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6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7篇
医药卫生   224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替罗非班是一种高选择性、高特异性的非肽类小分子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通过抑制纤维蛋白原与血小板表面Ⅱb/Ⅲa受体结合,具有抗血小板、抗栓作用[1].  相似文献   
62.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是介入治疗的难点,普通球囊单纯扩张和斑块消蚀术及支架术,存在着即刻效果差、成功率低、并发症多及再狭窄率高等缺点。本院从2003年10月起应用药物涂层支架,采用Culotte或Crush技术治疗冠状动脉(冠脉)分叉病变18例,现将治疗效果及近、中期随访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3.
目的研究新西兰大白兔外周血两种内皮祖细胞(EPC和EOC)的分离培养和鉴定。方法由兔耳中央动脉采集外周血,以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单个核细胞(MNC),置于EGM-2培养基中培养。用DiI标记的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DiI-acLDL)摄取试验和FITC标记的荆豆凝集素(FITC-UEA-1)结合试验,检测flk-1表达的免疫荧光法和检测CD34、Ⅷ因子表达的免疫组化染色法,以及体外血管形成试验对EPC/EOC进行鉴定。结果从新西兰大白兔外周血MNC中可成功地培养出EPC和EOC。培养第7天的EPC和第16天的EOC均能吞噬ac-LDL并与凝集素UEA-1相结合,同时均可表达CD34、flk-1和Ⅷ因子相关抗原。EOC在matrigel凝胶上可形成血管腔样的结构。结论用密度梯度离心法从兔外周血中分离的MNC在一定的培养条件下,能分化成为EPC和EOC,为后续的实验研究提供了细胞来源。  相似文献   
64.
目的:了解蛋白酪氨酸激酶在心脏发育中的作用,探索室间隔缺损的特异相关基因及其信号转导途径。方法: 使用基因芯片(microarray)的方法筛选ALK3下游基因,并用RT-PCR和定量RT-PCR的方法排除假阳性候选基因。结果: 在心脏特异的ALK3基因敲除下,11.5 d小鼠胚胎心脏中,蛋白酪氨酸激酶(PTK)基因的表达水平比正常对照组高3.7倍。结论: 蛋白酪氨酸激酶基因是骨形态形成蛋白信号途径的调控因子,并与室间隔缺损的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65.
目的 探讨胸大肌下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囊袋制作的方法及其应用价值. 方法对50例ICD植入患者采用胸大肌T(23例)和皮T(27例)两种囊袋制作方法,比较两组囊袋制作所需时间和随访3~84月(25.2±15.3)局部血肿、疼痛、晚期破溃和/或感染的发生率.结果 囊袋制作时间胸大肌下组16.4±5.2min,皮下组5.3±2.3min,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晚期局部皮肤破溃 感染胸大肌下组无1例发生,皮下组破溃3例、感染2例.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局部血肿、疼痛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胸大肌下ICD囊袋植入虽操作时间相对较长,但晚期感染 皮肤破溃发生率明显低于皮下植入,前者正确的制作加彻底止血可以减少局部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6.
目的:探讨小剂量阿司匹林对冠心病患者的阿司匹林抵抗(AR)现象及防治措施。方法:经冠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患者130例,服用阿司匹林1天100mg,≥1周后,检测血小板聚集率(PAG)。130例随机分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两组。两组均口服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组同时加用氯吡格雷,1天75mg,7天后复查PAG。满足花生四烯酸(AA)诱导的PAG≥20%、ADP诱导的PAG≥70%两项者为AR;仅满足其中一项为阿司匹林半抵抗(ASR)。结果:130例患者中AR27例(20.77%),ASR25例(19.23%),AR ASR为40.00%。氯吡格雷组加用氯吡格雷后PAG显著降低,AR、AR ASR患者显著减少(P均<0.01),AR患者显著少于阿司匹林组(P<0.05);阿司匹林组PAG、AR、ASR、AR ASR无显著变化(P均>0.05)。结论:氯吡格雷能加强抗血小板疗效,可用于防治AR。  相似文献   
67.
目的评价平板负荷试验对冠心病无创性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临床疑诊冠心病患者258例,先后分别行平板负荷试验和冠状动脉造影,平均间隔时间为10d。统计分析平板负荷试验敏感性、特异性,比较不同程度冠状动脉病变的敏感性,并分析不同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与运动试验参数的关系。结果平板试验检出冠心病敏感性76.5%,特异性61.9%,准确度70.6%,其敏感度与冠状动脉的病变程度有关,冠脉双支、三支病变的敏感性高于单支病变(P<0.05)。在运动总时间、ST段下移幅度、出现时间及持续长短方面,单支、双支及三支病变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相比胸导联,下壁导联ST段改变有较高假阳性(P<0.05)。结论平板负荷试验是一项诊断冠心病较理想的非创伤性的检查方法,根据多项参数可初步估测其病变范围,全面综合分析可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68.
目的 探讨载脂蛋白B(apolipoprotein B,ApoB)基因-516C/T多态性与冠心病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检测162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患者(冠心病组)和186名对照者(对照组)的ApoB基因-516C/T基因型和等位基因的分布,并进行对比分析及相关性分析.结果 基因型鉴定结果显示,两组均存在CC型、TT型及CT型基因;冠心病组ApoB基因T等位基因和TT基因型的频率(分别为29.01%、12.96%)均明显高于对照组(19.35%、4.8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回归分析显示,T等位基因携带者较非携带者罹患冠心病的危险性显著增加(P<0.01).此外,对照组中T等位基因携带者血清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均明显高于非携带者(均P<0.05).结论 ApoB基因-516C/T多态性与冠心病的易感性相关,T等位基因可能是冠心病发病的一个危险的遗传因素.  相似文献   
69.
目的探讨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常见并发症的发生原因、预防措施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84例安装永久起搏器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发生并发症共33例,发生率为11.6%,其中囊袋血肿10例、电极脱位10例、起搏器综合征5例、感知+起搏障碍2例、囊袋破溃2例、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2例、脑梗死2例。结论加深对起搏器常见并发症的了解、重视术前预防、术中规范熟练操作、加强术后随访,早期发现并积极处理各种并发症,可显著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0.
冠心病三支病变对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PTCA)效果影响较大 ,我们对此进行了回顾性研究 ,以了解国人冠脉三支病变与易患因素之间的关系。1 资料与方法1 .1 病例选择 :1 997~ 2 0 0 0年在我院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诊为冠心病者 ,共 1 4 7例。其中观察组 5 2例 ,男 39例 ,女 1 3例 ,年龄 6 5 .4 0± 7.32 ;对照组 95例 ,男 81例 ,女 1 4例 ,年龄 6 0 .92± 1 0 .4 6。将上述患者按累及的冠脉支数分为 2组 ,即三支病变和对照组 (单支和双支 )。1 .2 冠状动脉造影诊断标准 :冠心病的诊断参考 1 997年 WHO标准 ,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采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