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67篇
医药卫生   18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1.
目的运用有限元方法模拟椎体成形术中骨水泥剂量对不同骨质疏松程度胸腰椎T11~L3生物力学影响,为术前骨水泥注射量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CT图像建立胸腰椎T11~L3有限元模型并验证。建立12个不注射骨水泥的不同骨质疏松程度椎体对照组模型,向椎体L1分别注射1.8、3.6 m L骨水泥,建立24个不同骨质疏松程度的骨水泥增强椎体有限元模型。在椎体T11上表面施加500 N垂直载荷和7 N·m力矩并计算分析椎体在垂直、后伸、前屈、侧弯及扭转工况下的应力和位移。结果注射骨水泥后,扭转载荷下椎体应力和位移变化最大。与对照组模型相比,注射1.8 m L骨水泥时,随椎体骨质疏松程度加重,扭转载荷下椎体L1应力从增加55.0%上升到87.7%,位移从减小6.5%上升到32.0%;最大骨质疏松程度的椎体T12和L2扭转应力变化率分别为3.6%和5.7%。注入3.6 m L骨水泥时,随椎体骨质疏松程度加重,扭转载荷下椎体L1应力从增加288.5%上升到313.8%,位移从减小8.9%上升到44.7%;最大骨质疏松程度的椎体T12和L2扭转应力变化率分别为7.3%、7.6%。结论骨质疏松程度的加重和骨水泥注射量的增加会引起椎体应力增加,特别是扭转载荷下椎体应力变化最大。对骨质疏松程度严重的骨折椎体选择小剂量骨水泥以避免较大的应力增加,且应限制病人的扭转活动。  相似文献   
12.
[目的]体外研究评价纳米羟基磷灰石/甲基丙烯酸2-羟基乙酯(nHA/pHEMA)生物支架的生物特性及其对转染骨形态发生蛋白-7(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7,BMP-7)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stem cells,BMSCs)成骨分化的影响。[方法]将nHA与pHEMA复合构建nHA/pHEMA复合物支架。将BMP-7体外转染BMSCs并作为种子细胞接种至n HA/p HEMA支架。采用MTT、荧光显微镜及电镜扫描评价nHA/pHEMA支架的生物相容性和细胞毒性。ALP活性和RT-PCR检测分析BMP-7对复合nHA/pHEMA支架BMSCs成骨分化的影响。最后进行无侧限抗压试验评价nHA/pHEMA支架的生物力学特性。[结果]MTT荧光显微镜及电镜检测结果表明接种于nHA/pHEMA支架的BMSCs生长及增殖情况良好。BMP-7转染组与BMSCs组的细胞增殖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LP活性检测发现BMP-7-BMSC组的ALP水平在培养第7 d和14 d明显高于BMSCs组(P0.05),RTPCR发现BMP-7-BMSCs组的RUNX2、COLI、OPN和OCN表达水平在培养第7 d和第14 d显著高于BMSCs组(P0.05)。生物力学检测发现nHA/pHEMA支架在高压力负荷及形变条件下未出现脆性骨折。[结论]nHA/pHEMA支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生物力学特性,BMP-7能够显著促进复合nHA/pHEMA支架的BMSCs成骨分化,BMP-7-BMSCs与nHA/pHEMA支架复合可以作为理想的骨修复材料促进骨形成。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脊柱均匀短缩脊髓轴性减压术(homogeneous spinal-shortening axial decompression,HSAD)后脊髓拴系综合征患者膀胱功能的改善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4月~2016年7月接受HSAD治疗的脊髓拴系综合征患者共16例,男6例,女10例,年龄11~64岁,平均29.9±16.7岁。术前、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及末次随访均采用国际尿失禁问卷简表(ICI-Q-SF)评分评估患者膀胱功能,术前及末次随访行尿流动力学检查,评估膀胱安全容量、逼尿肌漏尿点压、膀胱顺应性、残余尿量等指标变化情况。结果:1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15~54个月(32.4±10.1个月)。术前ICI-Q-SF评分为14.94±4.15分,术后3个月时为9.88±4.43分,术后6个月时为8.63±4.17分,术后12个月时为8.19±4.22分,末次随访时为7.63±4.40分,术后各次随访结果与术前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膀胱安全容量由术前155.31±75.33ml增加至252.69±64.94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逼尿肌漏尿点压由术前43.12±17.96cm H2O降至30.44±13.96cm H2O,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膀胱顺应性由术前8.56±5.78ml/cm H2O升高至23.10±12.05ml/cm H2O,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膀胱残余尿量术前140.44±113.66ml减小至84.06±70.07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SAD可明显改善脊髓拴系综合征患者的泌尿功能及尿流动力学指标,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治疗脊髓拴系综合征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设计下腰骶部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中央突束缢的多重狗马尾束缢模型并致马尾综合征的实验研究,分析鞘内注射可生物降解的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在DRG内感觉神经元损伤中的修复作用。方法成年雄性杂种犬(n=18)随机均分成I组(假手术组)、Ⅱ组(对照组)和Ⅲ组(实验组)。Ⅱ组和Ⅲ组动物行多重马尾束缢(multiple cauda equina constrictions,MCEC)48h后解除马尾压缢,同时Ⅲ组鞘内注射可生物降解(PLGA)的纳米微球BDNF(15mg,内含有活性BDNF2.5mg)。术后1周、2周和4周分别取相应DRG行HE染色及BDNF的免疫组化分析,并行神经功能评估和半定量评分。结果MCEC48h后持续观察4周,相比较Ⅱ组、Ⅲ组相应DRG神经元群体内BDNF免疫反应性更强且其神经功能评估、半定量评分改善更明显(P〈0.05)。,结论鞘内注射持续缓慢释放的BDNF纳米粒,在治疗急性重度马尾综合征的狗模型中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15.
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马尾神经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通常认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如果并发马尾神经综合征,一经诊断应立即手术。即使早期手术,临床中仍发现有部分患者膀胱功能无法恢复,对此类患者膀胱及括约肌功能恢复程度的判断对于手术方案的制定尤为重要。方法对本院148例因患腰椎间盘突出症行手术治疗的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并对其中4例(2.7%)合并典型马尾神经综合征的患者进行长期随访(5个月-9年,平均6.1年),随访内容主要包括二便功能及下肢放射性疼痛症状恢复情况。结果下肢放射性疼痛症状恢复较快,二便功能恢复较为缓慢。但经过数年的随访,全部4例患者二便功能基本恢复,生活能够自理,结果较满意。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并发马尾神经综合征患者经手术减压后二便功能近期恢复不满意,经长期非手术治疗后能够有较满意的恢复情况。  相似文献   
16.
腰椎间盘突出症再手术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首次手术失败的原因,提出预防措施。方法:回顾因首次手术失误而导致的症状无明显好转或加重,或合并其他症状需再次手术治疗的84例病例,对其进行分析。结果:再手术原因主要为术前诊断及定位错误,椎管狭窄未解除,退变突出髓核碎片残留,多节段髓核突出遗漏,椎管内粘连以及腰椎不稳。再手术效果优良率达82.0%。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首次手术前要加强术前检查,明确诊断,明确是否合并其它腰椎退变性疾病,确立正确的手术方案。术中同时解决其他合并疾病,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再手术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探讨大白鼠脊髓损伤后细胞凋亡及调控基因Bcl-2、-Bax的表达及意义.方法:28只SD大鼠随机分为7组,Allen‘s法致伤脊髓,于术后4、8、24、48、72、168h采集脊髓标本,1组作为对照组,分别行HE染色、TUNEL染色和免疫组化技术检测Bcl-2、Bax的表达.结果:TUNEL染色显示有神经元和胶质细胞凋亡.Bcl-2在术后4h开始出现阳性表达,24h达高峰.Bax术后4h出现阳性表达,8h时达高峰.结论:脊髓损伤后存在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的凋亡,Bcl-2、Bax基因对调控细胞凋亡可能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大鼠脊髓损伤后细胞凋亡的光镜和电镜观察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目的:观察大白鼠脊髓损伤后细胞凋亡现象及超微结构特点,方法:48只SD大鼠为分两组,Allen's法致伤脊髓(轻度损伤和中度损伤),分别于术后4、8、24、48、72、168h处死,采集脊髓标本,应用HE、TUNEL当色进行光镜和电镜观察,结果:HE当色显示轻度损伤后 髓主要表现为多发性小出血灶,后期为胶细胞增生,中度损伤早期主要表现为大片出血灶,继之出现损伤部位细胞液化坏死,后期空腔形成。TUNEL染色显示,术后4h即出现细胞凋亡,术后8h达最高峰,包括神经元和胶质细胞凋亡。术后48h开始减少,术后72h和168h仍可见到凋亡的胶质细胞,术后4h和8h凋亡细胞主要分布在损伤节段内,结论:脊髓损伤后存在细胞凋亡现象,从形态上看包括神经元和胶质细胞和凋亡,细胞是脊髓继发性损害中细胞死亡的一种重要形式。  相似文献   
19.
背景:椎板切除后可破坏脊柱后柱结构,部分患者在椎板缺损区形成大的瘢痕组织与硬膜及神经根粘连,牵扯、压迫神经,严重影响脊柱手术的远期效果。目的:综合分析人工椎板在修复缺损椎板,防止椎板切除后并发症发生方面的研究进展和现状。方法:由第一作者应用计算机检索重庆维普数据库(1996-01/2009-01)、清华同方数据库(2000-01/2009-01)及PubMed数据库(1996-01/2009-01)有关椎板切除后再狭窄、术后粘连、人工椎板研究和实验等方面的文献,中文检索词为"人工椎板,椎板切除后,术后粘连",英文检索词为"artificialvertebrallamina,laminectomy"。排除重复性研究,共保留22篇归纳总结。结果与结论:人工椎板对椎板切除后所造成的继发性瘢痕粘连,导致压迫硬膜囊与神经根,形成椎板切除后再狭窄,以及造成的脊柱不稳有预防作用。但是人工椎板在材料及设计上有待进一步改进,理想的材料应该是能很好的发挥屏障和保护作用,而又无不良作用,并且随着时间的延长诱导新生骨生成以达到骨性融合,目前的技术、方法还达不到上述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颈椎过伸性损伤是指颈椎在颅面部水平方向为主的暴力作用下使得颈椎过度仰伸所致颈椎及其支持结构和脊髓的损伤,是颈椎损伤的一种常见类型.颈椎过伸性损伤多见于伴有椎管狭窄的老年人群,临床上较少出现严重的骨折脱位,主要表现为颈脊髓中央管综合征等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本文就颈椎过伸性损伤的损伤机制及其外科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