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7篇
医药卫生   7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 探讨锁定加压钢板(LCP)在治疗肱骨中上段骨折中的疗效.方法 采用LCP治疗肱骨骨折26例(其中肱骨骨不连5例).术后3、6、9及12个月定期门诊随访.疗效评定采用Neer评分系统.结果 术后随访8~16个月,平均14.3个月.20例患者得到随访,随访率76.9%,5例骨不连患者均获得随访.肩关节前屈120°~180°(平均162°),后伸18°~40°(平均36°),外展70°~110°(平均95°);肘关节前屈118°~130°(平均123°).Neer评分结果为优13例,良5例,中2例.随访患者优良率90%,患者主观满意度90%.结论 锁定加压钢板治疗肱骨中上段骨折对骨膜损伤小,可获得坚强固定,患者术后活动早,功能恢复快.  相似文献   
52.
为了寻找从根本上控制黄淮平原疟疾的有效对策,于1980~1985年进行了本研究,取得了预期结果,发病率从18.08%下降至0.045%。阐明了减少人蚊接触可使中华按蚊的叮人率、人血指数及媒介能量明显下降。同时阐明疟疾防治与农业生产及建设文明新村结合起来,是控制疟疾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53.
目的观察雷尼酸锶(strontium ranelate,SR)对磨损颗粒诱导炎性骨溶解的影响。方法 30只雄性C57BL/J6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对照组和药物组,每组10只。采用钛(Ti)颗粒诱导的小鼠颅骨溶解模型,药物组建模当日经灌胃予SR[600mg/(kg·d)],空白组和对照组不予处理;持续至建模后10d,处死取材。HE染色观察颅骨溶解程度及骨膜厚度;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artrate resistant acid phosphatase,TRAP)染色检测成熟破骨细胞;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和IL-6表达水平。结果HE染色结果,对照组骨膜明显增厚,颅骨溶解区域广;图像分析软件测量结果,对照组骨膜厚度(0.27±0.04)mm,骨溶解率为0.47±0.11,与药物组[(0.11±0.02)mm,0.18±0.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RAP染色结果,对照组颅骨大片紫红色区域,SR治疗后明显减少;ELISA检测结果,SR加入后,TNF-α、IL-1β和IL-6的表达量分别为[(145.6±14.2)ng/L、(130.2±8.2)ng/L和(137.6±8.2)μg/L],与对照组[(210.2±8.9)ng/L、(159.6±9.7)ng/L、(170.8±9.5)μg/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R能够减轻Ti颗粒引起的炎症反应、减少炎症因子分泌,抑制骨溶解。  相似文献   
54.
背景:微创全髋关节置换的入路有前侧、前外侧、后外侧以及双切开入路等,但哪种入路更符合微创的概念且临床容易开展,目前尚无定论.目的:观察前外侧入路暨改良Watson-Jones入路微创全髋置换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05-01/2006-12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收治的施行前外侧入路微创全髋置换患者35例,男16例,女19例;年龄52~78岁,平均65.9岁;体质量指数19.3-30.1 kg/m~2,平均24.4 kg/m~2.观察切口长度、置换时间、置换过程及置换后输血量、并发症、置换后活动量、置换后住院天数、假体位置、置换后Harris评分等.结果与结论:3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7.3个月;置换切口长度7~10 cm,平均8.3 cm;置换时间70~120 min,平均92.1 min.输血量0~800 mL,平均约300 mL;患者术后即进行无负重下肢肌肉锻炼,术后第2天在医生指导下下床活动;住院时间6~15 d,平均7.9 d.置换后X射线平片测量髋臼外展角44°~53°,平均46.3°;大部分患者可扶拐走出病房.本组11例置换后3个月臀部疼痛,Harris评分为(79.5±4.4)分,置换后6个月9例臀部疼痛,Harris评分(84.0±3.6)分,置换后12个月5例,Harris评分(85.4±3.0)分,但所有病例均未出现持续的跛行和Trendelenburg征阳性.无感染、脱位或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出现.提示前外侧入路微创全髋置换创伤小,辅以适当的功能锻炼可获得较快的恢复.  相似文献   
55.
背景:胸腰椎骨折治疗方法众多,但是对于无神经症状的爆裂型骨折,采用简单的手术方法治疗,是否在减少创伤的同时能够取得较好的疗效,从而避免手术的扩大化尚不清楚。 目的:观察采用单纯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系统置入治疗无神经症状的单节段胸腰椎爆裂型骨折的疗效。 方法:选择2003-09/2008-01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收治的无神经症状单节段胸腰椎爆裂型骨折患者186例,男152例,女34例,年龄18~65岁。均采用单纯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置入治疗,椎管内骨块占位采用间接复位。于置入前、置入后及置入后1年余取内固定前摄以伤椎为中心的X射线正侧位片和CT,对X射线平片和CT进行测量,统计伤椎前缘高度、伤椎横截面积内骨块的占有率。 结果与结论:伤椎前缘置入前高度平均为正常的42%,术后为98%,内固定取出术前伤椎前缘高度为正常高度的98%。伤椎横截面积内骨块占有率,术前平均为34%,术后平均为13%,内固定取出术前为8%。提示应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无神经症状的胸腰椎爆裂型骨折,能够提供脊柱足够的稳定性,有效恢复椎体高度、生理弧度和椎管容积。  相似文献   
56.
背景:如何选择最适合的内固定方法治疗复杂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是骨科医生经常面临的问题。 目的:比较动力髋螺钉、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Gamma3三种内固定器械的生物力学性能和临床疗效。 方法:制作18具成人股骨标本制成转子间骨折模型,以动力髋螺钉、Gamma3、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用实验应力分析方法,比较其生物力学性能。另外回顾分析392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采用以上3种内固定方法的临床效果。 结果与结论 应力分析结果证明,Gamma3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的力学性能优于动力髋螺钉(P < 0.05),Gamma3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无明显差别。临床试验结果显示,动力髋螺钉组患者术中平均失血量最多、内固定后并发症发生率最高(P < 0.05)。内固定后髋关节早期Harris评分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组和Gamma3组优于动力髋螺钉组(P < 0.05),远期评分3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提示A2型骨折不推荐使用动力髋螺钉;A2型伴随明显骨质疏松和A3型应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或Gamma3。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Gamma3内固定器械生物力学性能优良,临床证实是目前比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57.
目的比较分析动力髋螺钉(DHS)与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两种内固定方法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对137例70岁以上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分别采用DHS(DHS组,71例)和PFNA(PFNA组,66例)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功能恢复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137例患者获2~34个月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8个月。PFNA组手术切口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术后并发症均明显少于DHS组(均P〈0.05);PFNA组和DHS组术后髋关节功能优良率分别为86.4%和83.1%。结论 PFNA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较DHS有明显的优势,在临床上应作为优先采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58.
背景:研究表明,颈椎一体化前路钢板融合器比现行钢板和融合器具有更多理论上的优势。但是目前有关其生物力学方面的研究国内尚无文献报道。 目的:观察与评价颈椎前路一体化钢板椎间融合器内固定置入后的生物力学特征。 方法:采集6具成人尸体颈椎标本,分为5组进行测试,即正常组、椎间盘摘除组、颈椎前路一体化钢板椎间融合器固定组、CBK融合器固定组及CBK融合器+Secuplate钢板联合固定组,以C5~6椎间隙为观察对象,进行生物力学实验。 结果与结论:颈椎间盘摘除后,颈椎在各个方向运动加大,刚度及强度等生物力学数值减小,脊柱失稳。与椎间盘摘除组相比,颈椎前路一体化钢板椎间融合器固定后其强度增加24%,椎体应变减小31%,刚度增加14.3%,位移减小15%(P < 0.05),颈椎前路一体化钢板椎间融合器对颈椎的力学性能影响较小,说明它能较好地与颈椎的力学环境相匹配。CBK融合器固定后抗后伸及旋转作用相对较小,同椎间盘摘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CBK融合器+Secuplate钢板联合固定组载荷强度和应变过大,与椎间盘摘除组相比其强度增加27%,椎体应变减小38%,刚度增加17%,位移减小17% (P < 0.05),颈椎刚度增大且邻近椎节的运动有增大趋势,将引起力学性能的改变。提示颈椎前路一体化钢板椎间融合器结合了颈椎前路钢板和融合器生物力学方面的优点,能较好地与颈椎的力学环境相匹配。  相似文献   
59.
目的 探讨改良Watson-Jones(OCM)入路微创全髋置换术的技术要点,观察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2005年1月-2006年12月采用OCM入路微创全髋置换术治疗髋关节损伤及疾病患者35例,其中男16例,女19例;年龄(65.9±6.8)岁;体重指数(24.4±3.2).记录每例患者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及术后输血量、术后住院天数、并发症、假体位置、髋关节功能评分(Harris评分法)等,分析该方法的临床效果.结果 手术切口(8.3±0.9)cm;手术时间(92.1±13.5)min;输血量(300±218.2)ml;髋臼外展角(46.3±2.9)°;术后住院天数(7.9±1.7)d.平均随访17.3个月(6~24个月).前20例患者术后3个月有11例患者主诉臀部疼痛,术后6个月有9例,术后12个月减少到5例;后15例未出现类似症状.无感染、脱位、血管神经损伤或深静脉栓塞等并发症.末次随访Harris评分为(91.3±5.7)分.结论 OCM入路微创全髋置换术创伤小,术后患者康复信心足,辅以适当的功能锻炼可获得较快的恢复.  相似文献   
60.
背景:脾酪氨酸激酶是目前研究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新靶点。 目的:研究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化合物HL131078对胶原诱导型关节炎小鼠膝关节炎性细胞浸润、软骨破坏的影响。 方法:将40只DBA/1系小鼠随机等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阳性组和实验组。后3组小鼠尾部注射CⅡ型胶原溶液与弗氏完全佐剂(含结核杆菌)建立胶原诱导型关节炎小鼠模型。第1次免疫注射2周后,阳性组小鼠灌胃10 mg/kg R406,1次/d,连续28 d;实验组灌胃10 mg/kg小分子化合物HL131078,1次/d,连续28 d。 结果与结论:与模型组相比,实验组和阳性组小鼠平均关节炎指数分别于第29和26天时开始下降,且实验组小鼠膝关节的软骨破坏情况明显减轻,仍维持较好的完整性,膝关节腔内炎性细胞的浸润明显减轻,与阳性药物R406效果接近。说明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化合物HL131078可以有效缓解胶原诱导型关节炎小鼠膝关节腔内炎性细胞的浸润,减轻软骨破坏情况。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