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6篇
医药卫生   66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21.
论对尿毒症患者的人文关怀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对尿毒症患者实行人文关怀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是现代医学模式转变的需要,更是每个渴望康复的病人的迫切需要.实践证实,通过提高医护人员自身综合素质,尤其是人文修养;加强沟通,融洽医患关系;重视健康教育,创造温暖和谐的人文气氛,可以从不同方面改善尿毒症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让病人感受到更多关爱,对于促进其康复及提高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2.
叶琨  龚智峰  彭小梅  吴潮清 《临床荟萃》2009,24(20):1783-1783
患者,男,41岁,因双下肢水肿、皮疹6个月,淋巴结肿大3个月于2008年7月25日入院。患者6个月前无诱因出现双下肢水肿、皮疹,抗过敏治疗无效。3个月前腹股沟淋巴结进行性肿大,行活检示“淋巴结炎”。病程中有盗汗,无发热、关节痛、尿少,精神、食欲和体质量无变化。在铅矿冶炼厂工作11年。查体:双下肢皮肤可见密集分布的鲜红色斑丘疹,  相似文献   
23.
居家腹膜透析患者随访中存在问题及干预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居家腹膜透析存在问题,探讨提高患者依从性,减少并发症的护理方法。方法将46例行腹透治疗的患者分为规范随访组和非规范随访组,比较2组腹透患者的一般情况、护士主动随访率、患者依从性、腹膜炎的发生率、患者回院复诊率等指标的差异。结果规范随访组的主动随访率、患者的依从性、回院复诊率明显高于非规范随访组(P均<0.01),腹膜炎的发生率明显低于非规范随访组(P<0.01)。结论提高护士对腹透患者的教育培训和管理水平,加强患者回院复诊时的再教育和多种形式的门诊随访,能有效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和减少腹透相关性腹膜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24.
比较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二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2D-DSA)在颈动脉硬化狭窄诊治中的应用价值。对2014年9月至2017年4月我院血管外科收治经颈动脉彩超或者CTA发现的颈动脉硬化狭窄患者36例,共计72条颈动脉,入院均行常规2D-DSA、3D-DSA检查,比较二者在狭窄程度判断、溃疡斑块的检出、手术适应证评估上的差异。2D-DSA与3D-DSA在颈动脉狭窄程度分级上的诊断价值相当,具有良好的一致性(Kappa=0.697),其中2D-DSA得出的狭窄度平均值(42.59%)稍低于3D-DSA(49.86%);2D-DSA与3D-DSA在颈动脉溃疡斑块检出能力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7);2D-DSA与3D-DSA在颈动脉狭窄手术适应证评估上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症状组(P=0.031)及无症状组(P=0.035)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D-DSA作为2D-DSA进一步的检查方法,在颈动脉狭窄患者手术适应证评估能力上存在更大的优势。  相似文献   
25.
目的 观察1,25-二羟维生素D3治疗IgA肾病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 将30例IgA肾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5例.两组均用双嘧达莫150 mg/d、厄贝沙坦150~300 mg/d,观察组加用1,25-二羟维生素D3 0.25~0.5 μg/d,观察8周.检测治疗前后尿蛋白、肾功能、血钙.结...  相似文献   
26.
肾间质纤维化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研究表明 ,各种肾脏疾病进行性肾功能恶化主要取决于肾间质损伤的严重程度。目前 ,对于肾间质纤维化的具体发生机制尚不明确 ,其主要机制有 :小管上皮细胞向间充质细胞的转分化作用 ;主要效应细胞的激活 ;局部缺血、缺氧。本文就这一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7.
目的 探讨髂静脉支架成形术对非血栓性髂静脉压迫病变(NIVCL)患者深静脉瓣膜功能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5年 4月~2018年4月我院血管外科22例行髂静脉支架成形术治疗的NIVCL合并下肢深静脉瓣膜反流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其中21例左侧髂静脉狭窄,1例右侧髂静脉狭窄,比较患者手术前后深静脉瓣膜反流持续时间(VCT)及静脉疾病严重程度评分(VCSS)。结果 22例患者手术均成功,成功率100.00%,术后无支架闭塞、下肢感染和深静脉血栓形成等严重并发症。术后3个月随访时,一期支架通畅率100  相似文献   
28.
目的探讨免疫吸附治疗对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4-05~2015-07期间收治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16例,其中系统性红斑狼疮(SLE)15例,抗肾小球基底膜(GBM)抗体患者1例,使用HA280或DNA230进行免疫吸附治疗,检测患者治疗前后ANA、ds-DNA、抗GBM抗体、Ig A、Ig G、Ig M、C3、C4及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 9例SLE患者使用HA280免疫吸附后ANA、ds-DNA下降(P0.05),6例SLE患者使用DNA230免疫吸附后ds-DNA明显下降(P0.05),抗GBM病患者使用HA280连续免疫吸附治疗后抗GBM抗体转阴。所有患者治疗前后血常规及其他生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免疫吸附治疗可有效清除自身免疫性抗体,对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有效,无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29.
目的:探究肠系膜动脉缺血性疾病发生肠坏死的预测因素,为临床诊治提供思路。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9年1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肠系膜动脉缺血性疾病患者52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开腹手术确诊发生肠坏死患者15例、无肠坏死患者37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及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预测肠系膜动脉缺血性疾病继发肠坏死的因素。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pH值<7.35、B超或CT提示肠壁血流信号变化异常、有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升高、D?二聚体升高是肠系膜动脉缺血性疾病患者发生肠坏死的预测因素(P < 0.05)。进一步ROC曲线分析显示,WBC、D?二聚体预测肠坏死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0.760、0.700,具有一定预测准确性;两项联合AUC为0.852,预测准确性较高。以ROC曲线靠左上方约登指数的最大切点作为最佳临界值,WBC为15.47×109个/mL,D?二聚体为3.96 μg/mL。该点预测的灵敏度、特异度:WBC为66.7%、75.7%,D?二聚体为86.7%、54.1%,两项联合为86.7%、78.4%,提示两项联合可提高预测能力。结论:对于肠系膜动脉缺血性疾病患者,当血pH值<7.35、B超或CT提示肠壁血流信号变化异常、有SIRS时,应警惕肠坏死的发生,WBC>15.47×109个/L、D?二聚体水平>3.96 μg/mL亦可作为辅助性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3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