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16篇
  免费   206篇
  国内免费   90篇
医药卫生   3212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55篇
  2020年   41篇
  2019年   42篇
  2018年   49篇
  2017年   45篇
  2016年   42篇
  2015年   67篇
  2014年   83篇
  2013年   123篇
  2012年   165篇
  2011年   204篇
  2010年   141篇
  2009年   165篇
  2008年   156篇
  2007年   191篇
  2006年   133篇
  2005年   113篇
  2004年   116篇
  2003年   98篇
  2002年   96篇
  2001年   72篇
  2000年   67篇
  1999年   83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30篇
  1996年   37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31篇
  1993年   28篇
  1992年   59篇
  1991年   47篇
  1990年   45篇
  1989年   35篇
  1988年   39篇
  1987年   32篇
  1986年   21篇
  1985年   25篇
  1984年   24篇
  1983年   24篇
  1980年   15篇
  1979年   26篇
  1978年   29篇
  1977年   23篇
  1976年   24篇
  1975年   18篇
  1974年   23篇
  1973年   18篇
  1971年   19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术中造影剂剂量对冠心病患者肾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和(或)PCI的患者265例,分为造影剂低剂量组(<150 mL)和高剂量组(>150 mL),比较两组患者注射造影剂前后肾小球滤过率差值(△GFR)及影响△GFR的因素,分析造影剂剂量与△GFR的相关性;根据患者基础GFR的不同分为2组(>90 mL/min组及60 mL/min~90 mL/min组),分析造影剂剂量对不同基础GFR患者△GFR的影响.结果: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显示低密度脂蛋白对△GFR有影响(P<0.05),造影剂剂量对△GFR作用显著(P<0.01);造影剂用量与△GFR相关系数r=0.32(P <0.05),造影剂剂量与GFR>90 mL/min组、GFR 60 mL/min ~ 90 mL/min组△GFR的秩相关系数分别为0.312和0.334(P <0.05).结论:造影剂剂量与△GFR间具有正相关关系,基础GFR越小,造影剂对GFR影响越大.  相似文献   
102.
目的观察不同程度高胆红素血症的足月新生儿甲状腺激素水平,探讨高胆红素血症对足月新生儿甲状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患儿100例为观察组,分为3组(轻度30例,中度40例,重度30例)。选用产科正常分娩30例健康足月新生儿为对照组。采用电化学免疫分析法,进行血清甲状腺功能即T3、FT3、T4、FT4、TSH、TG测定。结果重度组T3、FT3、T4、FT4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SH、TG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中度组T3、FT3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4、FT4、TSH、TG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组T3、FT3低于轻度、中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4、FT4、TSH、T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胆患儿的血清T3、FT3水平与TBIL水平呈负相关性(P<0.05)。结论在患高胆红素血症的足月新生儿中,重度高胆红素血症可造成新生儿甲状腺功能损害,T3、FT3可作为甲状腺功能早期损害的检测指标,应对高胆患儿进行甲状腺功能检查。  相似文献   
103.
104.
目的比较改良单荷包四点牵引法与传统单荷包单点牵引法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PPH)治疗环状混合痔中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普通外科收治的140例环状混合痔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成改良组和传统组,各70例,改良组采用单荷包四点牵引PPH,传统组采用单荷包单点牵引PPH。对两组临床疗效、术中情况、术后并发症及复发情况进行比较。 结果改良组与传统组治愈率分别为95.71%和82.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48,P=0.014)。改良组切除的黏膜环的宽度(t=12.772,P<0.05)、黏膜环均匀程度(χ2=7.368,P<0.05)、痔核完全回缩(χ2=6.048,P<0.05)均优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随访1年,改良组和传统组复发率分别为0.00%和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85,P<0.05);两组手术时间(t=1.081,P>0.05)和术中出血(χ2=0.085,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第1天、第7天的VAS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d=0.731,t7d=1.243;P>0.05);改良组与传统组术后并发症总体发生率分别为8.57%和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773,P>0.05);两组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35,P>0.05)。 结论改良的单荷包四点牵引法PPH与传统单荷包单点牵引法PPH相比,术中切除的黏膜环较均匀一致,痔核回缩效果好,治愈率高,复发率低,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05.
 目的: 观察曲古抑菌素A(TSA)诱导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胰岛素分泌细胞的适宜浓度。方法: C57BL/6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系体外培养。实验分为5组:对照组(DMSO,A组)和TSA干预组(25 nmol/L,B组;50 nmol/L,C组;100 nmol/L,D组;200 nmol/L,E组)。各组分两阶段用相应的培养基培养10 d后进行检测。双硫腙染色鉴定各组的胰岛素分泌细胞,结果进行半定量分析。免疫荧光染色鉴定各组的胰岛素分泌,比较各组胰岛素平均荧光强度。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各组胰岛素分泌细胞胰岛素的分泌量。结果: TSA作用10 d能够诱导C57BL/6 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成为胰岛素分泌细胞并分泌胰岛素。 B组胰岛素染色阳性面积、阳性率、胰岛素染色积分吸光度以及胰岛素平均荧光强度显著高于其它干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随着各干预组TSA浓度的升高,胰岛素的分泌量减少。B组胰岛素含量显著高于其它干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TSA处理10 d能诱导C57BL/6 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成为胰岛素分泌细胞,并且25 nmol/L为TSA的适宜浓度。  相似文献   
106.
[目的]探讨眼络通方对视网膜静脉阻塞(retinal vein occlusion,RVO)新西兰兔视网膜血管新生的影响。[方法]将48只健康新西兰兔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12只和模型组36只,模型组以氩激光光凝,建立RVO模型,并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天保宁组、眼络通组,每组各12只。空白对照组及模型对照组予0.9%氯化钠溶液灌胃5mL/(kg·d);天保宁组灌胃给药剂量为0.02g/(kg·d);眼络通组灌胃给药剂量6.9g/(kg·d),连续给药4周。分别于灌胃治疗第1、2、4周后每组各处死4只新西兰兔,以免疫组化与Western blot法检测视网膜组织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蛋白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 (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检测视网膜组织PDGF、VEGF的mRNA表达,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1、2、4周各时相视网膜组织中PDGF、VEGF蛋白与mRNA表达量均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眼络通组1、2、4周各时相视网膜组织中PDGF、VEGF蛋白与mRNA的表达量均显著降低(P0.05),但仍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而天保宁组各时相视网膜组织中PDGF、VEGF蛋白与m RNA的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眼络通方通过抑制视网膜组织VEGF、PDGF的表达,减少促血管新生因子释放,从而抑制视网膜血管新生,发挥保护视网膜、治疗RVO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7.
临床医学八年制是我国为培养具有一流国际交流能力和专业素养的医学博士生所设立的新兴专业。十余年来,我国关于临床医学八年制教学模式改良的研究大多针对专业课课程、科室轮转及医院实习,很少有文献关注通识教育阶段“大学英语”课程对后期双语专业课教学的影响。为弥补这个改革的盲点,文章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采访、交谈,分别从学生、教师两个视角评估八年制通识教育阶段“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现状,剖析了该课程教学模式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可能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08.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CCR5 antagonists involves first determining the coreceptor usage by the infecting viral strain. Bioinformatics programs that predict coreceptor usage could provide an alternative method to screen candidates for treatment with CCR5 antagonists, particularly in countries with limited financial resources. Thus, the present study aims to identify the best approach using bioinformatics tools for determining HIV-1 coreceptor usage in clinical practice. Proviral DNA sequences and Trofile results from 99 HIV-1-infected subjects under clinical monitoring were analyzed in this study. Based on the Trofile results, the viral variants present were 81.1% R5, 21.4% R5X4 and 1.8% X4. Determination of tropism using a Geno2pheno[coreceptor] analysis with a false positive rate of 10% gave the most suitable performance in this sampling: the R5 and X4 strains were found at frequencies of 78.5% and 28.4%, respectively, and there was 78.6% concordance between the phenotypic and genotypic results. Further studies are needed to clarify how genetic diversity amongst virus strains affects bioinformatics-driven approaches for determining tropism. Although this strategy could be useful for screening patient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some limitations remain that restrict the wider application of coreceptor usage tests in clinical practice.  相似文献   
109.
1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