侧下肢距小腿(踝)、膝、髋关节的主动训练,调整步态.根据Aboulafia AJ的马鞍形假体置换术后整体结果评定标准进行结果评定.主要观察指标步行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术后1年患者步态仍稍跛,但户外活动不需带拐杖,患肢部分萎缩的大腿肌肉有改善,等级评定为优.结论患侧下肢距小腿、膝、髋关节的分阶段主动训练对马鞍形半骨盆重建术后的患者康复是可行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93.
腰椎间盘组织的炎症诱导效应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组织是否具有产生或诱导白细胞产生炎症介质磷脂酶A2(PLA2)的能力并寻找有效实用的抑制药物。方法:取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椎间盘标本10份,抽取这10名患者的周围血标本,从血中分离出单个核细胞。将同一患者的椎间盘和单个核细胞按下列5组进行培养:组1为单个核细胞,组2为椎间盘,组3为灭活椎间盘+单个核细胞,组4为灭活椎间盘+单个核细胞+地塞米松,组5为灭活椎间盘+单个核细胞+青蒿酯。测定磷脂酶A2的活性。结果:组1,2,4,5与组3比较均差异有显著性(P<0.01),组5与组4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1)椎间盘组织的某些成分可诱导单个核细胞产生高活性PLA2,PLA2很可能是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产生腰腿痛的炎症介质并进一步诱导产生其他炎症介质;(2)在体外,青蒿素具有抑制PLA2产生的作用,此作用与地塞米松相近。  相似文献   
94.
颈椎椎间盘人工髓核置换术的生物力学评价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 :对颈椎椎间盘实施人工髓核置换术并进行生物力学评价 ,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取 6具新鲜人尸体颈椎标本 (C2 ~T1 ) ,制成四种脊柱功能单位 (FSU)的试验模型 :正常颈椎 ,椎间盘髓核全切 ,人工髓核植入及椎间植骨。分别对其进行生物力学测试 ,记录不同运动状态下脊柱节段运动范围 (ROM)的改变情况。并摄片了解人工髓核植入前后脊柱试件影像学的变化。结果 :与髓核切除组比较 ,人工髓核植入或椎间植骨后 ,颈椎节段活动明显减少 (P <0 .0 1)。人工髓核植入组与椎间植骨组相比较 ,节段活动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动态影像学资料显示 ,人工髓核置入后 ,椎间隙高度和脊柱生理曲度都得以恢复。结论 :颈椎椎间盘人工髓核的植入能较好地恢复椎间盘的解剖结构 ,有助于脊椎生理曲线的恢复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失稳脊柱节段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95.
脊柱侧凸是一种常见的畸形 ,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 ,我院自 1983~ 1996年采用Harrington加Luque节段性固定矫正脊柱侧凸畸形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脊柱侧凸患者 36例 ,男 2 8例 ,女 8例 ,年龄 11~ 2 8岁 ,特发性脊柱侧凸 30例 ,先天性  相似文献   
96.
小儿股骨头骨骺滑脱是常见的发生于青少年的髋关节疾病,表现为股骨头骨骺通过骺板在干骺端移位。确切地说这个术语是不准确的。因为骨骺通过圆韧带包容在髋臼内。正确的描述应该是干骺端向上。向外移位,而骨骺仍位于髋臼,在大部分患者中,头和颈之间有明显的内翻,骨骺相对于颈向上  相似文献   
97.
目的:观察高压氧治疗对兔腰椎横突间融合的影响。方法:取28只健康成年雌性白兔,行双侧腰5~6横突间融合。随机分为高压氧治疗组和对照组。术后6周处死动物取腰段脊柱行手术检查、X线摄片、骨密度测定和组织学检查。结果:手术检查结果和X线摄片分析结果显示高压氧治疗组融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骨密度测定结果显示高压氧治疗组骨密度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组织学观察显示高压氧治疗组的新生骨较对照组多和成熟。结论:高压氧治疗能提高兔腰椎横突间融合的融合率。  相似文献   
98.
髌骨不稳致骸股关节痛和膝内侧痛并非少见,典型病例诊断不难,而轻度不稳往往因认识不足而被忽视,常误诊为骸骨软化、半月板损伤、滚股关节骨性关节炎等疾病而延误治疗,据报道,滚骨不稳的手术治疗方法在100种以上,说明该病的治疗仍是一个棘手的问题,作者1989-1995年手术治疗骸骨不稳12例,效果较满意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12例中,男4例,女8例;平均年龄16.5(12-36)岁,其中12-25岁9例,26-36岁3例。单纯骸骨不稳11例,双侧骸骨不稳1例。左膝5个,右膝8个,有外伤受者4例,其中滚骨外伤性脱位1例。病程6个月至6年,患者主诉滚…  相似文献   
99.
目的:评价Tenor脊柱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的效果。方法:对12例胸腰椎骨折脱位患者应用Tenor脊柱内固定系统进行复内固定手术。结果:12例患者术中均获得良好复位,平均随访19.4个月(6-25个月),骨折全部愈合,瘫痪得到不同程度恢复,疗效满意。结论:Tenor脊柱内固定系统操作简便,复位理想,固定牢靠,是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有效的内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100.
腰椎间盘突出症与血液流变学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探讨血液流变学指标与腰椎间盘突出症(prolapse of lumbar intervertabral disc,PLID)的相关性,为进一步研究PLID的发病机制提供依据。方法 对56例PLID患者进行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查,分析其结果皇壬常拿考值比较。结果 PLID患者,男性28例的血流变测值有5项指标与正常参考值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lt;0.01,t=-6.904,-6.034,—4.555,一5.051或P&;lt;0.05,t=-2.606),女性28例有4项指标与正常参考值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lt;0.Ol,t=-2.885,-5.968.-5.858,-96.326)。表明PLID患者血流变学测值与正常人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提示血液流变学与PLID有密切相关性。结论 血液流变学与PLID有密切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