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6篇
  免费   8篇
医药卫生   23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 毫秒
61.
赢在概念     
概念营销是一个十分系统的工程,既离不开产品本身,也离不开渠道、分销、促销的精益化模式的组合运用。这是概念营销实现"赢"销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62.
<正>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68岁。因"头昏及双下肢无力半月"入院。既往有"糖尿病"病史15年,有"高血压病"病史3个月,未治疗。否认"冠心病"病史。入院查体:体温36.5℃,脉搏66次/分,呼吸16次/分,血压163/83 mmHg(1 mmHg=0.133kPa)。神志清,精神差,查体合作,颜面口唇无紫绀,颈静脉无怒张,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  相似文献   
63.
64.
心脏再同步化起搏治疗随访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心脏再同步化起搏治疗(CRT)随访的相关技术细节。方法22例难治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患者(男14例、女8例),年龄59.5±7.8(47~74)岁,其中扩张型心肌病16例、高血压性心脏病6例。按常规方法置入双室起搏器后,按一定程序对起搏系统及患者的临床综合反应随访观察,根据患者反应及时对起搏系统参数进行优化。结果随访22±13.01(1~48)个月,双室起搏辅以优化的起搏参数及药物治疗。心衰临床症状改善,心功能提高,运动耐量增加,生活质量提高,心脏重塑进程延缓,因心衰住院事件减少。结论CRT必须从置入起搏器的即刻开始进行动态随访、优化起搏参数。  相似文献   
65.
目的 探讨埋藏式自动复律除颤器(ICD)改善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VT/VF)患者预后的确切疗效,评价ICD与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优劣和ICD在中国的最佳适应人群;总结ICD患者的随访方法学,为ICD在中国的进一步推广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99例有Ⅰ类ICD适应证的患者中,27例置入ICD(ICD组),另72例未接受ICD(非ICD组);两组患者除了ICD组晕厥、心肺复苏及确诊的VF多于非ICD组外,其余基础病、左室射血分数、心功能、心律失常等临床特征相似,并接受相同的基础治疗.比较两组人选后第3、6个月及第12、15个月累计病死率及心脏事件发生率.结果 在研究观察时间分别达3、6、12、15个月时,ICD组累计病死率和心脏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非ICD组.ICD组死亡为零,而非ICD组病死率为20.8%.结论 ICD可降低心脏性猝死高危人群心脏事件发生率,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确保ICD高效、安全、经济的关键是:掌握适应证,优化置入和随访过程,合理选用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66.
目的 探讨心房颤动 (Af)时对显性旁道 (AP)的标测与消融方法。方法  7例 AP患者 ,年龄 2 4~ 6 0岁。均有阵发性 Af史。Af发作伴旁道前传时的心室率为 12 0~ 2 0 0 bpm。采用经主动脉逆行法消融左侧旁道 ,经股静脉途径消融右侧旁道 ,以心室前向激动点最早、且有小 A波为靶点。结果  7例患者标测到了较体表心电图预激波起点提前 2 5~ 5 0 ms的 V波 ,首次消融以 15 W能量放电 ,均在 1s~ 8s内旁道前传阻断。3例在旁道前传阻断的同时转为窦性心律 ;1例 30 min内自行转为窦性心律 ;3例经药物转为窦性心律。行心室起搏 ,6例旁道逆传已阻断 ,1例经消融后逆传阻断。随访 5~ 45个月 ,无旁道前传恢复的证据 ,亦无室上性心动过速发作。结论 在掌握适应证的前提下 ,Af时行射频消融阻断显性旁道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7.
16例置入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的术后随访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对 16例埋置了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 (ICD)的患者进行随访 ,以便及时调整ICD的诊断及治疗程序 ,予病人更恰当的治疗。 16例有晕厥史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置入了ICD。根据电生理检查结果设定ICD的工作程序 ,随访时通过体外程控仪调出ICD储存的资料进行分析。在出院前及第一次心动过速发作后进行资料分析 ,术后每 3个月随访一次。平均随访 30个月。结果 :16例室性心动过速 (VT)发作 789次 ,其中 12 7次为非持续性VT ,均自行终止 ;6 6 1次 (99.9% )被ICD有效终止 ,其中 6 5 0次 (98% )由抗心动过速起搏 (ATP)终止 ,9(1.4 % )次由低能量 (小于 10J)转复终止 ,2次 (0 .3% )在ATP治疗过程中加速转为VF ,由高能量除颤终止 ,1次自行终止。ICD诊断的VF共 37次 ,均被成功转复。随访过程中 2例更换过ICD ,但保留原导管系统 ,1例术后死于心力衰竭 ,1例自杀。结论 :术后严密随访及时调整工作参数 ,并在随访过程中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 ,针对性的心理支持和治疗 ,对提高ICD的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68.
目的 :观察双心室起搏治疗难治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CHF)的疗效。方法 :11例难治性CHF患者行双心室起搏。将冠状窦电极或剪去侧翼的普通心室电极置入冠状窦的远端分支实现左心室起搏 ,失败者改用螺旋电极在右室流出道行右室双部位起搏。结果 :双心室起搏后患者心力衰竭症状明显改善 ,心功能分级提高 ,超声和核素检查示心功能指标改善 ,心室收缩协调性增强 ,起搏后QRS波时限缩短 ,运动耐量增加 ,生活质量提高 ,住院频率下降。结论 :房室延迟间期恰当的双心室起搏可提高难治性CHF患者的运动耐量、心肌收缩协调性和生活质量 ,改善患者心功能级别和指标 ,降低心力衰竭患者住院频率和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是CHF有效的治疗手段之一 ,伴有房室和 (或 )室内传导障碍的患者尤可获益  相似文献   
69.
目的 分析三甲医院慢性心衰药物治疗现状.方法 回顾分析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第1次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内科住院诊断为慢性心力衰竭且心功能NYHA Ⅱ-Ⅳ级的患者2 106例.根据出院后是否按医嘱定期找相对固定的医生优化药物治疗分为规范化治疗组和非规范化治疗组,随访2组患者药物治疗及生存情况.结果 (1)住院期间维持服用药物以利尿剂、ACEI/ARB、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为最多;(2)出院后维持使用心衰药物中,规范化治疗组的比例高于非规范化治疗组;(3)出院后规范化治疗组预后均高于非规范化治疗组(P< 0.005).结论 (1)云南省三甲医院心衰药物治疗使用率与其他地区相仿;(2)规范化药物治疗能够改善患者心功能、降低心血管事件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70.
目的 观察普通心室电极起搏治疗扩张性心肌病(DCM)伴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疗效。方法患者,男,2例,女2例,平均年龄62.6岁±7.7岁(52岁~70岁),均为扩张性心肌病伴充血性心衰,且有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或左前分支传导阻滞,行双室右房三心腔起搏治疗。左心室起搏通过冠状静脉窦植入剪去一部分尖端羽翼的普通心室电极,置于冠状静脉窦的分支静脉起搏左心室,左右心室电极导线通过Y形转换器与双腔起搏器心室孔相连接。结果 以普通心室电极起搏并辅以合适的房室间期(AVP),患者心力衰竭的症状明显改善,NY-HA心功能分级从Ⅲ~Ⅳ级提高到Ⅰ~Ⅱ级,超声心动图示心功能指标改善,起搏后心电图QRS时限缩短,其中一例患者已基本上停止服药数月。结论 初步临床应用表明,普通心室电极实行双心室同步起搏治疗心力衰竭既行之有效,又价廉物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