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7篇
医药卫生   122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1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41.
目的:采用一步法将组织工程的支架材料猪无细胞真皮基质与薄自体皮复合移植,动态观察猪无细胞真皮基质在体移植后的稳定性。方法:动物实验于2001-01/2002-03在上海市烧伤研究所完成,指标检测在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细胞生物学教研室完成。以清洁级雄性SD大鼠90只为动物模型,在其背部造成4cm×5cm的全层皮肤缺损。取模型大鼠84只随机分为薄自体皮移植组和猪无细胞真皮基质 薄自体皮移植组两组,每组各42只。复合皮移植组采用一步法将猪无细胞真皮基质与薄自体皮复合移植,在创面上先移植猪无细胞真皮基质,然后立即在无细胞真皮基质上移植薄自体皮片,缝合固定后覆盖凡士林纱布及干纱布,环形包扎。薄自体皮移植组直接将薄自体皮移植在创面上,然后固定包扎。分别于移植1,2,3,4,8,12,16周取标本,通过大体观察和组织学观察,动态观察猪无细胞真皮基质移植后创面修复效果、皮片移植成活率及猪无细胞真皮基质的稳定性和可降解性。皮片成活率=犤植皮(移片总面积-皮片坏死面积)/植皮片总面积犦×100%。另取6只大鼠进行移复合皮移植,其中3只观察至移植后24周,另外3只观察至移植后32周,分别取全层皮肤标本。结果:实验动物SD大鼠共90只,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无细胞真皮基质与薄自体皮复合移植2周,皮片成活良好,与薄自体皮移植组比较,皮片成活率差异无显著性犤87.29±13.80)%,(88.59±10.30)%,t=0.8509,P(>0.05犦②复合皮移植后愈合创面外观平整,色泽与周围皮肤相似,柔。韧有弹性,而薄自体皮组移植区皮肤比正常皮肤薄,无弹性。③猪无细胞真皮基质与薄自体皮复合移植后皮片成活率与薄自体皮移植组无显著性差异,猪无细胞真皮基质早期完整,随着时间的推移,猪无细胞真皮基质逐渐被降解,并被自体新生的胶原所替代,直到移植后32周,在真皮的网状层仍可见到残留的猪真皮基质。在32周的观察期内未见急慢性排斥反应。结论:采用一步法将猪无细胞真皮基质与薄自体皮复合移植,并不影响覆盖其上的自体皮的成活率,且其在体内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对于引导真皮组织的再生和减轻瘢痕形成可能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2.
目的:模拟体内核心蛋白多糖和转化生长因子β1接触方式,研究核心蛋白多糖在固相抑制转化生长因子β1刺激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5-01/09在广州市创伤研究所完成。①实验成纤维细胞的组织来源:取材于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患者自愿,正常皮肤为包皮。取新鲜包皮,修除表皮和皮下组织,加入含体积分数0.02的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实验用第4~8代细胞。②采用醋酸法从鼠尾腱中提取I型胶原,使用浓度为2g/L,网格胶原终浓度为1g/L,成纤维细胞密度为1×109L-1。将胶原细胞混悬液按2mL/皿均匀加入直径35mm的培养皿内,37℃培养10min,混悬液便形成凝胶即成纤维细胞胶原网格,再加入相应的培养液。分为4组:对照组、核心蛋白多糖组、转化生长因子β1组、转化生长因子β1 核心蛋白多糖组。③观察成纤维细胞胶原网格的收缩,Westernblot法检测成纤维细胞胶原网格中成纤维细胞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α-平滑肌肌动蛋白的表达,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其mRNA表达。结果:①成纤维细胞胶原网格收缩的变化:对照组成纤维细胞胶原网格培养12h,收缩到起始面积的(81.2±4.9)%,12~24h收缩加剧,在24h收缩到起始面积的(47.4±4.7)%,以后收缩减慢,在48h收缩到起始面积的(37.3±3.6)%,72h收缩到起始面积的(29.6±3.6)%,96h收缩到起始面积的(28.7±2.8)%,以后不再收缩;核心蛋白多糖组成纤维细胞胶原网格收缩到起始面积的百分比在12,24,48,72,96h均高于对照组(P<0.05);转化生长因子β1组成纤维细胞胶原网格收缩到起始面积的百分比在各时相点均低于对照组(P<0.01);转化生长因子β1 核心蛋白多糖组成纤维细胞胶原网格收缩到起始面积的百分比在各时相点均高于转化生长因子β1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②成纤维细胞胶原网格中细胞表达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α-平滑肌肌动蛋白的变化:核心蛋白多糖组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α-平滑肌肌动蛋白蛋白表达(1391.61±126.27,525.97±60.10),与对照组(1474.52±133.84,569.41±62.55)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转化生长因子β1组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α-平滑肌肌动蛋白蛋白表达(2909.77±264.04,2725.46±150.54)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转化生长因子β1 核心蛋白多糖组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α-平滑肌肌动蛋白蛋白表达(1775.25±161.09,926.34±51.16)显著低于转化生长因子β1组(P<0.05),且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③成纤维细胞胶原网格中细胞表达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α-平滑肌肌动蛋白mRNA的变化:核心蛋白多糖组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α-平滑肌肌动蛋白mRNA表达(0.19±0.05,0.07±0.02),与对照组(0.21±0.06,0.08±0.03)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转化生长因子β1组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α-平滑肌肌动蛋白mRNA表达(0.86±0.15,0.36±0.10)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转化生长因子β1 核心蛋白多糖组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α-平滑肌肌动蛋白mRNA表达(0.34±0.09,0.13±0.04)显著低于转化生长因子β1组(P<0.05),且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重组核心蛋白多糖融入胶原凝胶,能显著抑制转化生长因子β1刺激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的作用,表明在体内核心蛋白多糖具有拮抗转化生长因子β1的作用。  相似文献   
43.
44.
烧伤感染   总被引:27,自引:5,他引:22  
自60年代中期由于开发了几个有效的局部抗菌药物和创面处理方法的显著进步,烧伤总面积和Ⅲ度烧伤面积的LA50有显著提高,侵袭性感染发生率有一定下降,但以感染和以感染为动因的多脏器功能衰竭仍为烧伤死亡的第一原因。烧伤感染一直是烧伤临床工作所关注研究的热点。本文就烧伤感染的几个主要临床问题:烧伤感染的概念、烧伤创面细菌生态学和烧伤中心细菌耐药性进行回顾和讨论。一、烧伤感染的概念1962年Teplitz提出“烧伤创面脓毒症”概念前,有一个使临床医师感到困惑的问题,发现一部分烧伤病人出现典型的败血症症状,但血培养始终阴…  相似文献   
45.
附属瑞金医院自1958年5月至1981年12月共收治严重烧伤病人5594人,治愈率为92%。从我科462例死亡病例的死亡原因分析看来,68%的死亡病人死于败血症或创面脓毒症(表1)。  相似文献   
46.
目的 研究老年烧伤患者内脏并发症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 回顾性研究瑞金医院烧伤中心1988年4月-1997年4月年龄大于60岁的184例住院老年烧伤患者的伤后内脏并发症,分析了年龄、烧伤程度、伤前健康状况与作人脏并发症的相互关系,以及伤后内脏并发症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无伤前疾病老年2、伤后内脏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低于伤前有一种、二种和三种以上疾病患者伤后内脏并发症的发生纺(10.11%比31.37%,8  相似文献   
47.
目的研究烧伤中心广泛应用第三代头孢菌素背景下细菌耐药性。方法采用纸片扩散法。结果 259株革兰氏阴性杆菌对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头孢哌酮和头孢他啶全部耐药的菌株占31%,头孢哌酮/舒巴坦可使52%耐药菌株恢复敏感性,伊米配能和环丙沙星对铜绿假单胞菌、无硝不动杆菌、肠杆菌科耐药率分别为23.8%和51.2%,28.6%和21.4%,9.9%和20.4%。MRSA对伊米配能和环丙沙星耐药率分别为26.9%和73%,未发现去甲万古霉素耐药菌株。粪肠球菌对去甲万古霉素耐药率为2.7%。结论革兰氏阴性杆菌对第三代头孢菌素耐药机理除质粒介导的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外,部分菌株可能产生染色体介导的Ⅰ型β-内酰胺酶。  相似文献   
48.
为探索烧伤早期血清急性期蛋白的变化规律及其临床意义,将32例烧伤病人按烧伤总面积大小分为小于20%,20%~50%和大于50%三组。于伤后8,24,48,72小时采血,组3加测伤后7,14,21天三个时相点以观察与感染的关系。以免疫速率散射浊度法测定 CRP,C_3,T_1用琼脂扩散法,PA 用火箭免疫电冰法测定。结果表明:伤后48~72小时血清 CRP 达到高峰(P<0.01);伤后8小时 C_3显著下降(P<0.05),24小时达最低值,C_3下降与 CRP 升高无相关性(r=0.0885,P>0.05);48小时 T_f 显著下降(P<0.01),PA 与 T_f 变化相似。感染及脓毒症发生时各监测指标变化不显著。提示:①CRP 的变化主要反映组织损伤的程度而不能预示脓毒症的易感性;②C_3下降并非 CRP 升高引起。T_f 下降有利于细菌生长。  相似文献   
49.
以大鼠为模型,探讨浅Ⅱ度烫伤后不同时期局部渗液中细胞因子的动态变化。120只大鼠分两组。Sb组:皮下包埋海绵后再造成10%浅Ⅱ度烫伤;S组:单埋海绵对照。于伤后6,24小时,3,7,10和14天检测海绵渗液中IL-1、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NF)的活性。结果三种细胞因子活性的升降规律相似。在致伤72小时内一致表现为短暂骤升和回落,72小时后又持续上升。IL-6于6小时达高峰;IL-1与TNFα于24小时达峰值。早期的细胞因子可能由局部细胞应激产生;后期主要产自单核细胞。当细胞因子活性处于各自峰值时,两组间有较明显差异。其中早期水平S>Sb,可能的原因:①组织受损Sb组更严重,致产细胞因子的局部细胞数S组>Sb组;②烫伤改变了局部组织通透性致使细胞因子外渗。后期Sb组水平持续较高;另外,IL-1与IL-6活性在S组内有显著相关,而在Sb组,仅6小时有较明显相关。提示:Sb组的修复过程更复杂、耗时。  相似文献   
50.
烧伤中心细菌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烧伤中心广泛应用第三代头孢菌素背景下细菌耐药性。方法采用纸片扩散法。结果259株革兰氏阴性杆菌对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头孢哌酮和头孢他啶全部耐药的菌株占31%,头孢哌酮/舒巴坦可使52%耐药菌株恢复敏感性。伊米配能和环丙沙星对铜绿假单胞菌、无硝不动杆菌、肠杆菌科耐药率分别为23.8%和51.2%,28.6%和21.4%,9.9%和20.4%。MRSA对伊米配能和环丙沙星耐药率分别为26.9%和73%,未发现去甲万古霉素耐药菌株。粪肠球菌对去甲万古霉素耐药率为2.7%。结论革兰氏阴性杆菌对第三代头孢菌素耐药机理除质粒介导的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外,部分菌株可能产生染色体介导的Ⅰ型β-内酰胺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