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4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带状疱疹患者外周血IL-2与IL-10水平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带状疱疹 (HZ)患者Th1/Th2型细胞因子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HZ患者急性期及恢复期血清白细胞介素 2 (IL 2 )和白细胞介素 10 (IL 10 )水平。结果 HZ患者急性期血清IL 2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下降 ,IL 10水平明显升高 (P <0 .0 1) ;恢复期血清IL 2水平较急性期明显升高 ,而血清IL 10则明显下降 (P <0 .0 1) ;且HZ患者急性期和恢复期IL 2与IL 10呈负相关性 (P <0 .0 1)。结论 HZ患者外周血Th1/Th2型细胞因子失调 ,在HZ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作用。  相似文献   
22.
目的检测Hailey-Hailey病(HHD)4个家系的致病基因ATP2C1,鉴定其突变位点和突变类型。方法采集4个HHD家系成员共9例患者和6名正常人,与100名无关健康对照者外周静脉血各2 ml,提取全基因组DNA。运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ATP2C1基因的全部28个外显子及其侧翼内含子序列,扩增产物纯化后进行DNA直接测序,BLAST比对分析其突变位点和突变方式。结果在9例HHD患者中共检出了3个ATP2C1基因致病突变:c.888_889ins T(p.296Tfs X2)、c.1330del C(p.443Qfs X33)和c.2416CT(p.Arg806X)。在4个HHD家系的6名正常者和100名健康对照者中均未发现上述突变。结论在9个HHD家系患者中存在2个移码突变(c.888_889ins T和c.1330del C)及1个无义突变(c.2416CT),其中2个移码突变为首次报道。这些突变的发现有助于HHD的诊断,并丰富了HHD相关ATP2C1突变数据库。  相似文献   
23.
防控冠状病毒感染疾病-19医护人员皮肤黏膜屏障防护共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医护人员在防控冠状病毒感染疾病-19过程中极易发生皮肤黏膜屏障损伤,进而引起急、慢性皮炎、继发感染,还会加重原有皮肤疾病。本文围绕手部清洁、手套佩戴和使用口罩与护目镜所产生的问题,以及针对消毒紫外线、眼、耳、鼻、口腔、头发的皮肤黏膜屏障防护,介绍了具体防护措施及建议。为了保护皮肤黏膜屏障,应严格遵守穿戴防护设备及消毒清洁的规范,防护不足与过度都会对皮肤黏膜屏障产生不良影响;同时建议积极采用保湿等保护皮肤措施。  相似文献   
24.
<正>1临床资料患者男,23岁。面部皮肤增厚,皮纹加深,伴四肢肢端肥大7年。7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面部皮肤增厚,皮纹加深,双手指及双足趾增粗呈杵状,伴手足多汗。损害逐渐加重,并渐出现双腕、踝、膝关节肥大,四肢增粗。既往体健,无心、肺、肝  相似文献   
25.
更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临床疗效评价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目的 评价更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带状疱疹 80例分为两组 ,治疗组 5 0例用更昔洛韦针剂 0 .2 5g/d静脉滴注治疗 ,对照组 30例用阿昔洛韦针剂 0 .5 g/d静脉滴注治疗 ,比较两组疗效。 结果 治疗后第 7天随访 ,治疗组有效率为 82 .0 % ,对照组有效率为 70 .0 % ,经ridit检验 ,两组差异有显著性 ,两组的不良反应均较轻。结论 更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是安全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26.
目的探讨卡介菌多糖核酸(BCGPSN)对尖锐湿疣(CA)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表达CD40和CD40L的影响。方法利用流式细胞仪对CA患者BCGPSN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及正常人PBMC中CD40和CD40L进行检测。结果治疗前CA患者PBMC中CD40和CD40L阳性细胞数较正常人显著降低(t=5.385,P<0.05;t=3.418,P<0.05);BCGPSN组治疗后PBMC中CD40和CD40L的阳性细胞百分数较治疗前显著升高(t=7.764,P<0.05;t=17.24,P<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CD40和CD40L水平差异无显著性,且复发率高于BCGPSN组。结论BCGPSN对CA患者PBMC的CD40和CD40L表达可能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7.
患者,女,29岁。头面、手足散在血疱样丘疹、结节3天。皮肤科检查:面部、手足散在绿豆至花生大丘疹、结节,质地稍硬,浸润明显,表面可见紫癜样改变,部分皮损破溃结痂。结合临床症状、实验室及组织病理检查,诊断为嗜酸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  相似文献   
28.
性病患者求医行为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旨在探讨性病患者求医行为特征及影响因素,文章通过对328例性病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性病患者心态变化主要为恐惧及担心治愈困难、毁誉、传染于女或配偶及癌变;性别、文化程度、疾病认知水平、夫妻和谐程度及广告媒传为正确求医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本文就有关因素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29.
目的探讨荨麻疹伴过敏性休克的病因及抢救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荨麻疹伴过敏性休克病例。结果①病因:以药物为主(31例占68.89%),感染其次(8例占17.78%);②潜伏期:绝大多数(36例占80.00%)小于2h;③抢救措施:采用肾上腺素、糖皮质类固醇激素及病因治疗等综合治疗后,45例患者全部治愈。结论感染和药物是非常重要的致病因素,应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30.
Recentstudieshaveshownthathuman papilo mavirus (HPV)infectionisnotthesolefactoraffect ingtheoccurrence ,developmentandoutcomeofcondylomaacuminatum (CA ) ,thehostimmunefunction ,especiallycellularimmuneresponseplayanimportantroleintheevent[1— 3] Ascytokinesarees sentialinthehostcellularimmuneresponse ,oneofthesecytokinesistumornecrosisfactor α (α TNF) Ashost’sTNFproducingabilityisatraitcontrolledbygeneticfactor(s) ,wesuspectthehost’sTNFpro ducingabilityisassociatedwiththeCArecur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