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2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3篇
医药卫生   140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11.
基于统计阈值的脑肿瘤MRI图像的分割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提出了一种基于统计阈值的脑肿瘤MRI图像的分割方法.首先,通过预处理操作去除脉冲噪声和头骨影像,然后利用统计阈值分割方法对肿瘤进行了分割.为了克服经典阈值分割方法存在不完全分割的问题,利用分割后两个类的方差和概率定义了一个新的阈值选择准则,并通过最小化准则确定最佳分割阈值.实验结果证明,本方法分割效果好,解决了采用经典阈值分割方法对脑肿瘤的不完全分割问题.  相似文献   
112.
腕关节冠状位断层影像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腕关节各结构在不同功能位的断面形态变化规律,为临床MRI诊断腕关节韧带损伤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获取腕关节0.2 mm厚的薄层冠状断层标本,并将冠状断层标本与该区的MRI图像进行对照研究.结果:在腕关节的冠状断面,可清楚显示桡尺远侧关节、桡腕关节、腕中关节、腕骨间关节及各关节中韧带的形态特征,并提出腕骨间韧带、三角纤维软骨及桡尺远侧关节韧带在MRI冠状位的最佳显示平面.结论:腕关节的冠状断层解剖研究为腕部MRI影像学诊断提供了形态学依据,对影像学诊断及骨科治疗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3.
颞骨计算机三维重建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9  
目的 对颞骨及相关结构进行计算机三维重建,为耳科手术及颅底外科手术入路提供解剖资料。方法 用生物塑化技术制作1.2mm厚的薄层断面标本,在SGI工作站上,对人体颞骨内颈内动脉,骨半规管,耳蜗,面神经及乙状窦,颈静脉球,颈内静脉等重要结构进行了三维重建。结果 重建结构能够以多结构多彩色实体模型方式显示,可以单独显示,任意搭配显示或总体显示,将颞骨透明可清晰显示各内部结构的空间关系,可在三维空间位置上绕任意轴旋转任意角度。所有结构在任意方向上的长度和角度,均可适时测量,结论 颞骨计算机智理建图像可以单独显示或联合显示,可从多个外科手术角度进行观察。并能精确测量颞骨各结构的径线数据,为耳科及颅底外科手术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14.
咽鼓管薄层断面与磁共振成像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咽鼓管和毗邻结构的断面形态及相互解剖关系,为临床影像学诊断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利用生物塑化技术,将9侧咽鼓管区及相邻结构制成三个平面(横断、冠状位及矢状位)的薄层断层标本,并与磁共振成像(MRI)对照,观察咽鼓管及毗邻结构在各方位的走行与解剖关系.结果在横断、冠状断面上可较好显示咽鼓管的正常解剖结构及毗邻关系,咽鼓管纤维软骨位于咽鼓管后内侧,其上缘向外弯曲形成软骨部的顶.咽鼓管咽筋膜封闭咽鼓管前外侧并向下延伸构成咽鼓管的下壁.腭帆张肌位于咽鼓管前外侧,腭帆提肌位于其外后下方.粘膜下筋膜位于腭帆提肌的内侧,咽颅底筋膜走行于腭帆张肌和腭帆提肌之间,Weber-Liel筋膜位于腭帆张肌外侧.结论MRI可较好显示咽鼓管软骨部及其肌肉、筋膜;应用塑化薄层断面可直接与MRI扫描图像进行对照研究,对鼻咽区病变的影像诊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5.
目的 为临床颈静脉孔区影像学诊断提供断层解剖学依据。方法 利用生物塑化技术,将9例颈静脉孔区及相邻结构制成3个方位(横断、冠状位及矢状位)的薄层断层标本,观察各重要神经、血管在各方位上的出现范围、走行与毗邻关系。结果 在横断面上颈静脉孔连续5-6个层面显示,冠状断面连续7-8个层面显示,矢状断面连续10-11个层面显示。双重要层面的结构作了描述。结论 生物塑化薄片对颈静脉及相关神经、血管能够连续显示并准确分辨,对颈静脉孔区的影像诊断及手术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6.
117.
肝脏可视化研究在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使数字化虚拟现实在医学上的应用得以实现,并在医学、生物学等领域提出了对数字化可视人体的多层次的需求,使得人体结构数据的可视化成为当今研究的热点,为数字化可视人体解剖学研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遇。数字化可视肝脏借助计算机软件应用动态三维立体图像取代传统的医学二维图像,通过应用肝脏三维虚拟结构模型进行动态显示,  相似文献   
118.
近一个世纪以来,国外有不少学者对脊髓的血液供应进行了研究,但人们对脊髓的血供及脊髓血管病变的认识远不如对脑的血供及脑血管病的认识那么详细。以往认为脊髓的血管主要是由两条椎动脉的分支形成一条脊髓前动脉和两条脊髓后动脉。血流由头端向尾端流动,根动脉仅起补充供血作用。以后Adamkiewicz(1882)与kadyi(1889)发现脊髓前、后动脉不应看作只是椎动脉的分支,而主要是由根动脉上行支及下行支相互吻合而成,血液流动是双向的。  相似文献   
119.
目的:建立颅颈交界区解剖结构的三维可视化模型。方法:选取首例中国数字化可视人体数据集中颞骨内耳门平面至枢椎下缘的连续薄层断面图像。运用3D-DOCTOR软件,在P4微机上分割重建颅颈交界区的解剖结构并立体显示。结果:成功重建并立体显示枕骨、颞骨、寰椎、枢椎、小脑、脑干及颈髓上段、椎动脉、颈内动脉、颈内静脉和部分硬脑膜窦等解剖结构的位置关系,建立了颅颈交界区的三维可视化模型。结论:颅颈交界区的薄层断面图像可为该区疾病的CT、MRI诊断提供参考。建立的三维可视化模型,可为颅颈交界区手术的术前训练和模拟提供形念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