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9篇
  免费   132篇
  国内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42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4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31.
恶性肿瘤具有向骨及其他组织侵犯的倾向,骨及其他组织转移瘤的诊断对于肿瘤的精确分期、确定预后及合理化治疗非常重要[1,2].骨扫描是目前最常用的检测骨转移瘤的方法,但特异性受限,敏感性也仅约62%~89%[3,4].  相似文献   
32.
目的探讨前列腺癌内分泌治疗后复发的MR I征象。方法10例经临床诊断证实的前列腺癌内分泌治疗后复发的病人,在内分泌治疗过程中肿瘤复发前后都进行了MR I检查。对2次MR I图像中前列腺T2信号、体积变化、对周围组织侵犯、扫描范围内的骨转移和淋巴结转移等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复发前对比,前列腺体积增大的有7例,体积未见明显变化的有3例。复发后新出现的周围组织侵犯包括精囊腺(3例)、膀胱(2例)、直肠(1例)、盆底肌(1例)。复发后扫描范围内(骨盆至髂血管分叉水平)原有骨转移病灶进展的有3例,新出现转移灶的有4例。新出现髂血管旁肿大淋巴结的有4例,腹股沟肿大淋巴结的有2例。结论MR I检查能提供有助于诊断内分泌治疗后肿瘤复发的多方面影像信息。  相似文献   
33.
前列腺癌的MR波谱定量分析:与系统穿刺活检病理对照研究   总被引:51,自引:11,他引:40  
目的 用MR波谱 (MRS)分析方法定量评价前列腺癌的代谢改变。方法  18例超声引导下系统穿刺活检证实的前列腺癌患者在MRS代谢图上标记出活检取材位置 ,分别测量各个位置 (胆碱 肌酸 ) /枸橼酸盐 [(Cho Cre) /Cit]的比值。计算穿刺病理结果为癌处的 (Cho Cre) /Cit比值的平均值。结果  18例患者共系统穿刺 2 0 4针 ,其中 10 6针为前列腺癌。此 10 6处 (Cho Cre) /Cit比值的平均值为 2 5 3± 1 0 2。肿瘤区域与非肿瘤区域的 (Cho Cre) /Cit比值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 <0 0 1)。但肿瘤组与非肿瘤组的 (Cho Cre) /Cit比值有部分重叠 ,如果以 0 86为分界值 ,则两组之间有 10 9% (2 0 / 184 )的交叉。结论 前列腺癌的代谢改变可用MRS进行定量评价。  相似文献   
34.
正常儿童脑组织成分变化--扩散张量成像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应用扩散张量成像分析正常儿童脑实质的扩散特性 ,研究儿童脑组织的成熟规律。方法 对 63名正常儿童 (年龄 2d~ 9岁 )行头部扩散张量成像 ,于ADC图上测量不同部位脑组织平均扩散度 ,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婴儿期脑灰质、白质的ADC值存在显著性差异 ,ADC图可见明显灰白质对比 ;(2 )婴儿期脑白质ADC值的降低快于灰质 ;(3 )各部位脑实质ADC值均随年龄增加而降低 ,与年龄呈指数负相关 ,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扩散张量成像可反映活体脑组织的成分变化 ,可用于评价儿童脑发育情况  相似文献   
35.
肝脏影像报告及数据系统(LI-RADS)是针对肝细胞肝癌(HCC)高危人群制定的影像检查规范。2011年由美国放射学会(ACR)发布第1版,对HCC高危人群肝脏CT/MR检查中影像异常发现的分类进行规定,并对数据采集做出明确规范。第1版LI-RADS发布后医学影像界对此广泛开展验证研究,基于这些研究反馈,2013年、2014年ACR先后2次发布LI-RADS的修订版。2017年7月发布目前最新的修订版本——LI-RADS® v2017,其中加入新的诊断思路并规定了新的LI-RADS分类,定义和修改了多项征象识别标准,使其更为合理,实用性更强。本文对LI-RADS® v2017的CT/MR更新内容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36.
3.0T MR 上LAVA肾动脉成像的初步研究:与CEMRA对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评价3.0T MR扫描仪上常规上腹部LAVA扫描动脉期图像重建对肾动脉的显示情况。方法随机选择因怀疑肝脏病变而行肝LAVA扫描的病人15例,选取动脉早期图像,在横轴位测量双肾动脉信噪比(SNR)、肾动脉与肾周脂肪的对比噪声比(CNR),将横轴位图像进行三维MIP重建。随机选择因怀疑肾动脉病变而行CEMRA检查的病人15例,在冠状位分别测量肾动脉的SNR、CNR,后进行三维MIP重建。由两位观察者单独评价两组的三维图像质量、肾动脉分支及肾静脉伪影。对测量结果和图像质量评分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LAVA组与CEMRA组肾动脉的SNR分别为94.99±24.30和94.73±36.43;CNR分别为82.16±21.40和76.35±34.14。SNR及CNR在两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AVA组重建所得肾动脉图像达到诊断要求者:前后位66.7%;上下位93.3%。前后位观察LAVA组肾动脉图像质量低于CEMRA组,而上下位、肾静脉伪影以及肾动脉分支方面两者间无显著差异。结论LAVA序列具有较高的信噪比,而且一次扫描除了获得血管的信息外还可同时获得更多的额外信息。已行上腹部LAVA扫描者若怀疑肾动脉病变可用动脉期横轴位图像进行肾动脉重建进行初步观察。  相似文献   
37.
增强CT对甲状腺局灶性病变良恶性鉴别的评价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总结39例甲状腺局灶性病变的CT表现,提高CT对此类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39例甲状腺局灶性病变共54个病灶的CT表现,对强化幅度、均匀与否、形态等进行观察。同时取正常对照组平扫及增强各100例,计算平均最大强化幅度,与病例组相比较。结果恶性组实性病灶的强化幅度明显低于良性组及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良性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恶性病变增强后密度仍比较均匀,良性病变更多见不均匀强化。囊实性病灶的定性仍然有一定困难。结论CT静脉造影剂增强扫描,对甲状腺局灶性病变的良恶性鉴别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38.
目的:通过对肾上腺病变的CT能谱特征分析,初步探讨双能CT成像在鉴别肾上腺良恶性病变中的价值。方法:在本院行肾上腺CT扫描的患者23例(共24个肾上腺结节),对全部结节的平扫双能CT成像的能谱曲线、单能量的密度测量、水-钙和水-碘基物质定量测量和有效原子序数进行分析。结果:经病理及临床诊断,24例结节中共有良性病变17例、交界性肿瘤4例、恶性病变3例。良性病变的能谱曲线有上升型(3例)、勺子型(4例)和下降型三种;而交界性肿瘤和恶性病变均只有下降型一种(7例)。在不同单能量(40~140keV)图像上,良性结节的密度值最小[(35.5±37.3)~(11.9±13.3)HU],交界性肿瘤最高[(111.4±118.9)~(29.1±11.4)HU],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水-钙和水碘基物质测量显示恶性病变的含水量最高分别为(1024.7±8.9)和(1029.9±7.3)mg.ml-1,良性病变量低[分别为(1008.8±10.7)和(1010.3±12.0)mg.ml-1]。而有效原子序数三者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肾上腺良恶性病变在双能CT成像上具有不同的特征。应用双能CT成像的多种参数对鉴别良性结节与交界性肿瘤和恶性病变具有很大的潜能。  相似文献   
39.
目的 探讨常规MRI、DWI、T2-mapping和1H-MRS诊断抗肌萎缩蛋白病的价值。方法 收集经病理和(或)基因检测确诊的抗肌萎缩蛋白病患者39例(病例组),另纳入12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对研究对象双侧大腿行常规MR、DWI、T2-mapping和1H-MRS检查,常规MRI时进行肌肉脂肪浸润程度评分,于右股外侧肌选择ROI,测量ADC值、R2值、脂肪分数(FF),比较两组间上述各指标差异;绘制诊断抗肌萎缩蛋白病的ROC曲线,评价诊断效能。结果 常规MRI中92.31%(36/39)肌肉呈不同程度脂肪浸润;臀大肌(36/36,100%)最常受累,脂肪浸润评分最高[(2.79±1.38)分];长收肌(12/36,33.33%)最少受累,脂肪浸润评分[(0.56±1.07)分]。病例组ADC值和R2值均低于对照组低,FF值高于对照组(P均<0.05)。以脂肪浸润评分0.50分、ADC值1.72×10-3 mm2/s、R2值6.77 Hz、FF值35.20诊断抗肌萎缩蛋白病,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4.10%和100%、82.40%和83.30%、100%和83.30%、35.20%和64.60%,其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7、0.84、0.95、0.82。结论 常规MRI中脂肪浸润评分及不同功能MRI中ADC值、R2值和FF值诊断抗肌萎缩蛋白病效能高,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0.
MR对肾癌Ⅰ期瘤栓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MR对肾癌1期瘤栓的诊断价值。方法2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癌患者,均于术前行MR检查,观察肾静脉内和下腔静脉内有无瘤栓及瘤栓的范围,并与手术结果进行对照。评价MR对肾静脉和下腔静脉的显示情况及对肾癌I期瘤栓的诊断准确性。结果22例患者,均为单侧肾癌。手术病理共发现8处肾静脉瘤栓,无下腔静脉内瘤栓。MR对肾癌的检出率为100%。MR对21支肾静脉显示清楚,1支肾静脉显示不清。在显示清楚的21支肾静脉中,MR诊断8支肾静脉内有瘤栓,13支肾静脉内无瘤栓,均与手术病理符合。1支显示不清的肾静脉内,手术未见瘤栓。MR对22支下腔静脉均显示清楚,未见瘤栓。22例肾癌中,9例行增强CT检查,对瘤栓的诊断正确7例,漏诊1例,误诊1例。16例行超声检查,对瘤栓的诊断正确13例,误诊2例,漏诊1例。4例行DSA检查,诊断正确4例。结论MR对肾癌Ⅰ期瘤栓的诊断准确性高,当术前MR对肾静脉显示清楚时,MR可作为术前I期瘤栓评价的金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