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55篇
  免费   823篇
  国内免费   444篇
医药卫生   6422篇
  2024年   31篇
  2023年   246篇
  2022年   427篇
  2021年   620篇
  2020年   462篇
  2019年   367篇
  2018年   317篇
  2017年   320篇
  2016年   274篇
  2015年   437篇
  2014年   408篇
  2013年   402篇
  2012年   498篇
  2011年   445篇
  2010年   284篇
  2009年   209篇
  2008年   171篇
  2007年   137篇
  2006年   103篇
  2005年   85篇
  2004年   39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肱骨干骨折内固定的选择及应注意的问题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正确选择肱骨干骨折手术内固定.方法对107例肱骨干骨折分别进行交锁髓内钉(34例)、加压钢板(29例)、Y型钢板(38例)、螺钉(6例)等内固定,并随访比较分析. 结果所有病例均得到随访,平均随访6.3个月.交锁髓内钉、螺钉内固定组全部愈合;加压钢板内固定组愈合26例,伴桡神经损伤2例;Y型钢板内固定组全部愈合,伴肘关节僵硬2例. 结论根据肱骨干骨折的部位和类型选用适当的内固定方法,骨折愈合良好,可有效的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NF-κB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NF-κB基因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生物学意义。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Western-blot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32例肝癌组织及癌旁肝组织中的NF-κB基因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及蛋白定位。结果:NF-κB基因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较癌旁肝组织显著性增高(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NF-κB蛋白在肝癌细胞胞浆和胞核中均有表达,而在癌旁肝细胞中仅在胞浆中有表达。结论:NF-κB基因在肝癌组织中呈显著高表达,提示其可能参与了肝癌的发生发展。NF-κB表达定位在癌细胞和癌旁肝细胞中的差异,提示NF-κB活化后,进入胞核,通过调节下游基因的转录,促进肝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腹腔感染病人引流管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科引流的概念形成于公元前15世纪,但真正的外科引流是由Hippocrates和Celsus用导管开始的。1859年Chassaignac介绍了软橡皮管的应用,1882 年Kehrer把纱布放在橡皮管内,以避免粘连,即第一根烟卷引流。1895年Kellogg描述了目前的双套管吸引引流的前身。1989年Heaton发现了负压吸引引流或称为“主动引流”。此后,Yates在1905年发表的一篇经典论文中,提出“从物理学和生物学角度看, 引流整个腹腔是不可能的”,目前,这个观点还未受到明显的质疑。  相似文献   
14.
In addition to their well-characterized role in allergic inflammation, recent data confirm that mast cells play a more extensive role in a variety of viral infections. The contribution of mast cells to Newcastle disease pathogenesis has not been investigated. We evaluated mast cell activity after Newcastle disease virus (NDV) infection in specific pathogen free chickens using cytochemical and immunocytochemical analyses. The results were as follows. Severe tissue damage was observed in the proventriculus, duodenum, jejunum and caecal tonsil, and NDV antigens were detected and presented extensively in these tissues. Second, in the NDV-infected group, the mast cell population was increased markedly in the proventriculus, duodenum, jejunum and caecal tonsil at 24, 48, 72 and 96 h after infection (P<0.01). However, very few mast cells were observed in those same tissues in the control. More intriguingly, the greatest number of mast cells was found in the proventriculus, which also showed the greatest level of NDV antigens. Third, the content of tryptas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P<0.01) in the NDV-infected group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from 24 to 96 h post infection). Furthermore, as an important protease released by mast cells, tryptase had a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mast cell distribution. These data indicated that mast cells were involved in the response to NDV. Our results also suggested that the broad range of mast cell mediators might have a role in the pathology of Newcastle disease.  相似文献   
15.
背景:腰椎管狭窄症后路手术除术中出血和术后引流外,还存在大量的"隐性失血"。合并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可能会影响围术期出血尤其是隐性失血,此前并无报道。目的:针对合并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腰椎管狭窄患者与非类风湿性关节炎行腰椎后路手术时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以及隐性失血情况进行对比,并探讨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隐性失血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了65例合并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腰椎管狭窄患者(类风湿性关节炎组),筛选87例未合并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腰椎管狭窄患者(非类风湿性关节炎组),所有患者均采取椎弓根螺钉+钛棒+椎间融合器内固定系统进行腰椎后路减压融合和后外侧融合治疗,术中行自体骨后外侧植骨。提取信息包括人口统计学信息、类风湿性关节炎信息(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病史、Steinbrocker分级、抗类风湿性关节炎药物)、手术信息以及出血量相关指标。以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和隐性失血作为主要指标;以手术时间、术前术后红细胞压积和血红蛋白及其变化值、手术前后贫血数量、术后新发贫血数量、自体血和异体血输注量等作为次要指标。结果与结论:①类风湿性关节炎组腰椎管狭窄患者平均年龄为(65.97±8.02)岁,平均体质量指数为(25.76±3.68)kg/m^2,非类风湿性关节炎组中患者在性别比例、年龄和手术节段数上均与之匹配;②类风湿性关节炎组中患者平均病程为(16.78±12.73)年,其中单药或联合口服改变病情抗风湿药者最常见,2组在椎弓根螺钉数和椎间融合器置入数量上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2组差异亦无显著性意义;③主要结果对比显示2组在总失血量、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而隐性失血以及隐性失血所占总失血量比例在非类风湿性关节炎组中更低(P<0.001,0.012);根据手术节段数进行分层分析,长节段(≥3节段)手术中非类风湿性关节炎组中隐性失血和隐性失血所占总失血量比例均优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组;④次要指标对比红细胞压积改变值(P=0.021)在非类风湿性关节炎组小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组但血红蛋白减小值2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术后2组新发贫血以及贫血加重情况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异体血输注和手术时间相比差异也无显著性意义;⑤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组患者隐性失血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类风湿性关节炎的Steinbrocker级别高、未服用改变病情抗风湿药、血红蛋白变化和输注异体血为隐性失血的独立危险因素;⑥提示类风湿性关节炎组和非类风湿性关节炎组在总失血量、术中出血、术后引流和手术时间上无差异,而隐性失血以及隐性失血所占总失血量比例类风湿性关节炎组高于非类风湿性关节炎组,尤其是长节段手术;类风湿性关节炎组的Steinbrocker分级高、未服用改变病情抗风湿药、血红蛋白改变较多以及输注异体血为隐性失血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基因功能预测问题中的样本不平衡处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应用机器学习进行分类是基因功能预测的一种重要手段。但是许多预测集中的阳性样本过少,会降低功能预测的效果。针对此问题,本研究对结合支持向量机(SVM)算法的几种常用非平衡数据分类方法进行实验比较,包括投票整合分类器和移动分类面等。在此基础上提出通过加权修正投票的整合策略,以提高预测效果。实验结果显示,结合多数类样本限数取样及整合思想的投票整合法预测效果优于移动分类面法,而在投票整合法基础上的加权修正整合方法在所有方法中获得更好更稳定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我国5岁以下儿童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腹泻病例临床与病原学特征,分析其可能的感染来源,为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病的防控与诊断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收集2010—2020年间来自全国10个省市自治区哨点医院儿童腹泻标本、调查及回访问卷;对标本进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的分离鉴定;菌株进行生物分型、血清型鉴定;毒力基因检测以及脉冲场凝胶电泳(pulsed 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PFGE)分型。 结果 2010—2020年共监测11 377例,分离到致病性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63株,包括61株O:3血清型、2株O:9血清型菌株,5岁以下腹泻儿童感染率0.55%(63/11 377)。不同性别儿童对致病性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的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5岁感染率高于≤1岁病例(χ2=44.836,P<0.05),感染患儿中1~5岁发热比例高于≤1岁(χ2=11.508 ,P<0.05),随访病例未发现后遗症。我国儿童感染O:3血清型致病性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的PFGE带型存在多样性,优势带型为K6GN11C30021、K6GN11C30012。 结论 我国5岁以下儿童感染致病性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的生物血清型以3/O:3为主,偶有4/O:3与2/O:9。根据患儿感染特点与高发季节推测食源为主要感染来源,需进一步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18.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防治是一项系统工程。围绕评估表单、救治流程、防治标准、监控指标等,分析VTE防治指南,采集医院业务系统患者基础数据,结合专家咨询,探索构建包含制度体系、组织体系、防治体系、评价体系和指标体系的VTE标准化防治管理体系。应用后,VTE风险评估率提升了93.64个百分点,出血评估率提升了99.36个百分点,预防率提升了63.68个百分点,治疗率提升了19.58个百分点,并发症发生率降低了0.05个百分点,实现了全面评估、规范预防、准确诊断与合理治疗,有效降低了医疗风险,提升了医疗质量,确保了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江苏省精神卫生资源配置现状。方法:运用Lorenz曲线、Gini系数和泰尔指数分析来研究江苏省精神卫生资源配置的公平性。结果:截至2020年底,江苏省每10万人口精神科实际开放床位为32.16张,精神科执业(助理)医师、从事精神卫生工作的护士数分别为2.83名和7.07名。按人口分布计算上述三类资源的Gini系数分别为0.10、0.15、0.13,按地理面积分布计算上述三类资源的Gini系数分别为0.23、0.36、0.29。江苏省各类精神卫生资源总泰尔指数范围为0.007 4-0.018 1,地区内差异贡献率为31.45%-91.40%,地区间差异贡献率为8.60%-68.55%。结论:江苏省的精神卫生资源配置是相对公平的,但地理维度的公平性不及人口维度。江苏省13个城市的精神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存在差异。建议政府在规划全省精神卫生事业发展时,统筹兼顾人口和地域分布,充分考虑地域发展差距,以进一步优化全省精神卫生资源配置,合理规划精神卫生事业发展方案。  相似文献   
20.
目的:基于线粒体自噬及磷酸酶及张力蛋白同源物诱导的蛋白激酶1(PINK1)/帕金蛋白(Parkin)通路观察枳实、白术及其配伍对慢传输型便秘大鼠结肠动力障碍的改善作用,为临床精准用药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将56只雄性SD大鼠按体质量随机分成正常组、模型组、自然恢复组、枳实组、白术组、枳实-白术组和莫沙必利组,每组各8只。除正常组外,采用洛哌丁胺连续14 d灌胃(3 mg·kg-1·d-1)构建慢传输型便秘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除模型组继续洛哌丁胺诱导外,正常组和自然恢复组采用0.9%生理盐水灌胃,枳实组(1.35 g·kg-1·d-1)、白术组(2.7 g·kg-1·d-1)、枳实-白术组(4.05 g·kg-1·d-1)和莫沙必利组(1.56 mg·kg-1·d-1)大鼠分别给予相应的药物灌胃,连续7 d。观察药物对大鼠粪便数量、粪便含水率及小肠推进率的影响;苏木素-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