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57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254篇
医药卫生   1439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47篇
  2008年   54篇
  2007年   54篇
  2006年   60篇
  2005年   81篇
  2004年   88篇
  2003年   92篇
  2002年   121篇
  2001年   101篇
  2000年   63篇
  1999年   69篇
  1998年   58篇
  1997年   57篇
  1996年   54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29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38篇
  1990年   42篇
  1989年   35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29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8篇
  1979年   6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3篇
  1965年   2篇
  196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61.
目的:提高对原发性肝癌合并胆管癌栓的认识,探讨其诊断、治疗方法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998年1月至2004年1月间收治的42例原发性肝癌合并胆管癌栓的临床资料,施行根治性手术26例,其中18例肝叶切除 胆总管切开取栓、 T管引流术; 8例肿瘤局部切除 胆总管切开取栓、 T管引流术;姑息性手术16例, 其中6例胆总管切开取栓、T管引流术,10例胆总管切开取栓、 T管引流术 患侧肝动脉结扎术(其中4例 门静脉DDS泵置入术).均获得病理诊断,肝细胞癌32例(76.2%).结果: 根治性手术及姑息性手术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65.4%(17/26),42.3%(11/26),15.4%(4/26)及18.8%(3/16)、6.3%(1/16),0(0/16);总的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47.6%(20/42),28.6%(12/42),9.5%(4/42). 结论: 外科治疗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了生存时间,而根治性手术是原发性肝癌合并胆管癌栓的积极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2.
目的:提高对原发性肝癌合并胆管癌栓的认识,探讨其诊断、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8年1月至2004年1月间收治的42例原发性肝癌合并胆管癌栓的临床资料,施行根治性手术26例,其中18例肝叶切除+胆总管切开取栓、T管引流术;8例肿瘤局部切除+胆总管切开取栓、T管引流术;姑息性手术16例,其中6例胆总管切开取栓、T管引流术,10例胆总管切开取栓、T管引流术+患侧肝动脉结扎术(其中4例+门静脉DDS泵置入术)。均获得病理诊断,肝细胞癌32例(76.2%)。结果:根治性手术及姑息性手术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65.4%(17/26),42.3%(11/26),15.4%(4/26)及18.8%(3/16)、6.3%(1/16),0(0/16);总的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47.6%(20/42),28.6%(12/42),9.5%(4/42)。结论:外科治疗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了生存时间,而根治性手术是原发性肝癌合并胆管癌栓的积极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3.
肝细胞癌细胞核DNA流式细胞术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用流式细胞术(FCM)对44例肝细胞癌(HCC)石蜡包埋组织进行了DNA含量及细胞周期分析.本组HCC的异倍体率为54.5%.异倍体HCC在50岁以下患者的出现率高于50岁以上者,其癌栓形成率显著高于二倍体HCC,预后亦较差.DNA倍性与患者性、AFP水平、临床分期、病理分级及瘤径(3cm为界)等因素无关.HCC增殖活性显著高于正常肝,增殖指数(PI)>0.40者预后较差.PI与AFP水平、病理分级、癌栓形成及瘤径间均未显示相关性,其意义有待进一步研究阐明.  相似文献   
64.
新城疫病毒瘤苗对荷瘤小鼠的主动免疫治疗作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将小鼠原发性肝癌细胞(H22)经γ射线照射灭活后,与新城疫病毒(NDV)共同孵育,制备病毒瘤苗,透射电镜下见NDV吸附于H22细胞表面。以病毒瘤苗皮内注射治疗不同负荷的H22肿瘤荷瘤小鼠,连续2次,间隔1周,每次每只小鼠免疫剂量为1.5×107个肿瘤细胞。结果表明病毒瘤苗能抑制肿瘤生长,对荷瘤小鼠有主动特异性免疫治疗作用。各免疫组小鼠存活时间较对照组明显延长,肿瘤重量较对照组轻,肿瘤的平均直径也较对照组小,免疫组荷瘤存活小鼠肿瘤病理切片显示肿瘤细胞呈中、重度坏死,坏死的肿瘤细胞之间及其周围可见大量淋巴细胞及单核样细胞浸润,并有纤维组织增生。  相似文献   
65.
作对55例消化道肿瘤肝脏转移的病理学特征进行了分析。其结果表明:(1)55例消化道肿瘤转移肝脏的有38例(69,1%)来自结肠,证明结肠肿瘤大部分是由门静脉血流转移至肝脏;(2)55例病人血清学检查中CEA升高的有35例(63.5%),提示:CEA是辅助诊断消化道肿瘤转移的有用指标;(3)B超、CT和MRI是探测消化道肿瘤转移肝脏的非常有益的手段,(4)55例病人血清中AFP检测均为阴性,而术中病人肝脏均无肝硬变改变;这表明与原发性肝癌不同;(5)外科手术治疗仍然是消化道肿瘤肝脏转移的最佳方法,本组病人中有48例患进行再手术切除,术后患最长的已生存9年。  相似文献   
66.
“医本仁术,医学是一门以心灵温暖心灵的科学。医生之于患者,最重要的不在于手术做得如何漂亮,而在于如何向患者奉献天使般的温情。”——吴孟超  相似文献   
67.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 is one of themost common cancers in the world, but the occur-rence in pregnant women is rare, and rupture ofHCC during pregnancy is even rarer.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paucity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during pregnancy is multifactorial[1]. HCC is lesscommon in females, particularly those of reproduc-tive age, and infertility complicates cirrhosis,which is present in the majority of patients withHCC. Pregnant women with spontaneous ruptureof HCC usually …  相似文献   
68.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癌中P120的表达特征及其与肿瘤临床病理特征和生存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方法对42例肝内胆管癌标本进行E-cadherin和P120抗体染色. 结果:E-cadherin和P120的表达减低率分别为64.3%(27/42) 和73.8%(31/42).E-cadherin和P120的表达均与肿瘤的组织学分级(分别为P=0.009 和P=0.003)、TNM分期(分别为P=0.035 和 P=0.004)、肝内转移(分别为P=0.007 和P=0.041)以及患者的生存预后(分别为P=0.024和 P=0.004)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另外,P120的表达缺失与E-cadherin的表达缺失之间协调一致.Cox回归模型分析证实,只有P120和肿瘤大小是肝内胆管癌患者生存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肝内胆管癌的发生发展中常发生E-cadherin和P120的表达下调,且与肝内胆管癌的发生发展有关.二者均是肿瘤侵袭和患者预后的有价值预测指标,但只有P120是肝内胆管癌患者生存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69.
获悉《临床肿瘤学杂志》新入选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 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作为本刊学术委员会主任和名誉主编,我 们感到非常高兴,对此表示衷心的祝贺! 《临床肿瘤学杂志》自1995年创刊以来,一直与CSCO紧密合作, 坚持“突出临床,兼顾基础,中西并蓄”的宗旨,及时报道肿瘤临床和研 究领域的国内、外最新的研究动态与进展,成果和经验,内容丰富,实 用性强,学术知名度不断扩大,影响因子逐年上升,目前已跃居国内有 关专业期刊的前列,得到了广大肿瘤临床工作者的一致厚爱。继2004 年被评为卫…  相似文献   
70.
端粒酶:肿瘤治疗研究的新希望   总被引:7,自引:8,他引:7  
端粒是染色体末端的一段富含GC的重复序列,端粒双链中3'端突出形成3'悬端(3'-overhang)。端粒酶是由RNA和蛋白质组成的反转录DNA合成酶,以端粒3'突出端为引物,RNA组分为模板,蛋白组分催化合成、延长端粒重复序列。1978年Blackburn和Gall首次在四膜虫染色体末端发现了由重复序列组成的端粒。1985年Greider和Blackbum。在四膜虫中发现能合成延伸端粒重复序列的端粒酶。1989年Morin首次在端粒酶阳性的人Hela细胞开始了端粒酶的研究。近年来,端粒及端粒酶的研究已成为生物学热点,也是人类抗肿瘤药物研究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