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7篇
医药卫生   7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35 毫秒
61.
目的 总结慕尼黑骨科医院改良的小切口外侧(OCM)入路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疗效.方法 2005年1月至2008年2月,采用OCM入路行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45例(46髋).分别于术后1周、3个月、6个月及术后每年进行髋关节功能和X线检查.结果 Harris评分从术前的31分(24~55分)提高至终末随访时的94分(85~99分),截止至末次随访时无1例需要翻修,也无1例出现感染、脱位、血管神经损伤或深静脉栓塞等并发症.结论 OCM入路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早期疗效是令人满意的,然而目前尚无远期疗效报道,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62.
目的探讨加长型第3代Gamma钉(pTGN)与加长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long)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下骨折的手术创伤,并发症及手术效果。方法 86例股骨粗隆下骨折根据手术方法分为pTGN组(41例)和PFNA-long组(45例),对两组手术创伤、围手术期并发症和术后功能恢复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所有患者获平均21.5个月随访。两组平均术中失血量、透视时间和切开复位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FNA-long组较pTGN组术中出血量少,透视时间短,但切开复位率较pTGN组高。两组平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末次随访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内固定方法治疗股骨粗隆下骨折均可以减少手术后再创伤,并发症较少,内固定有效可行。  相似文献   
63.
目的研究胶原酶化学溶解术在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应用价值和安全性。方法对18例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X射线下经侧隐窝或椎间孔行靶位穿刺胶原酶化学溶解术,术后进行随访,记录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和CT片上椎间盘突出指数(IDH)和CT值改变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18~24个月的随访。所有患者术后1周内临床症状显著改善;1个月后突出物缩小,IDH减小,CT值明显降低,JOA评分则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逐步提高;1年后上述指标保持稳定。结论胶原酶化学溶解术可有效地用于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  相似文献   
64.
背景:椎体成形和椎体后凸成形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过程中,常发生椎间盘骨水泥渗漏,但有关骨水泥进入椎间盘后对椎间盘细胞的影响尚不明确.目的:观察骨水泥颗粒对人髓核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体积分数0.001%,0.01%,0.1%,0.5%,1.0%的磷酸钙骨水泥颗粒或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颗粒处理人正常髓核细胞,以常规培养的人正常髓核细胞为对照,以 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活性.结果与结论:不同体积分数的磷酸钙骨水泥颗粒对人正常髓核细胞增殖无影响.体积分数0.001%,0.01%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颗粒对人正常髓核细胞增殖无显著影响;体积分数0.1%,0.5%,1.0%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颗粒明显抑制人正常髓核细胞的增殖,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且该效应具有时间依赖性和剂量依赖性:在处理3,6 d 时,对人正常髓核细胞增殖的抑制效应随颗粒体积分数的增加而逐渐增强;当颗粒体积分数为0.1%,0.5%和1.0%时,对人正常髓核细胞增殖抑制的效果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加强.  相似文献   
65.
目的 观察磷酸钙骨水泥(CPC)和硫酸钙骨水泥(CSC)在椎体内的演变过程,为椎体成形术或后凸成形术中寻找更为合适的充填材料.方法 对24只成年雌性绵羊的L2~L5椎体制作骨缺损,随机注入CPC、CSC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其中剩余的椎体作为空白对照,并以L6椎体作正常对照.术后2周、12周和24周分别随机处死其中8只绵羊,进行大体观察、生物力学测试、不脱钙组织学分析.结果 CSC组和CPC组椎体被填充材料明显增强,但CSC组椎体力学性能自2~12周呈现下降趋势,而到24周时又出现回升.CPC组椎体力学性能自2~24周呈上升趋势.12周时3组新骨形成量差异不明显,CSC已被大部分吸收;植入24周时新骨形成量CSC组>空白组>CPC组,CPC出现了明显的吸收,而CSC仅有少量残留.结论 CSC与CPC初期均能明显增强椎体;随着时间的推移,CSC在体内降解迅速,而CPC在体内降解缓慢.  相似文献   
66.
目的 评价慢病毒转染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大鼠脊柱融合的能力.方法 构建携带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的慢病毒并将其转染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观察细胞的碱性磷酸酶染色和活性.并将转染的细胞移植到大鼠脊柱融合模型中,8周后处死大鼠,对其脊柱标本进行手触力学测试,Micro-CT扫描和组织学切片观察.结果 慢病毒转染细胞的碱性磷酸酶染色明显好于未转染细胞(3.2±0.4比1.1± 0.2,P<0.05).转染的细胞移植到大鼠体内8周后,X线、Micro-CT、手触力学测试和组织学切片均显示转染的大鼠脊柱标本全部达到骨性融合.而未转染的大鼠脊柱标本均未融合.结论 慢病毒转染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够诱导脊柱融合,可作为基因载体工具用于脊柱融合.  相似文献   
67.
目的 研究一种新型带负电荷钙磷复合材料诱导脊柱融合并观察其融合能力.方法 将新型带负电荷钙磷复合材料置入10只大鼠的脊柱融合模型中,作为实验组;另取10大鼠仅建模,作为假手术组.术后8周行X线评分,手触力学测试,Micro CT扫描分析和组织学观察.结果 X线评分、Micro CT、手触力学测试和组织学切片均显示实验组...  相似文献   
68.
背景:对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植入物治疗的特点需要进行深入的分析.目的:分析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植入物置入固定复合综合治疗方法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28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病例,统计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受伤原因、合并骨折及内科合并症情况,并对治疗方式和结局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所有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中,年龄≥65岁的骨质疏松性转子间骨折患者比例达72.6%,其中9.5%合并其他部位骨折,46.3%具内科合并症.84.5%获得植入物置换治疗,优良率分别为:动态髋螺钉内固定85.6%、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或γ钉固定90.9%、全髋或人工股骨头置换86.7%.可见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发病率较高,治疗以髓内固定的效果最佳,治疗时应综合考虑其年龄、骨折类型、骨质疏松和内科合并症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69.
桡骨头骨折的治疗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桡骨头骨折常因纵向传导的暴力引起,跌倒时上肢外展,肘关节伸直位手掌着地,由于提携角的影响使肘关节处于强大的外翻应力作用下,致使肱骨头撞击桡骨头而致其骨折。肘部也可由直接暴力或通过力的传导而致肘部其他部位的骨折、脱位、韧带或骨间膜损伤。在国内,桡骨头骨折约占全部肘部创伤的11%、全身骨折的0.8%,大约1/3合并肘部其他部位的损伤。  相似文献   
70.
组织工程技术是材料工程学与生命科学结合而产生的一项新技术,即是将生物材料、种子细胞及细胞因子相结合,修复受损组织的技术。近年来在骨缺损修复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应用,改变了传统的以损伤修复创伤的治疗模式,并表现出明显优势。动物实验表明,组织工程修复骨缺损明显优于其它各种传统的治疗方法;尤其是转基因技术运用于组织工程后,显著提高了受损骨组织的修复效率。临床实验证实组织工程骨在受损部位能稳定存在,且发挥正常生理功能。因此,组织工程技术已成为骨缺损修复的一种新治疗手段,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