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6篇
  免费   39篇
  国内免费   3篇
医药卫生   288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目的 应用无创性压力-应变环(PSL)技术观察中老年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的心肌做功。方法 选取30例健康体检者、30例左室收缩功能正常及30例收缩功能减低的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进行PSL分析,获得整体做功指数(GWI)、整体有用功(GCW)、整体无用功(GWW)、做功效率(GWE)等心肌做功参数,比较3组差异,分析做功参数与左心室整体纵向应变(GLS)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的相关性。结果 病例组LVEF、GLS及GWI、GCW、GWE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PSD、GWW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GWI、GCW、GWE与LVEF呈正相关(r=0.681、0.650、0.764,均P<0.001),GWW、GLS与LVEF呈负相关(r=-0.327,-0.773,均P<0.001)。结论 PSL可以定量评估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的心肌做功,为临床评估左心室收缩功能提供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2.
疲劳已成为影响人们生命质量的重要因素。疲劳发病机制复杂,常规治疗缺乏有效方案,部分药物有成瘾性和不良反应。中药抗疲劳药物具有安全有效、多种功效协同作用的独特优势。肝脾肾功能失调是疲劳发生发展的重要病机,中药处方多以疏肝健脾补肾为主。现通过对疲劳的病机、处方用药、抗疲劳作用机制进行全面系统地总结,为中医药抗疲劳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3.
目的了解安徽省市县(区)级卫生应急能力。方法对安徽省16市、62县和42区级的卫生计生行政、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医疗等承担卫生应急的主要医疗卫生部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各级政府将卫生应急体系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卫生事业"十二五"规划,将卫生应急常规工作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制定了各项应急预案,卫生应急办公室单独设置率达45%,卫生应急队伍组建率100%,卫生应急物资实物储备落实率达67%,全员培训率达65%,90%地区开展了卫生应急知识宣传活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各项指标达95%以上,均能有效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46%的市县(区)制定了征用物资归还、补偿制度和卫生应急工作人员补助制度。市县(区)综合平均得分分别是716分、695分和601分,其中应急队伍和应急处置得分率较高,均达应得分75%以上;市级、县级和区级卫生应急能力综合评分除装备储备、培训演练外,其它项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安徽省已经建成卫生应急体系中的装备储备、善后机制亟待加强。  相似文献   
104.
目的探讨盐酸戊乙奎醚对围体外循环期患者血浆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和D-乳酸浓度的影响。方法 40例拟在体外循环下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盐酸戊乙奎醚(P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各20例。P组体外循环前10 m in颈内静脉注射盐酸戊乙奎醚0.05 mg/kg,对照组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分别于体外循环前(T1)、主动脉开放10 m in(T2)、停体外循环即刻(T3)、术后2 h(T4)、术后6 h(T5)、术后18 h(T6)采取中心静脉血标本,测定血浆I-FABP和血浆D-乳酸浓度。结果 T1时点两组患者血浆I-FABP和D-乳酸浓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比较,P组转流开始后及术后各时点血浆I-FABP浓度均降低,其中T2~T5时点与C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组患者血浆D-乳酸浓度在转流后及术后各时点均较降低,其中T3、T4时点与C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先给予盐酸戊乙奎醚0.05 mg/kg可降低围体外循环期患者血浆I-FABP和D-乳酸浓度,对肠黏膜屏障功能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5.
邓爱民  宋丹丹 《新医学》2012,43(7):519-522
胰高血糖素发现近一个世纪以来,由于理化性质的特殊性,人们对其生理和药理性能的了解并不全面。目前其主要生理作用是在血糖稳态调节中对抗胰岛素,胰岛素缺乏和胰高血糖素抑制受损被称为糖尿病发病机制的"双激素异常假说"。然而胰高血糖素对能量代谢的调节作用也是充满前景的研究领域,相关方向包括胰高血糖素抑制摄食、减轻体质量、增强产热和能量消耗等。近期更有新研究采用胰高血糖素/胰高血糖素样肽-1联合受体激动剂评估其在减重和改善糖耐量方面的药理作用。该文回顾胰高血糖素在能量代谢方面的研究,旨在为改善糖耐量和肥胖的药物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6.
随着社会人群工作、生活习惯的变化,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大,颈椎病的发病率逐年提高,因此,颈椎病的治疗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其中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是颈椎病分型中最严重的一型[1],CSM是由于颈椎间盘退变,椎间隙高度下降,颈椎节段性不稳定因素,  相似文献   
107.
目的 了解安徽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SFTS)的流行特征,为该病的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用描述性研究方法对2011-2015年安徽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监测数据进行系统分析。结果 2011-2015年,安徽省医疗机构报告SFTS 575例,占报告病例总数的84.19%(575/683)。5年间,报告病例数不断增多,报告发病率呈上升趋势(χ趋势2=217.56,P<0.001),但病死率却在下降。实验室诊断病例共330例,主要分布在安徽省中部地区;从3月份开始流行,5~7月为病例报告高峰;男女性别比约为1.14:1;发病年龄集中在40~74岁年龄组(87.27%),并且报告的死亡病例全部集中在此年龄组;职业分布以农民为主(87.27%)。聚集性疫情发生最可能的因素是接触死者的血液和分泌物。结论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报告病例在安徽省分布广泛,报告病例数逐年上升,发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因此,要做好重点地区、高危人群的监测和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108.
目的:了解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MDS)患者骨髓中巨噬细胞所占比例,并分析其与Th细胞、IPSS积分及骨髓CD34+细胞比例间的相关性。方法:以CD14、CD68标记巨噬细胞,以CD3、CD8、干扰素γ(interferon γ, IFN-γ)、白细胞介素(interlukin, IL-4)标记T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47例MDS患者骨髓中的巨噬细胞百分比以及Th细胞活化情况,另设8名志愿者为对照组。结果:①低危MDS患者骨髓中的巨噬细胞百分比为1.56%±0.22%,显著高于高危MDS患者(0.20%±0.07%) (P<0.001)及正常对照者(0.62%±0.09%)(P<0.001)。②MDS患者骨髓中的巨噬细胞百分比与Th1细胞百分比呈正相关(r=0.434, P<0.01)。③MDS患者骨髓中巨噬细胞百分比与国际预后积分系统(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scoring system, IPSS)呈负相关(r=-0.532, P<0.001),同时也与骨髓原始细胞百分比呈负相关(r=-0.457, P<0.01),与外周血血红蛋白浓度成负相关(r=-0.398, P<0.01),与骨髓CD34+细胞百分比呈负相关(r=-0.324, P<0.05)。结论:低危MDS患者骨髓中巨噬细胞增加,并可能导致了Th1细胞的异常激活;检测MDS患者骨髓中巨噬细胞百分比可能有助于判断其预后。  相似文献   
109.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药物吉非替尼在临床治疗肿瘤方面获得良效,尤其在治疗化疗失败的晚期肿瘤方面更具有实际意义.但此类药物也常伴有皮肤相关的毒性反应,依据来自FDA批准的Ⅲ期临床研究的结果,吉非替尼的皮疹发生率为47%, 其中3~4级毒性占4.2%[1].当肿瘤患者接受吉非替尼治疗出现皮疹后,如何积极治疗皮疹,尽可能使患者避免停用抗肿瘤药物,将对患者延续生命有重要意义.笔者于2007年4月~2010年3月应用医用三氧治疗联合多西环素治疗吉非替尼所引起的皮肤相关的毒性反应(痤疮样药疹)8例,取得一定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0.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药物吉非替尼在临床治疗肿瘤方面获得良效,尤其在治疗化疗失败的晚期肿瘤方面更具有实际意义.但此类药物也常伴有皮肤相关的毒性反应,依据来自FDA批准的Ⅲ期临床研究的结果,吉非替尼的皮疹发生率为47%, 其中3~4级毒性占4.2%[1].当肿瘤患者接受吉非替尼治疗出现皮疹后,如何积极治疗皮疹,尽可能使患者避免停用抗肿瘤药物,将对患者延续生命有重要意义.笔者于2007年4月~2010年3月应用医用三氧治疗联合多西环素治疗吉非替尼所引起的皮肤相关的毒性反应(痤疮样药疹)8例,取得一定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