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7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29篇
医药卫生   74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53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50篇
  2005年   61篇
  2004年   56篇
  2003年   55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 探讨1 0 3Pd支架对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的预防作用的量效关系及其机制。方法 5 0只雄性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普通支架组和各剂量的核素支架组 (8只 组 )。支架置入术后 8周行腹主动脉血管内超声和造影检查、行免疫组化染色并检测细胞凋亡。结果 在核素支架组 ,随剂量增加 ,支架段最小内径和支架内管腔面积均增大而狭窄程度减小。核素支架各组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阳性细胞率均显著小于普通支架组 ,而凋亡指数除 5Gy组外均显著大于普通支架组。结论 1 0 3 Pd支架可抑制支架内血管内膜的增生 ,减少支架内狭窄的程度 ,显示出量效关系。1 0 3Pd支架既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 (VSMC)增生也诱导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22.
导管射频消融治疗起源于肺静脉的局灶性心房颤动 (房颤 )是近年来心律失常介入治疗领域的热点 ,但由于复发率较高以及出现肺静脉狭窄等并发症 ,对其方法学有很大争议。近来我们对 1例局灶性房颤通过射频消融左肺静脉口成功的造成肺静脉与左心房之间的电隔离 ,现报道如下。  资料和方法 患者男性 ,6 3岁 ,有阵发性心悸病史 10年 ,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示频发房性早搏 (房早 ) ,可见“P在T上”房早诱发短阵房颤 ,持续数分钟和数小时。平时房颤发作频繁 ,多种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无效。此次因发作房颤入院。入院诊断 :阵发性房颤 ,冠心病、陈…  相似文献   
23.
背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术前预先应用氯吡格雷是否会使病人获益现尚存争议,因此未被广泛接受。 目的:为确定近期ST段抬高心肌梗死病人在PCI术前预先应用氯吡格雷在预防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方面优于手术时应用。  相似文献   
24.
本文报告急性心肌梗塞并室间隔穿孔(VSR)三例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阐述了漂浮导管在VSR治疗中的重要性,指出手术是AMI后VSR的唯一出路。  相似文献   
25.
目的:观察高钾摄入对血管内皮损伤后的抗增生功能,探讨其对再狭窄的预防作用。方法:高脂饲养家兔分为钾剂治疗组(3%KCl100ml/d)和对照组,经髂动脉球囊扩张术建立血管内皮损伤模型,另设正常饮食和非髂动脉球囊扩张术的空白对照组,观察术后脂质过氧状况、血小板聚集功能、血管条3H-TdR掺入量和血管病理形态学改变。结果:(1)对照组MDA和PRMA均较空白组和治疗组显著升高(术后7天P<0.05,术后30天P<0.01),而空白组与治疗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和治疗组SOD在术后30天均较空白组下降(P<0.05)。(2)对照组3H-TdR掺入量较空白组明显升高(术后7天P<0.01,术后30天P<0.05),治疗组3H.TdR掺入量则较对照组明显下降(术后7天P<0.01,术后30天P<0.05)。(3)对照组管腔面积较治疗组明显减小(术后30天P<0.01),而新生内膜面积、新生内膜面积/中膜面积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术后7天P<0.05),术后30天(P<0.01)。结论:钾具有抗内膜增殖、抗氧化、抗血小板聚集等作用,可有效地抑制血管内皮损伤后再狭窄的发生。  相似文献   
26.
27.
疑诊冠心病患者经桡动脉冠脉造影术510例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经桡动脉径路行冠脉造影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5 10例临床疑诊为冠心病的患者接受了经桡动脉径路冠脉造影术。结果  5 0 3例获得成功 ,7例失败 ,其中 3例为穿刺失败 ,1例为桡动脉走行畸形 ,2例是由于无名动脉过于迂曲致导管操作极度困难而失败 ,1例为左锁骨下动脉闭塞。所有病例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只有 1例于术后发生桡动脉闭塞。结论 桡动脉径路行冠脉造影具有止血容易、病人术后无须长时间卧床和并发症少的优点 ,操作成功率高 ,临床应用安全  相似文献   
28.
目的 探讨早发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7月-2012年11月在沈阳军区总医院心内科诊断为早发STEMI(男≤55岁,女≤65岁)并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住院患者1428例,按年龄分为青年组(年龄≤45岁,n=381)和中年组(年龄>45岁,n=1047),分析总结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结果 青年组患者中男性(97.1% vs 76.7%,P<0.01)、吸烟(76.9% vs 65.7%,P<0.001)、超重(70.3% vs 64.9%,P=0.014)及高脂血症(53.3% vs 44.6%,P=0.004)比例均明显高于中年组,但高血压(35.4% vs 43.6%,P=0.005)、糖尿病(14.7% vs 23.9%,P<0.001)、肾功能不全(3.4% vs 8.5%,P=0.001)以及卒中史(1.6% vs 5.3%,P=0.002)的比例明显低于中年组。冠脉造影显示青年组多支病变发生率明显低于中年组(47.5% vs 63.6%,P<0.001)。青年组3年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中年组(7.1% vs 4.8%,P=0.04)。结论 青年早发STEMI患者的合并症较少,但可控性危险因素显著高于中年患者,且长期预后更差。  相似文献   
29.
目的 分析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误诊断和误放电治疗的原因,寻找解决方法 .方法 34例住院病人,男性24例,女性10例,平均年龄(62.54±11.17)岁.植入单腔ICD(VVI)21例,双腔ICD(DDDR)3例,三腔ICD(CRT-D)10例,平均随访(20.72±16.98)个月.结果 (1)ICD的误诊断和误放电治疗6例(占17.6%),其中单腔ICD 3例,三腔ICD 3例.(2)原因:1例(单腔ICD)对噪音误识别;4例患者是对心房颤动(AF)伴快速心室率的误识别,由于AF的心室率达到心室颤动(VF)检测区的标准,将其识别为VF.1例(V350型,ST.Jude公司)CR-D患者因室上性心动过速(SVT)误电击7次,原因是ICD能正确识别SVT,但出厂设置了对SVT的最长诊断时间为60 s,SVT持续60 s后不消失,ICD自动按室性心动过速设置程序进行治疗,行3阵ATP治疗未转复继续电转复.(3)2例患者在VF区设立了快速室性心动过速(FVT)区,4次AF的心室率达到FVT检测区频率,经1阵抗心动过速起搏(ATP)治疗后转复.(4)共误放电40次.单腔ICD患者14次,三腔ICD患者26次.6例患者均发生在短时间内连续电击事件,1例患者曾在3 h内发生7次电击事件.结论 AF伴快速心室率(达到VF区的频率)是各种ICD误识别的主要原因,因此控制AF的心室率是减少ICD不适当治疗的基础.过多的电击治疗会给患者很大的痛苦和恐惧,建议加强药物治疗,必要时行射频消融治疗.  相似文献   
30.
静脉注射美托洛尔治疗电击抵抗性心室颤动3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室颤动是心脏骤停的主要原因之一,电除颤行之有效,能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但当很短的时间内反复发生心心室颤动(多于3次),产生电击抵抗性心室颤动时(shock-resistant ventricular fibrillation)。如何提高这部分患者的除颤成功率成了摆在临床医生面前的课题。我院3例近期出现电击抵抗性心室颤动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抢救过程中尝试静脉应用β受体阻滞药美托洛尔,收到很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