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9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41.
Pilon骨折由于局部软组织少,伤后术后容易肿胀,治疗上较为困难。笔者于2000年2月至2006年12月治疗新鲜Pilon骨折37例,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2.
目的:评价Super PATH入路和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治疗髋部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Medline、CBM、CNKI建库至2017年5月国内外公开发表的Super PATH入路(Super PATH入路组)与后外侧入路(后外侧入路组)THA疗效比较的随机对照研究文献或观察性研究文献。由2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依据Cochrane手册和NOS量表进行文献方法学质量评价后,采用Rev 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初检出62篇相关文献,经筛选最终纳入4篇文献,均为中文文献。3篇文献为随机对照研究文献,均未提及具体的随机方法,且均未详细提及应用盲法;1篇为观察性研究文献。纳入的研究对象共266例,Super PATH入路组120例、后外侧入路组146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Super PATH入路组的切口长度小于后外侧入路组[SMD=-7.51,95%CI(-8.88,-6.13)]、术后卧床时间比后外侧入路组短[SMD=-3.53,95%CI(-3.98,-3.07)]、住院时间比后外侧入路组短[SMD=-2.54,95%CI(-4.50,-0.59)];2组的手术时间[SMD=0.68,95%CI(-0.17,1.54)]、术中出血量[SMD=-0.17,95%CI(-3.87,3.52)]、术后1个月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SMD=0.17,95%CI(-0.29,0.63)]、术后3个月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SMD=0.28,95%CI(-0.01,0.56)]、术后3个月双下肢长度差值[SMD=-0.76,95%CI(-3.64,2.11)]、髋臼外展角[SMD=-0.26,95%CI(-0.53,0.01)]、髋臼前倾角[SMD=0.54,95%CI(-0.76,1.84)]比较,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利用术后卧床时间及住院时间进行发表偏倚分析,漏斗图显示两侧基本对称。结论:Super PATH入路THA与后外侧入路THA治疗髋部疾病的临床疗效相当,但前者能够显著减少软组织损伤,有利于患者快速康复。  相似文献   
43.
张力带内固定治疗关节周围骨折107例金肖强叶光亮杨文龙胡祖宏刘敬寿闵继康1988年5月~1993年4月,笔者参考国内外文献[1,2],应用张力带内固定治疗某些关节周围骨折共107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与方法1.髌骨骨折:共57例,男34例...  相似文献   
44.
关节软骨损伤后很难自行修复,易发生不可逆的病理改变,最终演变成创伤性关节炎或骨性关节炎,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因此骨软骨损伤和缺损的治疗一直是骨科临床中的一个棘手问题。20世纪90年代初,Hangody等报道白体镶嵌式骨软骨移植修复膝关节软骨缺损,此后骨软骨镶嵌成形术(mosaicplasty)即自体多块骨软骨柱移植手术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相似文献   
45.
目的探讨CT引导下上段胸椎成形术的操作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老年骨质疏松性上段胸椎椎体骨折患者在CT引导下行PVP或PKP的临床资料。结果15例手术均获成功。VAS评分手术前后有显著性差异(P〈0.01),术后1个月、12个月与手术完毕时VAS评分也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CT引导下PVP和PKP技术可提高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为上段胸椎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治疗开辟新途径。  相似文献   
46.
股骨粗隆骨折是老年人常见骨折。近年来随着交通和工业的高速发展,外伤所致的粗隆部骨折也在逐年增长。2001年8月~2005年1月作者应用股骨近端解剖钢板治疗股骨粗隆部粉碎性骨折34例,经随访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7.
目的:探讨生物型加长柄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64例高龄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手术治疗方式分为关节置换组(生物型加长柄关节置换)及内固定组(PFNA)。关节置换组34例,男19例,女15例;年龄(81.32±3.81)岁;骨折Evans分型,Ⅲ型15例,Ⅳ型16例,Ⅴ型3例。内固定组30例,男14例,女16例;年龄(79.90±3.61)岁;骨折Evans分型,Ⅲ型10例,Ⅳ型15例,Ⅴ型5例。患者均因外伤致髋部肿痛、活动障碍,X线片及CT明确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随访观察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并发症情况。采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及SF-36生活质量评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患者手术切口均Ⅰ期愈合。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3~39个月,平均23.4个月。关节置换组患者手术时间及出血量均多于内固定组(P0.05);关节置换组发生1例肌间静脉血栓及1例因摔伤导致后脱位,内固定组发生1例骨折不愈合,2例肌间静脉血栓,4例轻度压疮,2例内固定松动,两组并发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29,P=0.026)。末次随访时,关节置换组患者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优于内固定组(P0.05);关节置换组患者SF-36生活质量评分优于内固定组(P0.05)。结论:采用生物型加长柄关节置换和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均能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但采用生物型加长柄关节置换治疗,术后并发症更少,髋关节功能恢复更好,患者生活质量及满意度更高。  相似文献   
48.
目的通过雷帕霉素(RAPA)和MHY1485抑制和激活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的磷酸化,探讨磷酸化mTOR(p-mTOR)水平变化对成骨细胞增殖、自噬和分化的作用及其机制。  相似文献   
49.
张占丰  王丹  闵继康 《中国骨伤》2017,30(4):309-312
目的 :通过影像学资料测量膝关节单髁关节置换术后内侧间室关节线改变情况,研究其与术后股胫角改变之间的关系,同时研究其与术后关节功能之间的关系,探讨关节线改变的意义。方法:对2012年7月至2015年8月56例接受膝关节单髁置换术的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男21例,女35例;年龄50~82岁,平均62.3岁。BMI指数18.3~30.1,平均23.5。取前后位膝关节负重全长X线片,测量术后关节线改变值。分别测量术前术后股胫角,计算股胫角改变值。术后随访时使用膝关节HSS评分对膝关节功能进行评估。分析关节线改变与股胫角改变、术后膝关节功能的相互关系。结果:胫骨内侧间室关节面抬高(2.2±2.0)mm(-3.3~7.0 mm),股胫角改变(2.3±3.0)°(-4.5°~9.6°),胫骨内侧关节面抬高值与股胫角改变值间有显著相关性(P0.05)。术后随访12.2个月(10~16个月),关节面抬高值与术后HSS评分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膝关节单髁置换术后内侧间室关节线的改变与股胫角的改变呈显著相关性,术中胫骨侧截骨是同时关系这两者的关键因素,关节线的改变与术后短期临床功能之间无明显相关性,这可能与单髁关节的假体设计有关。  相似文献   
50.
目的:探讨腰椎定量CT (QCT)在合并脊柱侧弯的骨质疏松性骨折行椎体成形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采用椎体成形术治疗的60例合并不同程度脊柱侧弯的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其中男18例,女42例;年龄65~81(72.63±3.34)岁。60例患者术前均进行腰椎QCT检测,根据QCT检测值分为3个等级:骨量减少组(QCT值>80 g/L,10例,12个椎体);骨质疏松组(QCT值40~80 g/L,35例,48个椎体);严重骨质疏松组(QCT值<40 g/L,15例,22个椎体)。观察不同程度QCT值患者的骨水泥在伤椎内的弥散及渗漏情况,并分析QCT值对脊柱侧弯患者行椎体成形术穿刺点选择、术后侧凸Cobb角矫正及椎体高度恢复的应用价值。结果:60例82个椎体中,共有41例55个椎体采用凹侧单边穿刺,占67.07%。其中骨量减少组采用凹侧单边穿刺的有2例2个椎体,骨质疏松组采用凹侧单边穿刺的有26例35个椎体,严重骨质疏松组采用凹侧单边穿刺的有13例18个椎体;且3组患者间采用单侧或双侧穿刺的例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699,P=0.001);3组间发生骨水泥渗漏的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03,P=0.496)。术前与术后随访时脊柱侧凸Cobb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与术后随访时伤椎椎体高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合并脊柱侧弯的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行椎体成形术时,根据腰椎QCT检测明确骨质疏松严重程度,选择脊柱侧弯的凹侧进行穿刺,有利于改善脊柱侧弯及恢复脊柱稳定性,提高手术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