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5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19年   6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19 毫秒
21.
目的了解气管支气管脂肪瘤临床特征,分析误诊原因,寻求早期诊断方法及合理诊治方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例气管支气管脂肪瘤及国内文献报道病理检查确诊的38例气管支气管脂肪瘤临床资料。结果本组40例,22例误诊,误诊率55.0%。误诊为支气管哮喘7例、支气管炎6例、肺炎及肺癌各4例、支气管息肉1例,中位误诊时间12个月。经支气管镜活检病理确诊8例(20.0%),经支气管镜介入治疗后取出气管内肿物病理检查诊断3例(7.5%),行外科手术后病理检查确诊29例(72.5%)。误诊原因主要与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胸部X线检查未显示气管内肿物、支气管镜活检病理诊断率低等有关。结论气管支气管脂肪瘤临床诊断困难,胸部CT、MRI等影像学检查可发现气道内肿物,CT值测定有助于诊断。经支气管镜活检病理诊断率较低,需多点活检,必要时行手术探查。本病首选经支气管镜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22.
目的 了解支气管内脂肪瘤临床特征.方法 复习国内发表的有病理证据的支气管内脂肪瘤的病例,结合近期北京医院收治的2例支气管内脂肪瘤病例进行分析.结果 40例患者中,男31例,女9例,平均年龄(53±11)岁,其中37例瘤体位于气管、主支气管及叶支气管.主要症状包括咳嗽、胸闷、发热、咯血等.30例胸部CT可见脂肪或软组织密度气道内肿物影,仅9例经气管镜活检诊断.32例患者最终选择外科手术治疗,7例行气管镜介入治疗.结论 胸部CT和气管镜介入检查均为诊断支气管内脂肪瘤的有效手段,支气管内脂肪瘤首选经气管镜进行气管、支气管腔内治疗.  相似文献   
23.
王紫馨  许小毛  胡艳慧  赵源  董建蕊 《全科护理》2021,19(28):3953-3956
目的:在呼吸科构建医护合作的Padua-VTE风险评估模式,初步探索其在住院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北京医院呼吸科2018年9月—2019年5月住院的695例病人运用医护合作Padua-VTE风险评估模式进行干预、观察和追踪,并通过回顾性分析病人基本信息和VTE发生情况,评价此模式的应用效果.结果:经过初步筛选,共103例病人纳入本次研究,其中高危组(Padua评分≥4分)有26例,低危组(Padua评分<4分)77例,两组病人性别和体质指数(BM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年龄、住院时间和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发生率高危组均高于低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时,以Padua模型不同风险分层界值拟合ROC曲线,当风险分层分界值为3.5分时,Padua评估敏感度100%,特异度为78.6%,提示呼吸科住院病人VTE发生风险高.结论:医护合作Padua-VTE风险评估护理模式可有效预测呼吸科住院病人VTE的发生情况,高龄、住院时间长是发生VTE的危险因素,且呼吸科住院病人的VTE发生风险高,应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有效防控.  相似文献   
24.
目的观察有晶状体眼前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矫治超高度近视远期效果。方法对屈光度为-12.0-22.0 D的21例35眼超高度近视,采用Phakic-6H有晶状体眼前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手术矫治,术后连续观察6年以上。结果术后6年的裸眼视力0.3-22.0 D的21例35眼超高度近视,采用Phakic-6H有晶状体眼前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手术矫治,术后连续观察6年以上。结果术后6年的裸眼视力0.31.2,优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者14眼(40.0%);最佳矫正视力0.41.2,优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者14眼(40.0%);最佳矫正视力0.41.2,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者27眼(77.1%),无最佳矫正视力下降者。术后6年屈光状态为0.001.2,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者27眼(77.1%),无最佳矫正视力下降者。术后6年屈光状态为0.00-3.00 D。术前、术后6年平均眼压分别为(14.80±2.33)mm Hg、(15.24±2.75)mm Hg,对比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皮细胞计数术前为(3 110±259)个/mm2,术后6年为(2 746±365)个/mm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早期2眼出现眼压升高,1眼前房出血,均经药物治疗后恢复。结论有晶状体眼前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是一种有效矫治超高度近视方法,且远期治疗效果显著。但仍要严格掌握适应症,术后长期随访,特别是跟踪角膜内皮细胞的变化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25.
目的比较肺癌合并肺血栓栓塞症(PTE)和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对2003年1月至2013年4月北京医院肺癌合并PTE和DVT的患者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记录年龄、性别、临床表现、病理类型、TNM分期、PS评分、化疗方案及预后等临床信息。结果 PTE组35例,年龄(67.31±9.38)岁,DVT组45例,年龄(64.62±12.48)岁。PTE组肺部基础疾病的发生率高于DVT组(9 vs 4例,P=0.043);而DVT组留置深静脉导管的患者显著多于DVT组(11 vs 1例,P=0.007)。PTE组HCT和Hb较DVT组增高(分别为36.9±4.01 vs 33.44±5.57,P=0.003;125.4±14.43 vs 113.48±21.28,P=0.006)。PTE组中有14例PTE患者为无意中发现。在两组病人中,以NSCLC为主,病理类型多为腺癌,TNM分期Ⅲ~Ⅳ期居多。肺癌合并PTE组3月、6月、9月和12个月累积发生率分别为71.4%、77.1%、82.9%和85.7%;DVT组3月、6月、9月和12个月累积发生率分别为75.6%、77.8%、82.2%和84.4%。生存分析显示,PET组和DVT组,中位生存时间无显著差异(5.0±2.1月vs 15.6±6.59月,P=0.12)。结论肺癌合并PTE和DVT患者具有相同的危险因素,但PTE组较多合并肺部疾病,而DVT组较多留置深静脉导管。两组患者中腺癌是最常见的病理类型,TNM分期多为Ⅲ~Ⅳ期。PTE或DVT多发于肺癌诊断3~6月内,并导致患者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26.
27.
28.
29.
目的分析并发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恶性肿瘤患者的原发肿瘤种类、分期、分化程度等,以识别高危患者,提高防治意识,减少VTE的发生。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医院2003年1月至2013年1月期间并发静脉血栓栓塞症的恶性肿瘤患者的年龄、性别、基础疾病、原发肿瘤种类、病理类型、分化程度、TNM分期、化疗方案及预后等临床信息。结果在所有18 531例恶性肿瘤患者中,280例并发VTE,其中男性157例,女性123例,年龄(66.60±12.60)岁。包括单纯肺栓塞(PTE)41例,单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189例,PTE合并DVT 50例。肺癌82例,消化道肿瘤78例,泌尿系肿瘤32例,妇科肿瘤27例,血液科肿瘤27例,乳腺癌12例,其他部位肿瘤22例。相比未并发VTE肿瘤患者,并发VTE多见于肺癌、妇科肿瘤和其他肿瘤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51例(53.9%)并发VTE肿瘤患者病理类型为腺癌;206例(73.6%)患者发生VTE时,肿瘤处于进展期;247例有明确TNM分期患者中Ⅲ~Ⅳ期患者187例(66.8%);144例有明确病理组织分化程度报告,中、低度分化程度者120例(85.4%)。至随访结束,共有130例患者死亡,中位生存时间为(24.0±7.8)个月,明确诊断VTE后3,6,9,12个月的累积死亡率分别为46.9%、69.2%、80.0%和82.3%。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是肿瘤本身、肺栓塞和感染。结论肿瘤与VTE密切相关,腺癌、进展期肿瘤、分化程度低的肿瘤患者和化疗方案中含铂类药物者更易发生VTE,临床医师应注意对这部分患者进行VTE风险评估,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减少VTE的发生。  相似文献   
30.
病历摘要 患者女,70岁,退休小学教师,因"乏力、发现血肌酐、血钙升高6个月"于2007年10月9日入我院肾内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