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42篇
工业技术   7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11.
【摘要】 目的 探讨DSA引导下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成骨性脊柱转移癌的可行性及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2010年1月—2011年12月对23例(34个病灶)成骨性脊柱转移癌实施PVP术,其中合并成骨性病理性骨折12例。通过WHO标准、视觉模拟评分(VAS)、体力状况评分(Karnofsky- KPS)的变化情况来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手术成功,技术成功率100%。术后随访至少3个月。资料完整的20例患者中6例完全缓解(CR),10例部分缓解(PR),3例轻微缓解(MR),1例无效(NR),总有效率(CR + PR)达80.0%。术后24 h VAS评分由术前7.0 ± 1.6分降至2.2 ± 1.9分,术后1、3个月分别降至(2.4 ± 2.1)分、(2.5 ± 2.1)分。术后24 h、1个月、3个月KPS评分由术前(76.5 ± 10.4)分分别升至(86.5 ±11.8)分、(88.0 ± 12.0)分和(89.0 ± 10.8)分。4例发生少量骨水泥渗漏,但无明显临床症状(17.4%)。结论 DSA引导下对成骨性脊柱转移癌患者行PVP术是可行、有效的,能有效缓解疼痛、稳定脊柱,改善其生活质量,并能降低截瘫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骨水泥混合与注射一体化装置行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操作技术、临床疗效.方法 2002~2004年间共计治疗了108例诉有严重疼痛的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其中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85例,椎体恶性肿瘤31例.穿刺入路采用双侧椎弓根穿刺法,所有患者均在透视监视下双侧注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polymethylmethacrylate,PMMA),注射设备为骨水泥混合与注射一体化装置.术后随访患者6个月.结果共计注射116个椎体(腰椎69个,胸椎47个),双侧穿刺和骨水泥注射成功率100%,99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经皮骨成形术(POP)治疗椎体外恶性溶骨性病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005年4月至2007年12月,11例椎体外恶性溶骨性病变患者作经皮骨成形术.对于术前未明确病变性质者,骨成形术前先给予活检.术后随访至少6个月.使用简明疼痛问卷表(BPI)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估.使用SAS 6.12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1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技术成功率100%.3例患者出现骨水泥外溢,未出现严重临床并发症.术前及术后2周BPI评价显示患者疼痛明显缓解(P<0.05),疼痛影响的日常活动、情绪、行走、睡眠、生活乐趣等方面均有改善(P<0.05),工作、社交方面改变不明显(P>0.05).结论 POP治疗椎体外恶性溶骨性病变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经皮椎体成形术作为介入放射学中有效、安全的微创治疗手段,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有较好的疗效和较少的并发症。本文综述了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应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探讨单侧椎弓根入路行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严重压缩性骨折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完成椎体成形术88例患者,包括167节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的椎体。20例患者25节椎体为严重压缩骨折。严重压缩骨折定义为骨折椎体高度小于原来椎体高度的1/3。术前及术后进行视觉模拟疼痛评分及Oswesty功能障碍指数,并观察其并发症等情况。结果20例患者25节严重压缩骨折椎体采用单侧入路的椎体成形术治疗均获成功,术中注射骨水泥量平均为(4.4±0.9)ml 。术后1d疼痛缓解及功能恢复显著(P<0.05)。7节椎体发生骨水泥椎间盘外漏,16节椎旁静脉丛外漏,10节椎体周围软组织外漏,1节椎体硬膜外漏,上述病例均未出现临床症状。结论单侧椎弓根入路的椎体成形术是治疗骨质疏松性严重压缩性骨折的可行及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 探讨经皮骨水泥融合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伴假关节形成的邻近椎体应力骨折的必要性及临床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4例经皮骨水泥融合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伴假关节形成的邻近椎体应力骨折的患者,通过经皮骨水泥注射术共实施4个节段骨水泥融合。通过比较患者术前及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Oswest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的变化来评价疼痛、日常运动功能状况的改善。结果 上述4例患者均获得手术成功,平均每个节段注入骨水泥约14.5 ml,1例发生少量骨水泥外渗,但无严重的临床并发症。术后VAS由术前平均9分,降至术后平均3.5分;ODI指数由术前平均43.8分降至术后平均14.5分,疼痛状况及日常运动功能明显改善。结论 经皮骨水泥融合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伴假关节形成的邻近椎体应力骨折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19.
【摘要】 目的 CT模拟外侧入路及椎弓根间入路行经皮骶椎成形术,测量和分析主要相关参数。方法 随机选取200例患者行骨盆多层螺旋CT 扫描, ① 后处理工作站上模拟外侧入路经皮骶椎成形术,共600 节椎体,测量项目为S1 ~ S3骶椎左右进针距离、两侧旁开中心距离、椎弓根左右径、椎体高度等数据;② 后处理工作站上模拟椎弓根间入路经皮骶椎成形术,测量项目为穿刺点至骶椎S1上缘延长线与后背皮肤正中线焦点距离、进针深度及角度,并用SPSS19.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① S1 ~ S3骶椎左右进针距离(114.14 ± 14.26)mm、两侧旁开中心距离(102.92 ± 13.28)mm、椎弓根左右径(14.48 ± 1.79)mm、椎体高度(25.38 ± 2.37)mm;② 穿刺点至骶椎S1上缘延长线与后背皮肤正中线焦点距离(116.25 ± 13.98)mm、进针深度(106.86 ± 15.32)mm、进针角度(44.38 ± 5.90)°。结论 CT 模拟外侧入路及椎弓根间入路行经皮骶椎成形术相关测量参数为经皮骶椎成形术中穿刺针的选择及穿刺路径的规划提供基础影像解剖学数据。  相似文献   
20.
【摘要】 目的 探讨经皮骶正中入路骶骨成形术治疗多节段骶骨体转移瘤的初步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到2018年9月收治11例经皮骶正中入路骶骨成形术治疗多节段骶骨体转移瘤患者,共实施11个节段22节骶骨体成形术。通过比较患者术前、术后视觉模拟评分(VAS)、止痛药用量和Oswest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的变化来评价疼痛、日常运动功能状况的改善情况。结果 11例患者手术均获得成功,3例患者发生少量骨水泥外渗,但无严重的临床症状。VAS评分由术前平均(7.09±1.30)分,术后24 h降为(2.82±1.33)分、术后3个月降为(2.64±1.50)分,术后6个月降为(2.45±1.44)(P<0.01)。术前ODI评分平均(74.91±5.47)分,术后24 h、3个月、6个月分别降为(29.27±13.86)分、(28.55±14.31)分和(27.82±14.51)分(P<0.01)。术后4例(36.4%)患者完全不需止痛药,6例(54.6%)止痛药用量减少或止痛药级别降级,1例(9.1%)止痛药维持原剂量。结论 经皮骶正中入路骶骨成形术治疗多节段骶骨体转移瘤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