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4篇
医药卫生   100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81.
目的 研究前瞻性心电门控触发(prospective ECG-triggering)与回顾性心电门控(retrospective ECG gating)两种技术方法行冠状动脉CTA检查时,对冠状动脉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比较。方法 33名疑似冠状动脉疾病的患者分两组进行对比研究。前瞻组16例为前瞻性心电门控成像,心率小于65次/min;回顾组17例为回顾性心电门控成像,心率小于75次/min。记录两组的辐射剂量并统计分析,同时进行图像质量评价。结果 两组图像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CTA的平均DLP 234.4mGy·cm,占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CTA的平均DLP974.4mGy·cm的24.1%。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CTA的患者的平均有效剂量为3.2mSv,回顾心电门控冠状动脉CTA患者的为13.6mSv,降低76.47%。结论 64排螺旋CT在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CTA与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CTA比较可以获得相似的图像质量,可大幅降低患者的有效剂量对于不能接受高辐射剂量且心率较低的受检人群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2.
冠状动脉64排螺旋CT成像中前瞻性与回顾性心电门控比较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比较64排螺旋CT前瞻性心电门控(prospective ECG-gating)技术与回顾性心电门控(retrospective ECG-gating)技术进行冠状动脉CTA(CCTA)检查的扫描时间、血管可评估率、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方法 133例疑似冠状动脉疾病的患者,分为两组:①实验组68例:采用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成像;②对照组65例: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成像.计算扫描时间、各段冠状动脉可评估率,同时进行图像质量评价,记录辐射剂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平均扫描时间实验组为7.12 s,对照组为9.43 s;血管可评估率实验组为94.93%,对照组为94.46%;平均有效辐射剂量实验组(3.69 mSv)比对照组(15.86 mSv)降低77%;两组各段冠状动脉图像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中,与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相比,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在保证血管可评估率及图像质量的前提下可降低77%的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83.
胃癌的MDCT诊断进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多层螺旋CT的不断发展、薄层容积扫描的大信息量数据采集及后处理三维重建技术的日益完善,多层螺旋CT在胃癌的诊断和术前分期评估中显示了越来越多的优势,已成为胃癌的诊断必备和首选的检查方法.本文就胃癌流行病学调查、口服对比剂的使用、CT扫描体位、技术参数、胃癌的病理分期、一般表现、术前TNM分期、CT图像后处理技术应用及价值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以综述.  相似文献   
84.
目的 研究前瞻性心电门控触发(prospective ECG-triggering)与回顾性心电门控(retrosp-ective ECG gating)两种技术方法行冠状动脉CTA检查时,对冠状动脉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比较.方法 33名疑似冠状动脉疾病的患者分两组进行对比研究.前瞻组16例为前瞻性心电门控成像,心率小于65次/min;回顾组17例为回顾性心电门控成像,心率小于75次/min.记录两组的辐射剂量并统计分析,同时进行图像质量评价.结果 两组图像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CTA的平均DLP 234.4 mGy·cm,占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CTA的平均DLP 974.4 mGy·cm的24.1%.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CTA的患者的平均有效剂量为3.2 mSy,回顾心电门控冠状动脉CTA患者的为13.6 mSv,降低76.47%.结论 64排螺旋CT在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CTA与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CTA比较可以获得相似的图像质量,可大幅降低患者的有效剂量对于不能接受高辐射剂量且心率较低的受检人群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5.
目的 评估64层螺旋CT(MSCT)显示冠状动脉侧支循环(CCC)的能力.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8月至2007年4月间接受64层MSCT冠状动脉成像(64-MSCTA)且影像质量良好的患者,经冠状动脉造影(CAG)证实至少有1支冠状动脉主要分支狭窄程度≥90%.以Rentrop评价标准为金标准,评价64-MSCTA判断CCC的准确性.在CAG影像上按照Wemer冠状动脉侧支连接(CC)标准分为CC0、CC1、CC2 3组;在64-MSCTA影像上按照新的冠状动脉侧支分级方法 (MSCT-CC)评价,应用Kappa系数检验评估这两种分级标准的一致性.结果共有97例患者人组,其中37例CAG影像上发现至少1处CCC(共62支),33例64-MSCTA发现至少1处CCC(共47支).以CAG为金标准,64-MSCTA发现CCC患者的敏感性为89.2%(33/37),特异性为93.8%(60/64);发现CCC血管的敏感性为75.8%(47/62).将CAG和64-MSCTA均诊断的CCC按照Werner标准分组,其中CC0组4支、CC1组24支、CC2组19支;按照MSCT-CC标准分组,其中MSCT-CC0组7支、MSCT-CC1组22支、MSCT-CC2组18支.CAG和64-MSCTA对CCC的分级标准间存在较高的一致性(Kappa=0.857,P<0.01).结论64-MSCTA可以较准确地评估CCC.  相似文献   
86.
MRI动态增强扫描对垂体微腺瘤的诊断意义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目的 评价MRI动态增强扫描探查垂体微腺瘤的效果。方法 研究38例垂体微腺瘤的平扫、Gd-DTPA动态增强扫描及延迟的常规增强扫描的效果。结果 动态和常规增强扫描比较,有9例显示相同;23例动态比常规增强效果好;6例常规比动态增强效果好。11例只有动态增强能显著;2例只有常规增强显示。结论 动态增强扫描可以提高垂体腺瘤的检出率,和常规增强扫描结合可以提高诊断敏感性。  相似文献   
87.
目的探讨硝苯地平及膀胱充盈度对CT泌尿系造影(CTU)检查中集合系统显影度的影响。方法将120例患者分为4组。组1、2患者全程憋尿,组3、4患者实质期扫描结束后立刻排尿;组2、4患者检查前15min舌下含服硝苯地平片20mg。分析比较4组间集合系统显影长度、管腔内CT值及管腔扩张度。结果组3、4中、下段输尿管显影长度优于组1、2(P0.05);组3、4膀胱内对比剂均匀充填率高于组1、2(P0.05),且前者CT值高于后者(P0.05)。结论CTU检查前排空膀胱较膀胱憋尿更能提高输尿管中下段及膀胱显影度。CTU前舌下含服硝苯地平片不能提高输尿管中下段显影度。  相似文献   
88.
目的 研究前瞻性心电门控触发(prospective ECG-triggering)与回顾性心电门控(retrosp-ective ECG gating)两种技术方法行冠状动脉CTA检查时,对冠状动脉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比较.方法 33名疑似冠状动脉疾病的患者分两组进行对比研究.前瞻组16例为前瞻性心电门控成像,心率小于65次/min;回顾组17例为回顾性心电门控成像,心率小于75次/min.记录两组的辐射剂量并统计分析,同时进行图像质量评价.结果 两组图像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CTA的平均DLP 234.4 mGy·cm,占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CTA的平均DLP 974.4 mGy·cm的24.1%.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CTA的患者的平均有效剂量为3.2 mSy,回顾心电门控冠状动脉CTA患者的为13.6 mSv,降低76.47%.结论 64排螺旋CT在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CTA与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CTA比较可以获得相似的图像质量,可大幅降低患者的有效剂量对于不能接受高辐射剂量且心率较低的受检人群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9.
王继琛 《微创医学》2002,21(1):47-48
股骨干骨折是四肢常见骨折,近几年国内外采用内固定治疗股骨干骨折很普遍,内固定使用得当有很多优越性,能使病人早期起床避免卧床引起的合并症,如果使用不当也会引起骨折不愈合.我院自1996年以来收治股骨干骨折内固定不愈合30例进行分析,探讨内固定失败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90.
股骨干骨折是四肢常见骨折,近几年国内外采用内固定治疗股骨干骨折很普遍,内固定使用得当有很多优越性,能使病人早期起床避免长期卧床引起的合并症,如果使用不当也会引起骨折不愈合。我院自1990年以来收治股骨干骨折内固定骨折不愈合30例进行分析,探讨内固定失败的原因及预防措施。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30例病人,男性22例,女性8例。年龄15~64岁,平均34岁。骨折类型:闭合性骨折25例,开放性骨折5例。横断骨折20例,斜型骨折3例,螺旋骨折4例.粉碎骨折3例。内固定情况:髓内针18例,加压钢板10例,普通钢板2例。骨折部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