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医药卫生   12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72.
73.
目的 研究跟腱手术后再断裂的原因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跟腱术后再断裂13例原因,对其再次手术,采用端端缝合或腓肠肌腱瓣翻转缝合加强,应用岛状皮瓣修复皮肤缺损.结果 根据Amer-Lindholm评分标准,其中优10例,良2例,差1例.结论 跟腱再断裂的原因包括解剖、手术技术、康复不当等多种因素.细致的手术,严格的康复训练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74.
目的探讨CDK5在鱼藤酮介导的SH-SY5Y细胞凋亡中的作用以及通过干预CDK5表达对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使用鱼藤酮处理多巴胺能神经元SH-SY5Y细胞,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细胞活力,Annexin-V/PI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实验组细胞凋亡率,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不同实验组CDK5的表达以及p25/p35蛋白的表达比。结果经鱼藤酮处理后细胞活力呈浓度依赖性下降,细胞凋亡率增高,且CDK5表达增高,p25/p35比值增高。CDK5抑制剂MDL28170或Olomoucine预处理细胞能够降低CDK5的表达水平,降低p25/p35蛋白的表达比,同时可以减轻鱼藤酮诱导的细胞损伤。结论 CDK5在鱼藤酮介导的SH-SY5Y细胞凋亡中可能发挥着重要作用,抑制CDK5的活性可能具有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5.
目的观察心理康复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效果,评价其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8月在该单位确诊并接受治疗的70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0例与观察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心理康复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77.5%,显著高于对照组53.3%(P0.05);经治疗后,所有病例Zung焦虑自评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iL)、血清白蛋白(Alb)以及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检测结果和治疗前相比较,均有所改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对照组相比较,观察组患者上述指标改善效果更为理想,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接受心理康复治疗,有助于改善心理状态,优化临床治疗效果,预防并发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6.
目的明确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认知障碍的情况并分析其危险因素。方法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连续收集2017年7月~2018年8月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住院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04例,所有患者经过MMSE量表评分后分为卒中后认知障碍组(PSCI)及卒中后认知正常组(PSCN),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人口学资料、血生化检查结果及卒中病灶部位等指标。结果104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认知障碍的有41例,发生率为39.4%。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患者的年龄、血清hs-CRP水平及病灶所在的部位等因素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灶位于基底节与认知障碍可能相关(P=0.05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PSCN组相比,PSCI组患者的年龄更高(OR=1.087),基底节病灶的发生率也更高(OR=3.935),且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认知障碍发生率较高,高龄和基底节病灶是卒中后认知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7.
目的 探讨多巴胺(DA)神经元诱变剂对细胞内泛素化α-synuclein聚集的影响及其细胞损伤作用.方法 应用MPP+、特异性泛素-蛋白酶体系统(UPS)抑制剂lactacystin及H2O2处理神经生长因子(NGF)诱导的PC12细胞株与N2a细胞株16 h后,采用免疫荧光双标记的方法在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内泛素化α-synuclein聚集,比较三种诱变剂对这两种细胞株作用的差异.在PC12细胞中加入不同终浓度的lactacystin处理24 h,MTT方法检测PC12细胞活力.10μmol/Llactacystin处理PC12细胞不同时间,流式细胞术检测PC12细胞的早期凋亡率.结果 经三种诱变剂处理后,MPP+和lactacystin选择性地诱发PC12细胞内泛素化α-synuclein聚集且以lactacystin的作用更为显著,N2a细胞则无明显的泛素化α-synuclein聚集.H2O2作用于PC12细胞的效应与MPP+相近,但仅引起N2a细胞内少量泛素化α-synuclein聚集.经lactacystin处理后的PC12细胞活力呈剂量依赖性下降;5 μmol/L、10μmol/L和20 μmol/L lactacystin处理24 h后细胞存活率分别为79.5%±2.1%、49.3%±3.2%和31.2%±2.8%(与对照组相比,均P<0.01).流式细胞术显示lactacystin处理后PC12细胞早期出现凋亡细胞,并且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细胞凋亡率逐渐增加.结论 特异性UPS和线粒体呼吸链抑制剂选择性作用于DA神经元,诱导细胞内泛素化α-synuclein聚集,终使细胞发生凋亡,而以氧化应激为主要损伤途径的诱变剂的作用则不具有选择性.  相似文献   
78.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10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属祖国医学“泄泻”范畴,目前研究认为本病的发生与自身免疫性疾病有关,但其病因与发病机理未完全阐明,尚缺乏针对性治疗措施。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自2001年3月至2007年5月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100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9.
培氟沙星与四种常用药物配伍的稳定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了培氟沙星含量及与四种常用药物在5%葡萄糖中的配伍。结果表明,培氟沙星与多巴胺、尼可刹米、阿拉明、地塞米松的配伍,48h内无理化禁忌,含量亦无明显变化。因此认为在临床上混合静滴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8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