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6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7篇
医药卫生   224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目的:研究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对急性心梗患者早期诊断中的优势,比较不同心脏标志物诊断AMI的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月于某院心血管内科就诊,胸骨后疼痛发作12d内但未确诊为急性心梗的患者165例,采肘静脉血5ml。采用快速检测试剂盒(胶体金法)检测H-FABP,同时测定肌钙蛋白T(cTnT)和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采用SPSS17.0软件比较3种心脏标志物以及各种标志物间联合运用在诊断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灵敏度、特异度。在AMI组内,按照胸痛发作的时间不同,分为2h组,2~4h组,4~6h组,6h组,分别对不同组H-FABP、cTnT及CK-MB阳性结果进行比较。结果:H-FABP对AMI的诊断灵敏度(85.0%)高于cTnT(61.25%)和CK-MB(53.75%)以及cTnT和CK-MB的联合应用(65.0%)。单一运用H-FABP与联合运用H-FABP和其他标志物诊断AMI的灵敏度无统计学差异。所有指标的特异度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起病2h内的AMI患者,H-FABP的阳性率(66.67%)显著优于CK-MB(16.67%,P0.05)和cTnT(25%,P0.05);对于起病2~4h内的AMI患者,H-FABP的阳性率(81.82%)显著优于CK-MB(45.45%,P0.05)和cTnT(50%,P0.05));对于起病4~6h内的AMI患者,H-FABP的阳性率(100%)优于CK-MB(77.78%,P0.05)和cTnT(88.89%,P0.05);对于起病6h以上的AMI患者,H-FABP的阳性率与CK-MB和cTnT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将同一检测指标不同起病时间段的阳性率比较显示:H-FABP在2h(66.67%)与2~4h(81.82%)2个时段无显著差异,但低于4~6h段及6h段(100%,P0.05)。结论:H-FABP早期诊断急性心肌梗死(尤其是4h内)较CK-MB和cTnT具有更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2.
支架置放术治疗18例肾动脉狭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估支架置放术治疗肾动脉狭窄 (RAS)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对 1 8例 ( 1 9例次 )伴有高血压或肾功能不全的RAS≥5 0 %患者 (动脉粥样硬化 7例 ,大动脉炎 4例 ,纤维肌性结构不良 8例次 )进行肾动脉支架置放术 (PTRAS) ,采用门诊方式随访 3~ 41个月 (平均 1 4 5个月 ) ,观察手术对患者血压、肾功能的影响。结果 技术成功率为 1 0 0 % ,未发生并发症 ;术后第 2天疗效 :治愈 6例 ,改善 1 3例次 ;3个月疗效 :治愈 6例 ,改善 1 1例次 ,无效 2例 ;≥ 1 2个月疗效 :共 1 2例 ,治愈 3例 ,改善 9例。结论 RAS≥ 5 0 %者用PTRAS治疗安全、有效 ,对纤维肌性结构不良及大动脉炎患者的疗效较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好。  相似文献   
123.
发根农杆菌诱导广藿香毛状根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筛选诱导广藿香毛状根的最佳条件,建立广藿香毛状根诱导体系,并以此体系作为下一步研究的基础.方法 采用共培养法,用发根农杆菌ATCC15834和C58C1,经预培养、侵染、共培养和除菌操作诱导广藿香外植体产生毛状根.结果 预培养时间为2d,乙酰丁香酮质量浓度为15 mg/L,侵染时间为25 min,共培养时间为2d,发根农杆菌ATCC15834和C58C1诱导率均达到最高,分别为83.3%和80.5%;PCR扩增结果证实,发根农杆菌Ri质粒的T-DNA部分已在广藿香毛状根的基因组中整合及表达,说明广藿香毛状根已经被成功诱导.结论 成功诱导并建立了广藿香毛状根诱导体系.  相似文献   
124.
目的研究兔髂动脉成形术后血管内膜增生和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及其抑制物(TIMPs)表达之间的关系,探讨复方丹参滴丸预防再狭窄的可能机制。方法健康成年二级雄性日本大耳白兔30只,平均体重2.5—3.0kg。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10只,模型组10只(球囊内膜剥脱加高胆固醇饮食),治疗组10只(球囊内膜剥脱加高胆固醇饮食以及复方丹参滴丸150mg/d)。结果兔髂动脉造影、血管病理图像分析检测结果:①复方丹参滴丸组较模型组血管造影示管腔直径狭窄、内膜厚度减少、内膜面积减少、内膜厚度和中膜厚度比、面积比,各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②免疫组化分析:模型组MMP-2、MMP-9、TIMP1、TIMP2表达均高于对照组(P〈0.01);复方丹参滴丸组MMP-2、MMP-9的表达低于模型组,而TIMP1、TIMP2的表达高于模型组;TIMP1/MMP-2、TIMP2/MMP-9明显增加,差异有显著性(P〈0.01)。③内膜的增生以及管腔的狭窄程度与MMP-2、MMP-9有很好的相关性(r=0.896,P〈0.01)。结论MMP和TIMP在再狭窄形成中起重要作用;复方丹参滴丸能够明显抑制血管损伤后的内膜增生,可能的机制足通过影响金属蛋门酶MMP-2、MMP-9及其抑制物TIMP1、TIMP2的表达从而抑制胶原的生成、平滑肌的迁移、增生,而减少内膜的增生。  相似文献   
125.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s)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55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冠心病患者(冠心病组)和32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非冠心病患者(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外周血EPCs,同时检测LDL-C。结果冠心病组外周血EPCs较对照组显著降低,LDL-C较对照组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冠心病组外周血EPCs与LDL-C呈负相关关系(r=-0.656,P〈0.01)。结论冠心病患者外周血EPCs与LDL-C呈负相关关系,升高的LDL-C是外周血EPCs降低的原因之一,提示提高外周血EPCs可降低LDL-C,减少心血管危险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6.
冠状动脉介入术日渐普及 ,其并发症也逐渐增多 ,一些并发症有时难以完全避免。本文回顾分析了 1996年 2月至 2 0 0 2年 4月择期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术的 10 75例病人中出现的 15例( 1 4% )并发症 ,旨在总结经验 ,减少类似并发症的发生。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1996年 2月至 2 0 0 2年 4月择期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术的住院病人 10 75例 ,男性 674例 ( 62 7% ) ,女性 40 1例( 3 7 3 % ) ,年龄 3 3~ 91岁 ,平均年龄 ( 60 3± 9 2 )岁。其中冠脉造影 (CAG) 762例 ( 3例同时行血管内超声检查 )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 +支架置入…  相似文献   
127.
以往临床上认为正常心率是规则的 ,并将不规则心率如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视为异常 ,但实际上生理性窦性心率也存在着微小的波动性变化 ,Goldberger甚至认为正常健康的动力学特性是“浑沌”的 ,而疾病倒是与规则性有关联[1] 。心率变异 (heartratevariability ,HRV)是指窦性心率随着时间演化而发生周期性或准周期性微小变化的现象。本文利用时域和频域方法研究正常健康者和冠心病患者心率变异性 ,观察时域与频域指标能否一致反映心肌病变程度。1 资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 对照组 4 0例 ,男性 2 9例 ,女 11例 ,平均年龄 (6 11± 9 5 )岁 …  相似文献   
128.
小剂量分级静注阿托品对诱发室上速的效应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325000)黄伟剑张怀勤赵玉香临床上常用静注阿托品对有或疑有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患者行电生理检查。通常静注阿托品剂量较大,有一定副作用。我们采用小剂量分级静注阿托品进行...  相似文献   
129.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对高血压病合并高脂血症及阿司匹林低生化反应患者内皮功能及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口服肠溶阿司匹林片1周后,高血压病合并高脂血症及阿司匹林低生化反应患者109例入选,检测用花生四烯酸(AA)和二磷酸腺苷(ADP)作诱导剂的血小板聚集率(PAG)和一氧化氮、内皮素指标;然后采用信封法随机分为辛伐他汀组和对照组,均继续口服阿司匹林,辛伐他汀组加用辛伐他汀。治疗2月后复查上述指标,观察辛伐他汀对上述指标的影响。结果对照组两次检测内皮素、一氧化氮浓度及以AA和ADP诱导的PAG,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1.66、0.56、1.13、0.13,P均>0.05)。治疗2月后,辛伐他汀组内皮素及以AA和ADP诱导的PAG检测值明显降低,一氧化氮浓度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14.51、6.09、5.64、15.07,P均<0.05);同时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辛伐他汀组内皮素及以AA和ADP诱导的PAG明显降低,一氧化氮浓度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17.48、3.39、2.05、11.41,P均<0.05)。结论辛伐他汀可改善高血压病合并高脂血症及阿司匹林低生化反应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可能同时改善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功能。  相似文献   
13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