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75篇
  免费   170篇
  国内免费   117篇
医药卫生   3762篇
  2024年   25篇
  2023年   77篇
  2022年   70篇
  2021年   58篇
  2020年   77篇
  2019年   80篇
  2018年   85篇
  2017年   60篇
  2016年   72篇
  2015年   63篇
  2014年   146篇
  2013年   173篇
  2012年   197篇
  2011年   190篇
  2010年   170篇
  2009年   202篇
  2008年   163篇
  2007年   203篇
  2006年   191篇
  2005年   190篇
  2004年   156篇
  2003年   145篇
  2002年   147篇
  2001年   132篇
  2000年   104篇
  1999年   102篇
  1998年   57篇
  1997年   53篇
  1996年   65篇
  1995年   59篇
  1994年   42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17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20篇
  1985年   18篇
  1984年   16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2篇
  1965年   2篇
  196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42.
43.
目的 将氢化可的松与壳聚糖进行偶连,以改善其溶解性,延缓其释放。方法以琥珀酰基为连接臂将氢化可的松与壳聚糖进行偶连(N-氢化可的松琥珀酰基壳聚糖),并通过红外及紫外光谱对偶连物的化学结构进行确证,分别采用溶解实验的方法及动态透析法考察偶连物的溶解性及体外释放特征。结果当氢化可的松琥珀酰基的取代度为15.5%时,N-氢化可的松琥珀酰基壳聚糖易溶于酸性水溶液,而在中性及弱碱性水溶液中形成凝胶;其体外释放速度缓慢,36h内的总释放量为5.8%。结论 壳聚糖作为氢化可的松的高分子载体,能明显改善其溶解性,延缓其释放。  相似文献   
44.
目的 在白人群体中 ,导致人类补体第 8成份 β亚基缺陷的分子基础主要是在编码 β亚基基因的第 9外显子上发生碱基 C→ T的突变 ,从而形成终止密码 ,导致 C8β亚基不能完全合成。国外学者在两例 C8β亚基完全缺失的患者家系研究中 ,发现这两例β亚基缺失个体只是第 9外显子上碱基 C→ T突变的杂合子 ,现进一步寻找这两例 C8β亚基完全缺失的分子遗传学机理。方法 对两例 C8β亚基完全缺失患者的 C8β编码基因的全部 11个外显子的 PCR扩增产物进行 DNA测序分析并与正常人 DNA序列进行对比。结果 两例完全性 C8β亚基缺失患者的蛋白质编码基因中 ,分别在第 3外显子的 2 98和 388位置发现了 C→T突变 ,同时对这两个突变位点的家系分析也证实 ,位于第 3外显子上的这两个突变位点是独立于第 9外显子的突变而遗传。结论 所发现的两个突变位点均能形成终止密码而导致 C8β亚基合成提前终止 ,因此这两例患者 C8β亚基完全缺失的分子遗传学机理是由于编码 C8β亚基的基因在第 3和第 9外显子上同时发生了点突变 ,进而形成终止密码造成 C8β亚基合成终止所致。  相似文献   
45.
目的:探讨醛固酮(ALD)对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l(PAI-1)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1)以不同浓度的ALD(10-11、10-10、10-9、10-8、10-7 mol/L)刺激肾小球系膜细胞72 h后,用半定量RT-PCR法检测该细胞中PAI-1 mRNA的表达.(2)以10-7 mol/L的ALD刺激肾小球系膜细胞不同时间(12、24、48、72 h)后,用半定量RT-PCR法检测该细胞中PAI-1 mRNA的表达.结果:半定量RT-PCR结果显示,ALD促进培养的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PAI-1mRNA的表达,且具有浓度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的特点.结论:ALD促进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PAI-1 mRNA的表达,从而抑制细胞外基质的降解,促进肾小球疾病进展.  相似文献   
46.
深圳市民睡眠质量调查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睡眠障碍是一类常见病症。许多交通意外、生产事故均与睡眠障碍有直接关系 ,这已引起许多国家的重视。目前我国仅有少量职业人群的睡眠障碍流行病学调查报告[1 ] ,为此 ,作者首次在国内采用量表对深圳市民进行了睡眠质量调查 ,并作了测评分析。按“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手册”[2 ] ,提供的工具和方法 ,以当年深圳 10 3万户籍人口为调查本底 ,采用整群分层随机抽样方法 ,在对 15岁以上人口入户进行精神疾病流行学调查的同时 ,作睡眠质量调查。调查从 1996年 7月 1日开始至 12月 3 1日结束。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表 (Pitts burghSleepQual…  相似文献   
47.
泌尿系术前术后各种管道的护理是整个治疗的一个部分,可保证手术成功。因此,对各种管道的护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各种引流管的适应症及作用 1.保留导尿:其作用是引流尿液,是泌尿外科最常用的管道,有橡皮导尿管和硅胶导尿管,其缺点是易滑脱,若须长期留置,一般采用气囊导尿管。 2.耻骨上膀胱造瘘管:其作用除引流尿液外,也可引流膀胱术后的渗血及渗液,常用蕈状导尿管,其管头大、孔多,故能达到通畅引流的目的。又不易脱落,常用于上尿路重复畸形手术,后尿道瓣膀胱切除或电灼术,膀胱切开取石术,尿道下裂Ⅰ期尿道成形术等病人。 3.肾造瘘管:凡肾盂切开或肾盂切除的术式或急性肾积水者均需放置肾造瘘管,常用蕈状导尿管以引流尿液和渗血。 4.腹膜后引流管:常用多孔皮管引流,其作用是引流肾脏术后渗出的尿液和血液,以保证肾  相似文献   
48.
目的应用复合诱导突变分离PCR(multiplexed mutagenically separated PCR,MS-PCR)技术、银染分型,建立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编码区单核苷酸多态(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分型系统,探讨其应用价值。并调查了成都汉族群体mtDNA编码区4个SNP基因座等位基因频率和单倍型分布情况。方法根据SNP基因座(C12705T、A8701G、G8584A、C10400T)设计两条片段相差4个碱基的等位基因特异性引物和一条公共引物,4个SNP基因座复合扩增,PCR产物经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银染显带后确定样本的基因型。结果不同SNP基因座为长度不同的单一谱带,其分型结果与直接测序一致。在成都汉族160名无关个体中,4个SNP基因座C12705T、A8701G、G8584A、C10400T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0.3813/0.6187、0.4813/0·5187、0.8250/0.1750、0.4938/0.5062;共检出6种单倍型,单倍型的基因多样性为0.7137。结论建立的MMS-PCR银染分型系统是一种简单、快速、准确、有效的SNP分型方法,对建立mtDNA编码区SNP数据库,研究群体遗传学、进化学和进行法医学个人识别和亲子鉴定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9.
心理干预对产妇产后抑郁及儿童心理发育影响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目的:探讨防治产后抑郁、促进儿童心理发育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在围产期门诊按单、双号随机将首诊妊娠妇女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实验组216名孕妇进行系统心理保健,包括产前、产后集体心理卫生宣教、产后情绪监测、综合性心理治疗等心理干预措施,对对照组183名孕妇进行一般保健.分别采用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SDS)定期监测两组妇女的情绪问题,用丹佛智能发育筛查表(DDST)监测两组儿童的智能发育,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2~3岁家长用)评价儿童的行为发育.结果:实验组比对照组产妇产后不同时期的抑郁状态的发生率(x2=40.35~4.81,P均<0.05~0.01)和抑郁症的患病率(3.7%/10.38%,x2=7,P<0.01)均低,差异有显著性.两组儿童各年龄阶段DDST结果可疑和异常的发生率(x2=6.8~4.6,P<0.05~0.01)差异显著.两组儿童2岁时行为问题发生率,经统计学检验均具有显著性差异(x2=16.3,P<0.01),儿童行为部分因子分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提示在儿童心理保健门诊对妇女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心理健康教育、情绪评定和及时的综合心理治疗,有利于防治产后抑郁及促进儿童心理发育.  相似文献   
50.
  目的  纵向研究出生体重状态与婴儿期生长速度模式对一年级小学生体重状态的影响,为生命早期的预防和干预政策制定提供理论基础。  方法  针对上海市闵行区2019年入学的小学一年级新生,收集其当年学校常规体检信息,并回顾性收集其出生和产后随访信息,选取12月龄体格检查信息完整的4 434名小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婴儿期生长速度与小学一年级时体质量指数(BMI)值及其Z评分的关系,同时采用广义线性模型分析出生体重状态和婴儿期生长速度模式对小学一年级时超重和肥胖患病的影响并进行分层分析。  结果  纳入研究的小学生婴儿期生长速度与小学一年级BMI值及其Z评分均存在线性关系[β值(β值95%CI)=0.30(0.24~0.35),0.12(0.10~0.15),P值均 < 0.01]。小于、适于和大于胎龄儿人群中均出现婴儿期追赶生长的个体。出生体重状态为大于胎龄儿和婴儿期出现追赶生长是儿童小学一年级超重和肥胖患病的独立危险因素(RR=1.31~1.55,P值均 < 0.05)。分层分析显示,追赶生长会增加适于胎龄儿小学一年级超重和肥胖的患病风险[RR值(RR值95%CI)=1.74(1.42~2.14),1.87(1.56~2.26)],且会增加大于和小于胎龄儿小学一年级肥胖的患病风险[RR值(RR值95%CI)=3.74(1.04~13.49),3.24(1.62~6.46)](P值均 < 0.05)。在发生婴儿期追赶生长的人群中,出生体重状态为大于胎龄会增加儿童一年级时肥胖患病的风险(RR=2.60,95%CI=1.35~5.02,P < 0.01),但不增加超重的患病风险(P=0.13)。  结论  出生体重状态与婴儿期生长速度模式对小学一年级儿童的超重和肥胖患病都具有影响,建议关注大于和适于胎龄儿的生命早期生长发育并扩大婴儿期追赶生长的监测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