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9篇
工业技术   96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准确及时的水文预报在防洪抢险、保证工农业安全生产,充分利用水资源以及发挥水利措施的作用方面都有很大的作用。因此,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及现实意义。本文总结了水文预报方面国内外的主要研究进展,并对今后的水文预报工作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2.
窄口水库地处豫西山区,气候干旱,降雨少,汛期洪水预报难度大,精度低。根据近年来经验,在用降雨经流曲线进行洪水预报的基础上,总结出用扣损法、由降雨前进库流量与降雨强度推算降雨经流系数、由回归方程预报3日、7日洪量等3种方法,作为水库洪水预报的辅助参考。  相似文献   
63.
一、概述在水文分析计算中,经常会遇到某一变量的实测资料系列较短,而与其有关的另一变量的实测资料系列比较长。在这种情况下,可用相关分析的方法,首先鉴定两变量间的关系密切程度,然后建立两变量间的相关关系,便可利用系列长的变量值去延长或插补系列较短的变量的可能数值。  相似文献   
64.
文章阐述了固网智能化的必要性,介绍了固网智能化的实现方案,并对不同方案的技术特点进行了研究,最后提出不同状况下的建议方案。  相似文献   
65.
加氢催化剂器外预硫化技术的开发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廉价的元素硫为硫化剂,一步浸渍法制备器外预硫化催化剂的方法,具有流程简单灵活、生产成本低、产品收率高、硫保留度高、无集中放热现象等优点。工业应用结果表明,采用该技术生产的催化剂呵缩短开工周期,加氢活性达到采用器内硫化催化剂的水平。  相似文献   
66.
催化裂化柴油加氢深度脱芳烃工艺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用催化剂RN-10研究了催化裂化柴油加氢深度脱芳烃工艺参数对芳烃工加氢饱和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氢分压6.7-10.0MPa,反应温度342-373℃、体积空速0.5-0.8h^-1的工艺条件下可获得硫含量不大于300μg/g,总芳烃质量分数不大于25%,多环芳烃质量分数不大于5%的符合环保要求的低硫、低度烃的优质柴油。  相似文献   
67.
介绍了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开发的催化裂化原料加氢预处理(RVHT)和催化裂化汽油选择性加氢脱硫(RSDS)技术,以及2类生产低硫催化裂化汽油技术的特点和相应的催化剂.其中催化裂化原料加氢预处理RN-32V催化剂已经实现工业应用,新开发的RVS-420催化剂具有低温脱硫活性高和氢耗低的特点.催化裂化汽油选择性加氢脱硫RSDS-Ⅱ催化剂与第1代催化剂相比,相同脱硫率下,烯烃饱和率降低40%左右.  相似文献   
68.
FCC汽油选择性加氢脱硫过程中烃类组成与辛烷值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典型的FCC汽油重馏分为原料,在Co-Mo/Al2O3催化剂上进行选择性加氢脱硫试验。结果表明,烯烃加氢饱和是导致汽油加氢后辛烷值下降的主要原因。按照烯烃加氢后辛烷值损失的大小,将其分成五类。五类烯烃加氢饱和后辛烷值损失由大到小的顺序是:直链内烯烃>直链端烯烃>C7+单支链烯烃>环烯烃>多支链和C5,C6支链烯烃。建立了烯烃变化量与辛烷值损失量的关联式,可以预测加氢汽油辛烷值的损失。  相似文献   
69.
H2S对催化裂化汽油选择性加氢脱硫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在中型试验装置上考察了循环氢中H2S含量对催化裂化汽油加氢脱硫反应及烯烃加氢饱和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催化裂化汽油选择性加氢脱硫过程中,循环氢中H2S对加氢脱硫反应具有抑制作用、对烯烃加氢饱和反应具有促进作用,随着循环氢中H2S含量的增加,催化剂的选择性下降。  相似文献   
70.
酵母细胞孢子作为微胶囊首次运用于酶的固定化,但是由于其孢子遇到营养物质即萌发的性质,导致固定化酶的重复利用率受到限制,因此筛选有萌发缺陷的酵母细胞孢子突变株对微胶囊的应用至关重要。利用EMS对酵母细胞进行诱变再经过乙醚的筛选获得4株萌发突变株AN120-m5、AN120-m8、AN120-m10和AN120-m17。验证后发现他们均产孢正常,除了AN120-m5生长有些弱之外,其余3株生长都正常。后对这些突变株进行了液体培养基以及固体培养基内的验证,实验发现所有突变株都表现出明显的萌发缺陷,其中AN120-m10孢子在液体培养基中萌发率只有1%,而AN120-m5单个孢子在固体培养基上则完全不萌发。由于AN120-m5单个孢子不能萌发因此得不到杂交后代,而其余3株突变株在与野生型杂交三代后,发现野生型孢子与突变型孢子萌发状况相比始终呈现2∶2的萌发优劣比,从而可以推测突变株是单基因突变菌株,为后续研究确定突变基因从而筛选得到完全不萌发菌株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