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4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15篇
医药卫生   45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51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41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1.
非离子型碘造影剂的过敏样反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对临床使用的非离子型碘造影剂的过敏样反应进行总结和分析。方法:回顾性总结2004年4月至2006年6月期间,在我院进行冠状动脉(冠脉)造影和(或)介入治疗的患者群中,接受非离子型碘造影剂血管内注射后1小时之内发生的过敏样反应病例,参照美国放射学会的诊断标准,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分为轻、中、重度三型;针对性别、年龄、冠脉病变程度、造影剂品种等变量因素进行分析和统计学处理。结果:在17033例患者中计有217例发生过敏样反应(发生率1.28%),轻、中、重度过敏样反应的发生率分别为0.22%、0.80%和0.26%,死亡3例(死亡率0.018%);男性患者的过敏样反应发生率高于女性患者(1.37%vs0.98%,P<0.05),在冠脉病变程度、不同造影剂品种等因素的分析中未检出性别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过敏样反应发生率随年龄增加呈下降的趋势,经多元回归分析呈线性关系,男性患者尤为明显;过敏样反应的发生率与冠脉病变程度无显著相关性;年龄、不同造影剂品种对于过敏样反应的三型构成比无显著影响,在女性患者、冠脉多支病变患者尤其是病变累及左主干的患者人群中发生重度过敏样反应的比例较高。结论:非离子型碘造影剂在临床应用中安全性良好,过敏样反应发生率为1.28%,男性患者的过敏样反应发生率高于女性患者,过敏样反应发生率随患者年龄增加而呈下降趋势,在女性患者、冠脉多支病变尤其是病变累及左主干的患者人群中发生重度过敏样反应的比例较高。  相似文献   
112.
目的:评价心肌梗死恢复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左心室重构和收缩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成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又有造影复查的380例冠心病患者分为2组,①心肌梗死组224例,其中前壁梗死者106例,下壁梗死者102例,其它部位梗死者16例;介入治疗时梗死相关冠状动脉闭塞者118例,非闭塞者105例,梗死相关冠状动脉无法判断者1例。②非心肌梗死组156例。结果:380例中冠状动脉单支、双支和三支病变者占28%、37%和35%。①非心肌梗死组经皮冠状动脉介人治疗前、后左心室大小和收缩功能参数无显著变化,且在正常范围。②心肌梗死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左心室舒张末容积(LVEDV)及指数(LVEDVI)、收缩末容积(LVESV)及指数(LVESVI)比非心肌梗死组均已显著增大(P均<0.001),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心室收缩末压(LVESP)均显著降低(P均<0.001);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LVESV、LVESVI均比治疗前显著降低(P均<0.001),每搏量(SV)及其指数(SVI)、LVEF、LVESP均显著提高(P<0.05-0.001);LVESVI降低和LVEF升高的程度比非心肌梗死组更显著(P<0.05~0.001);且在前壁和下壁心肌梗死患者间均无显著差异,疗效相当。③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梗死相关动脉闭塞和非闭塞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LVEF均显著提高(P均<0.001),而LVESV、LVESVI仅在梗死相关动脉闭塞者显著降低(P均<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恢复期已发生左心室重构伴收缩功能减低,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可有效逆转左心室重构,提高左心室收缩功能。  相似文献   
113.
冠心病患者抗血小板治疗的规范化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些年来循证医学研究显示对于冠心病患者只要加强抗血小板治疗其心脏事件发生率就会明显降低,例如有关阿司匹林的临床研究(12个试验荟萃)显示服用阿司匹林与安慰剂相比冠心病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性降低46%。近年来的CURE和CREDO研究显示采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Clopidogrel)治疗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和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较单服阿司匹林其心脏事件的相比危险性分别降低20%和27%。以上研究提示抗血小板治疗在冠心病防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血管狭窄以及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所诱发的急性血栓形成是…  相似文献   
114.
2010-3-13至2010-3-16,第59届美国心脏病学会(ACC)年会在美国亚特兰大召开,今年也同样对与会者关注的问题带来答案或某些意外甚至失望.本文就各领域中重要临床试验结果做一总结,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15.
比较不同药物洗脱支架置入后晚期血栓形成的发生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非选择性病变中即真实世界中(real-world)不同药物洗脱支架(DES)置入后晚期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DES注册研究,在病变的入选标准上无特殊限制,自2001-12至2008-12共计11352例冠心病患者接受了DES治疗,其中使用雷帕霉素DES(Cypher或Cypher Select支架,美国Cordis公司)3915例(Cypher组),使用紫杉醇DES(TAXUS或TAXUS liberty支架,美国波士顿科技公司)2202例(TAXUS组),使用国产雷帕霉素DES(Fire-bird,中国微创医疗器械有限公司)5235例(Fireblrd组).在上述三种不同的DES中,完成1年临床随访总例数为8626例,其中Cypher组为3012例、TAXUS组为1518例、Firebird组为4096例,完成2年临床随访总例数为5993例,各组例数分别为2187例、1159例、2647例.完成3年临床随访总例数为3378例,各组例数分别为1596例、860例、922例.所有患者PCI术后联合应用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至少9个月.结果:1年临床随访结果显示晚期血栓发生率在Cypher组、TAXUS组以及Firebird组各自为1.20%,1.25%和0.81%;2年临床随访显示晚期支架内血栓发生率三组分别为1.51%、1.70%、1.02%;3年临床随访显示晚期支架内血栓发生率三组分别1.88、1.86%、1.30%.3组之间各年度比较,其晚期血栓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然而在3组中均可发现,从第一年至第三年间,每年晚期血栓发生率呈递增现象.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应用以上3种DES治疗冠心病无选择性病变均有良好的临床远期疗效,但每年晚期血栓发生率呈递增现象仍应引起高度的重视并提示对于复杂性冠状动脉病变或置入较多支架的患者,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应延长至1年或更长时间为妥.  相似文献   
116.
目的:评价80岁以上老年患者经桡动脉途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2003-05至2007-05进行PCI 80岁以上的高龄患者268例,男性176例,年龄80~97岁;经股动脉途径PCI组156例(股动脉组),经桡动脉途径PCI组112例(桡动脉组).对比两组的临床特点、PCI特点、住院期间主要的不良心脏事件(MACE,包括心脏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和靶病变再次重建率).结果:桡动脉组与股动脉组相比,PCI的成功率相似,均在95%以上;桡动脉组需要更改途径的比率显著增高(P<0.05);冠状动脉导管插入时间(P<0.01)、X线曝光时间(P<0.05)均显著延长;造影剂用量有增多趋势(P>0.05),但两组差异未达统计学意义;术后卧床时间显著缩短(P<0.01),所有原因的穿刺部位血管并发症显著降低(P<0.01),其中,局部出血发生率(P<0.01)和局部血肿发生率(P<0.01)均显著减低.经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桡动脉途径(OR=0.25,CI=0.09~0.75)是穿刺部位血管并发症独立的阴性预测因素.结论:80岁以上高龄患者的PCI,桡动脉途径可以降低穿刺血管局部并发症,与股动脉途径相比具有同样的临床效果和成功率,但是,穿刺失败率高,穿刺时间和曝光时间较长.  相似文献   
117.
目的:评价缺血再灌注后一氧化氮合酶(NOS)同功酶的变化以及腺苷对其的影响。方法:中华小型猪24只,随机分成缺血再灌注模型组、腺苷组和假手术组,每组8只。冠状动脉结扎180min,松解60min制备缺血再灌注模型。检测缺血前5min,缺血后5,180min和再灌注后5,60min血NO的含量并观察正常、缺血和无再流区心肌组织内NOS同功酶及其mRNA的表达。结果:(1)与缺血前比较,缺血后180min、再灌注后5min和60min的血NO水平均显著降低(均P<0.01),然而再灌注后5min和60min的血NO水平比缺血后180min有显著升高(均P<0.01)。而腺苷组缺血后180min血NO降低幅度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再灌注后5min和60min的血NO水平与缺血后180min相比无显著变化(P>0.05)。(2)与正常区心肌组织相比较,模型组和腺苷组一样,缺血区和无再流区心肌组织中结构型一氧化氮合酶(cNOS)活性及其mRNA表达均显著减低,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活性及其mRNA表达均显著升高(均P<0.01),而无再流区cNOS活性及其mRNA表达减低和iNOS活性及其mRNA表达的升高比缺血区均更显著(P<0.05或P<0.01)。与模型组相比较,腺苷组仅缺血区心肌组织中iNOS活性及其mRNA表达显著降低,cNOS活性及其mRNA表达显著升高(P<0.05或P<0.01)。结论:NOS的变化可能是无再流发生的重要机制之一。腺苷可能通过升高cNOS活性,降低iNOS活性起到了减少无再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8.
心电较判断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梗死相关血管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利用心电图改变判断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梗死相关血管有着很重要的临床意义,探讨二者之间的变化规律,不仅有助于基层医院的广大医务工作者能够直接利用心电图来初步判定AMI病人梗死相关血管,而且对于AMI病人的临床治疗也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为此,本文将对有关方面的研究现状作一简要综述。1 概念和术语1.1 心电图[17]:AMI病人入院常规描记12导联心电图,下壁导联为Ⅱ、Ⅲ、avF导联,侧壁导联为I、avL、V5、V6导联,前壁导联为V14导联(广泛前壁指V16导联)。ST段抬高或降低测量标准:以TP段作为基线,于J点后4080…  相似文献   
119.
目的探讨首次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冠状动脉病变的特点. 方法对1998年5月至2000年12月间在我院完成择期冠状动脉造影(≤6个月)的首次AMI连续病例878例的造影结果进行分析.其中前壁组合导联483例(55.0%),下壁组合导联366例(41.7%),侧壁和/或后壁19例(2.2%),不详者10例(1.1%).  相似文献   
120.
切割球囊临床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切割球囊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对131例患者142处狭窄病变进行切割球囊或切割球囊+支架治疗。结果 142处狭窄病变行切割球囊治疗中4次失败,成功率为97.2%。切割球囊治疗支架内再狭窄、开口部病变、分叉病变和小血管弥漫性病变以及其他类型病变各为69处、16处、19处、7处和27处,7例切割球囊扩张后发生内膜撕裂,均为A型夹层,发生率为5.3%,术中无死亡和急性心肌梗死及其他严重血管并发症发生。失败原因与病变严重钙化以及切割球囊不能达到或通过狭窄部位有关。结论 切割球囊临床应用是安全面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