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1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6篇
医药卫生   21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椎动脉扭曲的核磁共振血管成像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颈椎前路减压术中发生的椎动脉损伤是一少见而严重的并发症,患者可因瞬间大出血而危及生命。尤其是椎动脉走行异常扭曲时,更容易导致椎动脉损伤,目前国内鲜见详细报道。笔者自1999年开始,对32例拟诊为颈椎病、颈椎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MRI检查,同时行椎动脉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res-onanceangiography,MRA)观察椎动脉的发育和走行路径。临床资料一、病例来源本组32例患者均为我院门诊拟诊为颈椎病和颈椎椎间盘突出症者,男21例、女11例;年龄35~70岁,平均54岁。其中神经…  相似文献   
42.
目的 探讨椎动脉发育不良所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1 999年 1月~ 2 0 0 1年 1月 ,42例拟诊为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接受椎动脉磁共振血管成像 (MRA)检查 ,男 3 0例 ,女 1 2例 ,年龄 3 2~ 70岁 ,平均 53岁 ,在MRA上观测椎动脉成像走行并测量椎动脉内径。结果 本组 42例中 3 5例椎动脉发育正常 ,其左侧椎动脉内径平均为 4.1mm ,右侧平均 3 .8mm。 7例先天性椎动脉发育不良 ,左侧椎动脉 2例 ,右侧 5例。发育不良侧椎动脉在MRA上显示为全程均匀性纤细、狭窄 ,内径 1 .1~ 1 .7mm ,平均 1 .5mm ,为正常椎动脉的 1 / 3~ 1 / 4。 7例患者临床症状与转颈无明显相关性 ,药物非手术治疗可缓解症状。结论 先天性椎动脉发育不良可造成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症状 ,目前尚无理想的药物和手术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3.
经高位咽后入路行上颈椎手术的治疗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经高位咽后入路行上颈椎前路手术的适应证选择及临床效果. 方法 本组男32例,女9例;年龄12~67岁,平均41岁.Hangman骨折21例,C2椎体骨折2例,先天性齿状突不连伴难复性寰枢椎脱位12例,C1,2椎体结核4例,C3骨巨细胞瘤2例.全部患者均采用高位前方咽后入路显露C1~C3,Hangman骨折和C2椎体骨折复位后行C2,3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先天性齿状突不连行前路松解复位、后路寰枢融合;结核行病灶清除,肿瘤行切除重建.创伤患者脊髓损伤按美围脊髓损伤学会(ASIA)标准评定,非创伤患者依据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Odom标准评定神经功能. 结果 41例患者均成功显露C1前弓~C3椎体,骨折患者行复位减压融合内固定;结核、肿瘤患者行病灶切除重建.创伤患者脊髓功能正常者无神经功能损害,不全瘫患者神经功能均有部分恢复.非创伤患者神经功能有明显改善,JOA评分由术前8.9分增加至12.5分;Odom评分临床成功率(优/良/可)达到94%.3例出现舌下神经牵拉症状,2例出现面神经刺激症状,无伤口感染. 结论 前方高位咽后入路可充分显露上颈椎,完成复位减压和稳定重建,并最大限度重建颈椎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44.
急性脊髓前动脉阻断致颈髓缺血损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急性脊髓前动脉阻断后颈髓血流量的变化、组织能量代谢和病理学改变,研究病理机制。方法以家兔为试验模型,阻断C2段脊髓前动脉,在术后6h、24h和72h采用激光多普勒血流测定仪测定颈髓血流灌注量,检测组织能量代谢变化,电镜观察细胞形态学改变。结果术后各时相点血流量下降明显,能量代谢进行性下降,出现急性缺血性改变。结论脊髓前动脉阻断后随着血流量和能量代谢的下降,颈髓组织发生渐进性破坏,但颈髓血供出现部分代偿。  相似文献   
45.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可以导致脊髓神经传导功能障碍,造成损伤节段以下运动、感觉功能等丧失.  相似文献   
46.
[目的] 探讨中央型颈脊髓损伤综合征的外科治疗效果.[方法] 本组中央型颈脊髓损伤综合征患者43例,男31例,女12例,年龄19~73岁,均行X线、CT及MRI检查.单纯颈椎间盘突出11例,椎管狭窄19例,仅MRI脊髓影像异常而无明显椎管狭窄及脊髓受压表现13例.43例均经前路行椎管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并获得6个月以上随访.[结果] 43例患者经手术治疗后神经功能均获明显改善,ASIA评分平均由入院时的43.7恢复到87.4.[结论] 前路手术治疗能有效促进中央型颈脊髓损伤综合征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对MRI显示无明显椎管狭窄或脊髓受压表现的患者亦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47.
目的探讨DSA、MSCTA及MRA三种检测方法在人体椎动脉标本测量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1具新鲜椎动脉标本20支椎动脉进行DSA、MSCTA和MRA影像学检测。结果20支椎动脉平均直径的DSA测值为3.16±0.59mm,MSCTA测值为为3.09±0.63mm,MRA测值为3.10±0.58mm,三者的平均直径测值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DSA、MSCTA及MRA三者均可运用于临床的椎动脉测量。  相似文献   
48.
目的:探讨经蛛网膜下腔注入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monosialotetrahexosylgangliosides,GM-1)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 lactic-co-glycolic acid,PLGA)微球对大鼠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后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94只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微球治疗组(A组)、普通GM-1制剂治疗组(B组)和损伤对照组(C组)各30只,正常对照组(D组)4只。A、B、C组大鼠采用Nystrom法制备T10脊髓压迫损伤模型,伤后即刻开始给药,A组大鼠经蛛网膜下腔一次性注入20μlGM-1PLGA微球悬液(含GM-150μg),B组大鼠伤后至处死前每24h一次经尾静脉注入GM-1普通制剂30mg/kg,C组大鼠经蛛网膜下腔一次性注入20μl生理盐水,D组大鼠不手术、不给药。A、B、C组大鼠于术后1、3、7、14d进行脊髓运动功能(BBB)评分,术后1、7、14d检测运动诱发电位,术后8h、1d、3d、7d、14d检测大鼠脑脊液中GM-1含量;术后8h、1d、3d、7d、14d处死动物(n=6),取T10节段脊髓并切片,用HE染色观察脊髓组织学变化,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检测SCI后14d时损伤脊髓组织中NF200表达情况。D组上述各指标的检测不分时间点,只进行1次。结果:各时间点A、B、C组大鼠BBB评分均显著低于D组(P〈0.01),术后3d、7d、14d时A、B组显著高于C组(P〈0.01),各时间点A组与B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时间点A、B、C组大鼠运动诱发电位N1波潜伏期较D组明显延长、波幅明显降低(均P〈0.01),但术后1d和7d时A、B组N1波潜伏期明显较C组短(P〈0.01),术后7d和14d时A、B组N1波波幅明显较C组高(P〈0.01),各时间点A组与B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时间点A、B组大鼠脑脊液内GM-1含量均显著高于C组和D组(均P〈0.01),术后8h、1d、3d时A组明显高于B组(P〈0.01或0.05),术后7、14d时A组与B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C组和D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HE染色,D组正常,术后各时间点A、B组大鼠脊髓损伤区组织形态优于C组,而A组与B组大鼠脊髓损伤区组织形态基本相似。A组、B组和C组大鼠SCI后14d损伤脊髓组织中NF200阳性细胞平均光密度(AOD)值均显著低于D组(P〈0.01),但A、B组均显著高于C组(P〈0.01),A组和B组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经蛛网膜下腔注入GM-1PLGA微球对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与外周应用普通GM-1制剂比较,能减少药物用量,快速提高局部药物浓度,并较长时间维持稳定,提高生物利用率,且疗效相当。  相似文献   
49.
50.
观察同一设计的骨水泥和非骨水泥股骨假体的临床效果。 1 993年 1月~ 1 995年 8月 ,应用同一设计的骨水泥和非骨水泥股骨假体 ,施行 2 4 6髋全髋关节置换。骨水泥组 1 1 7髋 ,平均随访 4 5年 ;非骨水泥组 1 2 9髋 ,平均随访 4 1年。骨水泥组Merled’Aubigne评分平均 1 0 4 (5~ 1 2 ) ,优良率 88 9% ;日常行为评分平均1 9 4 (7~ 2 4 ) ,优良率 80 3 %。无一髋假体松动。非骨水泥组Merled’Aubigne评分平均 1 1 (8~ 1 2 ) ,优良率为 95 3 % ;日常行为评分平均 2 1 4 (9~ 2 4 ) ,优良率 92 2 % ,全部假体均无松动。认为同一设计的非骨水泥股骨假体的临床效果优于骨水泥股骨假体 ,两组假体均无松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