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2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3篇
医药卫生   140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数字化可视人体连续断层标本的参数测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连续薄层断层标本的计算机测量方法。方法:利用冰冻连续铣切方法铣切一已知形态参数的工件,根据数学计算方法在图像处理软件中测量已知形态参数的模件,计算其误差值,并讨论图像处理软件中的计算方法。结果:断层图像上能清晰显示被测结构的断面图像,用计算机计算的测量值与实际值相差不显著。结论:利用连续断层可快速、精确测量人体各结构的空间形态参数,连续断层标本的空间参数测量精度和误差取决于被测结构在图像上的有效分辨率和连续断层的间距。  相似文献   
122.
目的:应用扩散张量成像并基于体素水平分析健康青少年及年轻成年人脑白质结构的年龄变化。方法:选择3组健康志愿者分别进行扩散张量成像,青少年11~13岁组、16~18岁组及年轻成年人23~25岁组。分别对部分各向异性值(FA)、平均扩散系数(MD)与年龄进行线性相关分析,并进行t检验分析不同年龄组间差异。结果:在青少年期发育阶段内囊、额叶和顶叶以及胼胝体等结构的FA值与年龄呈显著正相关,随年龄显著升高。额叶、顶叶及颞叶周边白质的MD值与年龄呈负相关,随年龄增加MD值显著下降。MD值下降与FA值增加很少重叠,反映脑白质不同的生理发育过程。结论:应用扩散张量成像可以动态观测在青少年阶段脑白质结构的发育成熟过程,既有包含脑白质密度的增加也有白质组织结构的完善,FA与MD值变化反映脑白质不同的生理发育过程。  相似文献   
123.
目的 应用数字化人体的有关腹膜后脏器的形态学数据,为肾脏和肾上腺疾病的影像学诊断提供薄层解剖学的对照依据.方法 应用中国第5例可视化人体数据集,提供出腹部肾上腺、肾脏的横断面图像,与相对应的MRI轴位图像进行对照研究观察.结果 在人体断面解剖图像与相应的MRI水平位图像上,清楚地显示出了肾脏、肾上腺的形态以及与周围结构的相互毗邻关系.结论 采用数字化人体技术形成了高清晰度、真彩色的断面解剖图像,为临床影像学MRI提供了良好的对照图像,有利于临床医生更深入地了解MRI图像中肾脏、肾上腺在正常或病态情况下的形态、解剖位置和与周围脏器的相互毗邻关系.  相似文献   
124.
儿童屈光参差性弱视的fMRI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利用血氧水平依赖性功能性磁共振成像(BOLD—fMRI)技术研究儿童屈光参差性弱视大脑视觉皮层功能受到的影响。资料与方法以1.5T磁共振成像系统采集8例儿童屈光参差性弱视的枕叶视皮层兴趣区BOLD-fMRI数据,比较其弱视眼与健眼,及弱视眼屈光矫正前后皮层激活强度及范围的不同,分析其改变特点及机制。结果弱视眼皮层神经元的反应水平及激活范围在Brodmann 17、18、19区均明显小于对侧眼,并且这种差别在Brodmann 18、19区更加明显。弱视眼矫正屈光不正后皮层活动水平明显增高,激活范围明显增大。结论屈光参差性弱视各级视觉皮层均发生了明显的功能损害,高级别纹外皮层可能比低级别纹状皮层损害更加明显;弱视眼矫正屈光不正可部分提高皮层活动能力及活动范围,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应尽早手术或配镜矫正。  相似文献   
125.
目的 应用DTI成像技术探索人脑皮质纹状体之间的神经纤维连接,确定不同纤维束在纹状体区的空间位置.方法 选择11例健康自愿者进行3T MRI扫描,获取T1和DTI图像(12个方向,b=1 000 s/mm2).应用FSL软件FDT工具包处理数据并完成全脑白质纤维概率追踪,并利用WFU_PickAtlas生成纹状体及不同皮质功能区的模板,包括额叶、顶叶、颢叶、枕叶、岛叶以及运动功能区Ml、SMA和PMC.将各受试者T1图像配准到ICBM152-T1模板并将相应的扩散空间配准到标准解剖空间.将纹状体作为种子点与各个功能区模板之间进行概率纤维追踪,用最大概率算法确定各纤维束在纹状体中的空间位置,对纹状体进行功能解剖划分.结果 根据概率纤维追踪自动分割方法 可以清楚定位不同纤维在纹状体区的空间分布,额叶纤维位于尾状核头部及壳核上部,岛叶纤维位于纹状体外侧份,颞叶与顶叶纤维重叠,位于纹状体的后下部.M1纤维位于纹状体后上份,SMA纤维在纹状体的中份,PMC纤维连接到纹状体前部和后下部分.结论 人脑纹状体与皮质间有特定纤维连接,利用不间概率的解剖连接可以对人脑结构进行功能分区,基于纤维连接的概率纤维追踪及分割是研究人脑功能解剖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126.
肩凝痛,中医学中亦称“漏肩风”、“五十肩”、“冻结肩”。以肩关节周围组织退行性变,慢性劳损,风寒湿邪侵袭以及内分泌紊乱等为主要病因,肩部酸痛或剧痛,活动受限为主要临床表现。是中老年人常见病之一。我们于1996年2月至1997年1月采用自拟肩凝痛汤内服...  相似文献   
127.
经皮穿刺腰椎间盘手术路径的三维重建及其可视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构建基于PC的经皮穿刺椎间盘手术入路可视化模型。方法通过16排螺旋CT进行脊柱腰段和相邻动脉的三维重建了解其空间关系。将采集的脊柱腰段薄层断面数据分割后,导入3D lancet可视化系统中,用该系统将分割后的脊柱腰段及其周围主要结构进行三维重建和经皮穿刺椎间盘手术入路可视化。结果脊柱腰段与血管CT三维重建影像显示腰动脉的走行、与椎间盘、上关节突的关系以及髂血管与L5~S1椎间盘的关系。脊柱腰段三维解剖模型和可视模型能够清晰显示脊柱腰段主要结构、位置及其毗邻关系,成功模拟显示后外侧入路和前入路虚拟路径及其相互间的三维空间解剖结构关系。结论基于PC的经皮穿刺椎间盘手术入路的三维重建和可视化模型准确反映出该脊柱腰段主要结构的特点及其空间毗邻关系,可为经皮穿刺椎间盘手术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8.
首例中国可视化人体心脏薄层断层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目的 探讨人体心脏薄层影像断面的形态学规律。方法 经肉眼观察和CT、MRI检查无器质性病变的中等身材、中年男性标本 1例 ,经外形测量、血管灌注后 ,用明胶包埋 ,冰冻 1周 ,然后在低温实验室中用数控铣床从头至足逐层洗切。逐层用高清晰度数码相机摄影 ,完成人体数据集的获取。结果 首例中国可视化人体心脏部分共计 15 0层 ,每层厚度为 1 0mm ,每层断面所显示的心脏结构清晰 ,数字化摄影分辨率为 62 914 5 6( 3 0 72× 2 0 48)像素 ,每个断面图像文件大小为 3 6MB ,整个心脏部分数据集量为 2 7GB。并对本例可视化人体心脏部分的数据集进行总结和分析。结论 本研究报道的首例中国可视化人体心脏部分为连续、完整的薄层断面 ,无节段性数据缺损 ,厚度均匀 ,为心脏三维重建及可视化心脏的研制奠定了基础 ,也为临床影像诊断学 (超声、CT、MRI)提供了完整、连续的薄层断层解剖学资料  相似文献   
129.
Objective: To provide the virtual model of the temporal bone for improving 3-dimension (3D) vi-sualization of the inner ear. Methods:Plastination technique was used to make equidistant serial thin sections 1.0 mm in thickness. On SGI workstation, a Contours q-Marching Cubes algorithm was selected to recon-struct the temporal bone and intratemporal structures in 3D, then to view the middle ear, inner ear, and in-tratemporal structures which imitate the scenes observed by the traditional endoscopy. Results: The virtual model of the temporal bone was successfully constructed, with all reconstructed structures being represented individually or jointly and being rotated continuously in any plane. Virtual endoscopy improved 3D visualiza-tion of the middle ear, inner ear, and intratemporal structures. Conclusion. The reconstructed model can be used for the medical students to rehearse or review the surgeries on this part and for the surgeons to develop a new approach for operation. Virtual otoscopy stands as a promising new visualization technique for elucidat-ing the structure and relation of the middle ear, inner ear, and intratemporal structures.  相似文献   
130.
颞骨及其邻近区塑化薄层断面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目的:明确颞骨及相关结构的薄层断面形态,为该区病变的影像学诊断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用生物塑化技术将颞骨制成横断、冠状及矢状位3个方位的薄层断面(片厚1.2mm),对颞骨内听小骨、骨半规管、前庭、耳蜗、面神经等结构进行观测。结果:塑化薄层断面可良好显示颞骨内结构。颞骨横断面有11个层面,冠状断面有12个层面,矢状断面有13个层面,对各关键层面的结构进行了描述。结论:颞骨塑化薄层断面良好显示颞骨及内部结构的解剖结构及毗邻关系,可直接与高分辨率CT(Highresolution computed tomography,HRCT)、MRI扫描图像进行对照研究,对颞骨病变的影像诊断及手术方式的选择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