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58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254篇
医药卫生   1440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47篇
  2008年   54篇
  2007年   54篇
  2006年   60篇
  2005年   81篇
  2004年   88篇
  2003年   92篇
  2002年   121篇
  2001年   101篇
  2000年   63篇
  1999年   69篇
  1998年   58篇
  1997年   57篇
  1996年   54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29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38篇
  1990年   42篇
  1989年   35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29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8篇
  1979年   6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3篇
  1965年   2篇
  196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 毫秒
51.
目的内镜法放置胆道支架,姑息性治疗胆管恶性梗阻的最大缺陷是支架的阻塞,造成阻塞的重要原因之一是通常的塑料支架口径较小,而放置可膨式金属支架使得内引流中口径达到1cm.方法我们从1994年4月-1996年5月放置膨胀式金属道支架治疗57例无法根治的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其中采用内镜法置管54例,经皮肝穿刺法3例.结果导丝定位后支架放置的成功率为95%,2例发生胆管炎,经保守治疗得以控制.术后两周内黄疸完全消退21例,明显减退23例,然而9例患者在平均147d 后由于引流失效出现晚期胆管炎.全组有23例术前采用鼻胆管和3例采用内置管临时性引流,临时性引流具有可预先了解引流效果和控制炎症的优点.结论对于无法切除的恶性胆道梗阻患者,放置金属胆道支架可有效解除黄疸,改善生活质量,但欲获得最佳疗效,需严格掌握置管指证.为获得持久的引流效果.肿瘤两端支架的长度不宜短于2cm;对肝门部胆管癌,Bismuth 分型对挑选合适的引流部位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2.
糖尿病增加肝硬变患者原发性肝癌发生的危险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糖尿病增加肝硬变患者原发性肝癌发生的危险性罗运权杨甲梅吴孟超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上海市200433Subjectheadingsdiabetesmelitus/complications;livercirhosis/pathology;l...  相似文献   
53.
目的 对于小肝癌(直径<5 cm)而言,经皮肝穿刺射频消融可取的与手术相似的效果.我们期望了解其对复发性小肝细胞肝癌的疗效.方法 将我院2009.01-2011.11月收治的61例患者根据入组标准:复发性肝细胞癌,单发,直径<5 cm.随机分为两组,26例行经皮肝穿刺射频消融(Percutaneous radiofrequency ablation,PRFA)35例再次肝切除治疗.结果 再次手术组和PRFA组的复发间隔时间分别为(1239.60±1017.00)和(903.42±975.11)天(P =0.066).两组的无瘤时间分别为(310.23±159.50)和(278.27±123.29)天(P=0.584).再次肝切除组和PRFA组的肿瘤的大小分别为(7.34±3.16)及(5.59 ±-3.40)cm2(P=0.215),两组总费用分别为(26150.66±7923.60)和(21135±1156.76)元(人民币),两组的住院时间分别为(15.29 ±4.28)和(7.46±2.20)天(P <0.001).结论 对于复发的小肝细胞肝癌PRFA治疗是有效的,且优于重复肝切除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  相似文献   
54.
目的 探讨肝癌伴胆管癌栓术后肝功能衰竭的危险因素,建立术后肝功能衰竭的风险评估模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第二军医大学附属东方肝胆外科医院2002年3月至2011年2月收治的107例接受肝癌切除术的肝癌伴胆管癌栓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发生肝功能衰竭,将患者分为无肝功能衰竭组(98例)和肝功能衰竭组(9例)进行队列研究.对围手术期可能与肝功能衰竭发生相关的多种因素进行分析,筛选肝癌伴胆管癌栓术后肝功能衰竭的危险因素,并建立肝功能衰竭的风险预测模型.单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二元回归模型,筛选获得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纳入Logistic多元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107例患者中105例行肝癌切除+胆总管切开取栓术,2例行肝癌切除+肝外胆管切除+胆肠吻合术;手术时间为2.0~5.5 h;术中出血量为200 ~ 3500 ml.无肝功能衰竭组患者中,胸、腹腔积液5例,胆道出血3例,切口感染2例,胆道感染、胆汁漏、上消化道应激性溃疡、胸椎硬膜外血肿各1例.胸椎硬膜外血肿患者经胸椎减压止血治疗后出血停止,但遗留截瘫;其余患者经过对症、支持治疗后痊愈.肝功能衰竭组患者中,2例因术后急性肝功能衰竭抢救无效死亡,7例因术后亚急性肝功能衰竭死亡(排除因肿瘤复发或药物因素死亡).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术前TBil、Alb、Pre-Alb、白球比值(A/G),癌栓分布及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剩余肝脏体积占全肝体积比与肝癌伴胆管癌栓患者术后发生肝功能衰竭相关(OR=3.017,0.191,0.248,2.681,9.048,4.759,13.714,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TBil> 256.5 μmol./L、术前A/G≤1.3和术后剩余肝脏体积占全肝体积比<50%是肝癌伴胆管癌栓患者术后发生肝功能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OR=5.537,11.107,172.450,P<0.05).术后肝功能衰竭风险预测模型为Z=1.711 ×(术前TBil)+2.408×(术前A/G)+5.150×(术后剩余肝脏体积占全肝体积比)-17.288,Z值越大,术后发生肝功能衰竭的预期风险越高;Z值>0时,术后发生肝功能衰竭的预期风险>50%.结论 术前TBil>256.5 μmol/L、术前A/G≤1.3、术后剩余肝脏体积占全肝体积比<50%是肝癌伴胆管癌栓患者术后发生肝功能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肝功能衰竭风险预测模型对肝癌伴胆管癌栓患者进行有效的筛选,可降低术后肝功能衰竭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5.
本实验观察并评价间断性和持续性肝缺血再灌注对大鼠肝细胞和线粒体结构功能、肝组织内钙和脂质过氧化物(LPO)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改变的影响。实验大鼠分为持续阻断组、间断阻断和假处理组。结果表明;持续性缺血再灌注后大鼠肝线粒体呼吸控制比率,磷氧比值和氧化磷酸化效率均显著降低,肝组织内钙和LPO含量均增高,SOD活性下降,细胞损伤较重。间断性缺血再灌注后,上述指标无明显异常改变,细胞损伤较轻。说明间断性肝缺血有利于保护肝细胞和线粒体功能,该效应与细胞内钙稳定和SOD活性增高有关。  相似文献   
56.
患者,男性,56岁。因右上腹部隐痛不适半年余,咽下哽噎感4个月于2005年3月4日入院。入院体检:消瘦貌,皮肤、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心肺无异常,腹部膨隆,肝肋下2cm,质软,无压痛,脾肋下未触及。辅助检查:血常规、肝功能正常,病毒标志物均为阴性,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正常,糖类蛋白19—9(CAl9—9)〉610U/ml,B超检查提示肝左叶实质性占位性病变,考虑肿瘤可能性大。  相似文献   
57.
目的 比较肝脾联合切除术与单纯肝癌切除术在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术后生存率方面有无明显差异.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数字化期刊全文数据库以及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同时根据以上检索所得文献的参考文献进行扩大检索.使用改良Sackett's分级法进行质量评价,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5.2.7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8项研究,共计772例患者.结果显示,肝脾联合切除组(HS)与单纯肝癌切除组(H)相比,在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OR合并=0.90,95% CI-0.63~1.29,P-0.56)、围手术期死亡率(OR合并=1.04,95%CI=0.3~3.58,P=0.96)、以及5年生存率(OR合并=1.53,95% CI =0.99~2.36,P=0.05)上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然而,HS组在术后白细胞计数(MD =5.47,95%CI=5.13~5.82,P<0.01)及血小板计数(MD=174.89,95%CI=116.61~233.18,P<0.01)方面,较H组有显著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相对于单纯肝切除而言,肝脾联合切除治疗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在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以及术后5年生存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然而HS组在术后白细胞及血小板得到显著回升,这可能有利于患者术后免疫功能的恢复和后续的化疗.  相似文献   
58.
射频消融在较大原发性肝癌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较大原发性肝癌(肿瘤最大直径≥4cm)射频消融后的治疗结局和经验。方法:1999年12月至2007年3月,我院共对441例失去手术机会的较大原发性肝癌患者实施了超声引导下的经皮射频消融。肿瘤最大直径4~8.2cm[平均(4.6±0.63)cm]。对患者进行随访以评估治疗后凝固性坏死结果、并发症、局部复发率和生存预后。结果:射频消融后肿瘤完全坏死率72.9%。与射频消融有关的并发症发生率20.9%,严重并发症发生率9.5%。与射频消融有关的死亡7例。随访1~62个月,359例患者的379个直径≥4cm的肿瘤得到有效随访资料,其中302个肿瘤术后完全坏死,130个肿瘤随访期间局部复发,局部复发率为43.0%。肿瘤直径4~5cm者中位生存期27个月,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8.2%、48.1%和17.6%;肿瘤直径5~6cm者中位生存期为18个月,1、3、5年生存率分别为66.3%、36.4%和9.7%;直径≥6cm者中位生存期为11个月,1、3、5年生存率分别为53.6%、28.1%和0。结论:对于不可切除的较大原发性肝癌,射频消融是较有效的局部治疗方法,但应严格把握适应证。  相似文献   
59.
组织微环境对肿瘤发生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肿瘤微环境与肿瘤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最近的研究证实,肿瘤形成可能是干细胞分化异常导致.而微环境是干细胞稳态调节的关键,干细胞微环境的失调在肿瘤发生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而在肿瘤发展过程中,适宜的微环境将促进肿瘤快速增殖,改变这些特异的微环境可以抑制肿瘤的恶性表型.同时.在肿瘤迁移过程中,微环境也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些机制的研究有助于加深对肿瘤的认识,为肿瘤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0.
目的:研究趋化因子受体CXCR4在肝细胞癌组织、肝癌MHCC97细胞、人脐带血管内皮细胞(HUVEC)中的表达,同时检测肝癌患者腹水中CXCR4的配体CXCL12的含量,为进一步探讨CXCR4在肝癌细胞转移中的作用奠定基础.方法:利用半定量RT-PCR和蛋白印迹方法检测MHCC97细胞、HUVEC细胞、21例不同时期的肝细胞癌组织及17例正常肝组织中CXCR4的表达水平,同时ELISA检测18例肝癌患者腹水中CXCL12的含量.结果:在肝细胞癌组织、肝癌细胞株及血管内皮细胞中,CXCR4在mRNA及蛋白水平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2.21±1.09、2.14±1.15、1.72±1.20及1.51±0.12、1.76土0.25、1.89±0.24,正常肝脏组织在mRNA及蛋白水平均未检测到CXCR4的表达.肝细胞癌癌性腹水定量检查结果显示,CXCL12含量为783~8 364 pg/ml(中位数为6 871 pg/ml).结论:肝细胞癌组织和细胞中存在着CXCR4的高表达.但与肝癌临床分期无显著性相关,同时肝癌患者腹水中存在CXCL12的含量升高,这提示CXCR4可能在肝癌的转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