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44篇
  2015年   1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3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1.
目的:观察外源性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对动眼神经切断后猫动眼神经核神经丝蛋白表达的影响。 方法:实验于2004-06/2005-06在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人体解剖学应用解剖研究室完成。选用健康成年猫30只,建立猫动眼神经切断后硅胶管再生室模型,将建模成功20只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组、睫状神经营养因子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睫状神经营养因子组和生理盐水组,每组5只。术后再生室内分别给予睫状神经营养因子、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和生理盐水各15μL(因子浓度为33mg/L),存活12周后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各组动物动眼神经核内神经丝蛋白免疫反应阳性细胞数及阳性细胞灰度值的变化。 结果:猫30只,造模失败10只,最终进入结果分析20只。①各组动物对照侧动眼神经核内神经丝蛋白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数目和灰度值差异无显著性(P〉0.05)。②生理盐水组手术侧动眼神经核内神经丝蛋白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数目低于对照侧,差别具有显著性(P〈0.05)。各营养因子组术侧动眼神经核的神经丝蛋白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数目和免疫染色强度均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P〈0.05);③在各营养因子组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睫状神经营养因子组明显高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组和睫状神经营养因子组(P〈0.05),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组与睫状神经营养因子组之间无明显差别。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睫状神经营养因子组与同组动物未手术侧相比差别均无显著性(P〉0.05),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组和睫状神经营养因子组与同组动物未手术侧相比差别均有显著性(P〈0.05)。 结论:外源性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均可上调动眼神经切断后猫动眼神经核的神经丝蛋白表达,联合应用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2.
3.0T MR不同序列扫描技术在肺癌脑转移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3.0T MR不同序列对肺癌脑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经病理确诊为肺癌并经临床诊断为脑转移瘤的11例患者,所有病例均行常规T1WI、T2WI、T2 FLAIR、DWI、T1WI增强MR检查;其中4例行DTI检查;3例行SWI检查.对转移瘤的部位、信号特点、不同序列病灶的检出率、转移瘤与正常脑实质的rADC值等进行分析.结果 转移瘤好发于灰白质交界处,其中幕上73.5 %,幕下24.7 %;强化方式以结节状(80.7 %)和环状(16.3 %)为主.与其他序列相比T1WI增强检出率最高.转移瘤实质部分rADC值为(126.5±28.2)%,水肿部分的rADC值为(159.3±42.1)%,与正常侧脑实质r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3例SWI所显示脑部放疗转移瘤低信号区均较增强MRI范围小.4例转移瘤区的白质纤维束有移位、浸润.结论 3.0 T MR对肺癌脑及脑膜转移的检出有一定的优越性,T1WI增强扫描是最佳序列,弥散、弥散张量及磁敏感成像有助于脑转移瘤的定性诊断及疗效评估.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坐骨神经损伤后肝细胞生长因子受体c-Met在脊髓和背根节(dorsal root ganglion, DRG)的表达. 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结合图像分析技术检测大鼠坐骨神经结扎后1、3、5、7、14、21和28 d c-Met在脊髓和DRG内的表达变化情况.结果 术后5 d DRG c-Met表达开始增加,7~14 d达高峰,之后渐恢复正常;损伤后脊髓前角c-Met免疫阳性产物未见明显变化,但脊髓后角免疫阳性面积5 d表达开始增加,7~14 d达高峰,之后恢复正常.结论 c-Met可能参与了神经损伤后的再生过程.  相似文献   
14.
周围神经系统主要由分布于身体各处的神经、神经节、神经丛和神经终末装置等构成.周围神经疾病是临床常见病变,一直是临床研究的重点.自1895年Roentgen发现X线以来,普通平片、CT和超声等医学影像学技术在显示周围神经的解剖及病变方面虽然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但均存在较多的限度及不足,应用价值有限[1,2].  相似文献   
15.
目的:本研究利用MR扩散张量成像部分各向异性(FA)值,研究老年人的不同水平认知功能和脑白质异常的相关性,并探讨脑内微静脉改变的意义.方法:正常认知功能(CN)组13例,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组12例,痴呆组10例.采用简易智能状态量表(MMSE)、临床痴呆量表(CDR)、总体衰退量表(GDS)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  相似文献   
16.
替硝唑凝胶缓释剂用于智齿冠周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林丰 《铁道医学》1999,27(4):255-255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3.0TMR弥散加权成像及表观弥散系数(ADC)对子宫内膜病变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子宫内膜病变,其中35例为子宫内膜癌,11例为良性子宫内膜病变。所有患者在常规MRI检查(T1WI、T2WI、动态增强扫描-LAVA序列)的基础上均行弥散加权平面回波序列(DWI-EPI),弥散敏感因子(b值)为0、600s/mm2。T2WI,LAVA序列观察子宫内膜癌及良性内膜病变表现,对子宫颈有无侵犯及盆腔内淋巴结转移的信号强度,在确定病灶的位置区域比较DWI的信号特点,测定子宫内膜癌及良性病变的ADC值,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组35例子宫内膜癌在DWI上32例显示为高信号影(91.4%),3例病灶显示不清;子宫内膜癌宫颈浸润2例,盆腔淋巴结转移2例,均呈高信号影。11例良性病变包括子宫粘膜下肌瘤7例,子宫内膜息肉2例,内膜增生2例,DWI序列7例呈等信号,4例呈稍高信号影。在DWI、LAVA、DWI结合T2WI序列上判断肿瘤对子宫肌层浸润程度的准确性分别为62.9%(22/35)、74.3%(26/35)、82.9%(29/35)。子宫内膜癌的ADC平均值为1.02±0.23×10-3mm2/s,低于良性子宫内膜组1.49±0.21×10-3mm2/s,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ADC值对鉴别子宫良恶性病变有重要的价值。DWI结合常规MR序列检查对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及盆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有较高的准确率,为子宫内膜癌的临床分期提供较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坐骨神经结扎后神经生长因子(NGF)在背根神经节的表达变化.方法: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对照组和坐骨神经结扎组,实验组结扎后分别存活1、 3、 5、 7、 14、 21、 28d,取腰4~6背根神经节(DRG),行NGF免疫组织化学显色结合图像分析技术分析其表达变化.结果:结扎后1d DRG NGF表达无明显变化;3d开始下降,7d达最低值,持续到21d;28d恢复正常.结论:神经结扎后DRG神经元NGF表达变化可能参与了神经损伤后的可塑性.  相似文献   
19.
大鼠坐骨神经横断后背根节Robo1表达的时空模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周围神经损伤对脊神经节(DRG)Robo1表达的影响,初步了解Robo1在周围神经再生中的作用.方法:横断成年SD大鼠坐骨神经或脊神经后根,术后3、 7、 14、 21、 28d取其腰4~6DRG,用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Robo1表达,免疫荧光双标法检测Robo1与Robo2有否共表达.结果:坐骨神经横断能上调DRG Robo1的表达,术后7~14d达高峰,而脊神经后根切断对其表达无影响;DRG感觉神经元不共表达Robo1和Robo2.结论:Robo1在DRG内的表达存在细胞特异性,周围突受损能上调Robo1在DRG中的表达,其表达模式与多数神经营养因子类似,提示Robo1可能参与感觉神经元再生过程.  相似文献   
20.
Objective To study the feasibility of dendrimer-entrapped gold nanoparticles (Au DENPs) as a CT molecular probe. Methods Fifteen concentrations (0.001 to 0.1 mol/L) of gold nanoparticles were entrapped by amine-terminated polyamidoamine dendrimers of generation 5 in experiment groups. Same concentrations of non-ionic iodine contrast agent (Omnipaque) were set as control groups. The CT value of each concentrations of contrast agents in two groups were detected and compared in vitro. Six concentrations (0.006 ~ 0.02 mol/L) of Au DENPs at a dose of 10 μl were injected into the subcutaneous soft tissue of BALB/C mice back according to the experiment in vitro, then the experiment mice were scanned by a micro CT system to evaluate the development effect. Results (1) The CT values of Au DENPs were lower than those of non-ionic iodine contrast agent, when the concentration was 0.01 mol/L or lower in vitro. However, when the concentration exceeded 0.02 mol/L, the CT values of Au DENPs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non-ionic iodine contrast agent. (2) Au DENPs at a dose of 10 μl injected into the subcutaneous soft tissue of mice could be detected by microCT, when the concentration of these particles was not less than 0.009 mol/L in vivo. At concentrations less than 0.008 mol/L, Au DENPs were undetectable in vivo. Conclusions Au DENPs show better inherent character for imaging than existing CT contrast agents, which preliminarily qualifies its use as a CT molecular prob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