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42篇
工业技术   7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摘要】 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是广泛应用于治疗椎体血管瘤、椎体压缩骨折、脊柱转移瘤、骨髓瘤等疾病的微创技术。临床上普遍认为PVP术疗效与骨水泥注射量密切相关,然而有关术中骨水泥具体注射量仍存在较大争议。本文基于国内外研究现状,简要介绍了影响骨水泥注入量的椎体相关生物力学因素,骨水泥注入量对椎体强度、刚度及相邻椎体的影响,指出目前存在的主要争议,为进一步研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22.
【摘要】 目的 调查脊柱转移瘤介入治疗患者疾病不确定感水平,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Mishel疾病不确定感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量表,对120例脊柱转移瘤介入治疗患者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脊柱转移瘤介入治疗患者疾病不确定感总分为(98.34±15.45)分。有无配偶、不同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医疗费用支付方式、社会支持、应对方式、病情严重程度及介入治疗方式的疾病不确定感总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性别、原发灶类型的疾病不确定感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脊柱转移瘤介入治疗患者存在中等偏高水平疾病不确定感,介入治疗方式、病情严重程度、社会支持、应对方式、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是其疾病不确定感的主要影响因素,医护工作者在临床诊疗中应重视疾病不确定感对患者的影响,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其疾病不确定感,促进其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23.
目的   分析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术前MRI信号特点及比较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术前、术后疼痛状及功能障碍改善情况,以探索OVCF的MRI信号特点和PVP疗效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52例患者,116节椎体PVP治疗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术前及术后进行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及Oswesty功能障碍指数评价,并观察其并发症情况。根据MRI骨髓水肿的程度和范围将其分为部分骨髓水肿(A组)、完全骨髓水肿(B组)和无骨髓水肿(C组),然后比较3组术前、术后疼痛和功能障碍情况。结果   3组间术前VA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疼痛缓解程度及功能改善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A、B组与C组比较疼痛缓解明显,B组比A组疼痛缓解程度大,表明骨髓水肿范围越大,PVP治疗后疼痛缓解程度越大。结论 PVP是治疗OVCF的有效方法,MRI信号特点对于OVCF治疗效果有一定的预测价值,有骨髓水肿比无骨髓水肿治疗效果好,且水肿范围越大,PVP治疗后疼痛缓解程度越大。  相似文献   
24.
25.
【摘要】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对严重椎体压缩性骨折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2013年3月行PVP治疗严重椎体压缩性骨折30例患者、累及30节病变椎体的临床资料。根据椎体压缩形态分为楔形、双凹型以及长方形3种,楔形骨折采取健侧椎弓根入路,双凹形骨折采取单侧椎弓根入路,长方形压缩性骨折根据骨水泥填充情况采取单侧或双侧椎弓根入路。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和WHO疼痛标准分级程度评价效果,测量压缩椎体术前高度及术后恢复高度。所有患者术后均通过门诊随访或电话随访6个月。结果 30节病变椎体穿刺成功率为100%。VAS评分术前平均6.9 ± 0.9,术后1 d、1个月、3个月、6个月分别为5.0 ± 0.9、3.5 ± 0.7、2.5 ± 0.8、1.6 ± 0.7。依据WHO标准完全缓解(CR)25例、部分缓解(PR)3例;无效2例;临床有效率(CR + PR)为93.3%;术前压缩椎体高度为(5.77 ± 1.09)mm;术后平均恢复高度为(14.33 ± 2.03)mm。结论 单纯PVP治疗严重椎体压缩性骨折方法可行,短期临床效果肯定。
  相似文献   
26.
【摘要】 脊柱转移瘤是恶性肿瘤晚期常见并发症之一。因肿瘤生长引起椎体骨质破坏,间接导致的脊柱病理性骨折是使晚期肿瘤患者产生剧烈疼痛、生存质量下降的重要因素之一。临床上,对脊柱转移瘤进行有效的治疗,提高椎体稳定性,减少病理性骨折及肿瘤压迫导致的神经症状发生,现已成为研究热点。介入治疗技术因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等优点逐渐成为治疗脊柱转移肿瘤的重要手段。本文对目前临床上针对脊柱转移瘤常用的介入治疗方法进行综述,并进一步展望多种微创治疗手段联合使用对缓解肿瘤脊髓压迫,减少骨性疼痛,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及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等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7.
28.
经皮骶椎成形术是经皮椎体成形术的衍生技术,在影像设备引导下经皮向骶骨的病变处注入骨水泥,可以稳定椎体,增强椎体强度,减轻甚至完全缓解患者疼痛。该方法主要用于治疗骶尾部病变致难治性疼痛,该法创伤小、安全可靠。该文就经皮骶椎成形术定义、术前影像学检查、适应证与禁忌证、技术要点、并发症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9.
目的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与手术病理对照研究,评价CT引导下穿刺活检术的诊断价值。方法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骨骼病变,选择其中经手术病理诊断为骨肿瘤或肿瘤样病变的病例362例,将2种方法进行对照。结果362例穿刺针均在位,穿刺均获成功,并获得穿刺病理诊断及手术病理诊断,其中285例穿刺结果与手术病理相符,77例不相符,其组织学定性的准确率为78.7%(285/362)。结论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对于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诊断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是安全有效的检查方法。但是实际工作中应该采取临床、影像和病理相结合的科学分析  相似文献   
30.
【摘要】 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是治疗脊椎难治性疼痛的有效方法,包括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椎体转移性肿瘤、椎体血管瘤等所致的难治性疼痛。PVP能明显的减轻疼痛,加固病变椎体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目前,经皮椎体成形术已成为临床上治疗脊椎转移瘤的主要方法。本文就PVP治疗椎体转移性肿瘤的临床应用背景、手术方法、研究进展及并发症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