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5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26篇
医药卫生   51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徐纯  张超  秦明  王旭霞  王景杰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12,43(8):564-566,634,636
目的研究超极化激活的环化核苷酸门控通道亚型1(HCN1)在胃肠道中的分布状况及特点。方法采用免疫荧光双标记技术的方法,在大鼠食管、胃肠中对HCN1与c-kit进行免疫荧光双标记。结果 HCN1在食管、胃以及空回肠的ICC-MY、ICC-SM广泛分布,以胃底体交界处分布最为密集,后依次为食管、十二指肠、回盲部、空肠、回肠。结论 HCN1存在于胃肠道ICC细胞上,在胃肠道上呈不均匀分布。  相似文献   
52.
目的观察预先椎管注射嘌呤能受体阻滞剂磷酸吡哆醛(PPADS)后,对腹腔注射乙酸致内脏痛大鼠行为学及脊髓P2X7受体和fos免疫组化反应的影响。方法 32只雄性SD大鼠分为空白组、模型组、PPADS组和NS组,每组8只。NS组:先向大鼠鞘内注射20μl NS,注射90 min后再做内脏痛模型。模型组:将0.6%乙酸注射入大鼠腹腔内造成内脏痛模型。PPADS组:先向大鼠椎管鞘内注射10μl PPADS(10 nmol/μl),90 min后按前述方法再做内脏痛模型。实验结束后先记录60min各组动物的腹部收缩试验,然后对各组动物脊髓胸段内P2X7受体和fos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除空白组,各实验组大鼠均出现明显的腹部收缩试验,其中PPADS组内脏痛指数较模型组明显减轻(P<0.01)。免疫组化染色发现各实验组P2X7和fos阳性表达产物主要表达于胸髓后角浅层内,有明显的定位特点。其中各实验组P2X7阳性表达没有明显变化;而PPADS组的fos阳性数目较模型组明显减少(P<0.01)。模型组与NS组之间P2X7受体和fos表达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脊髓P2X7受体参与腹腔注射乙酸致内脏痛大鼠的痛觉信息传递,其作用与影响其周围的神经元功能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53.
目的研究空肠营养管在胃手术中应用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168例胃手术应用空肠营养管病人术后恢复情况。结果168例病人术后无吻合口瘘。胃瘫8例,全部通过保守疗法治愈。结论空肠营养管可有效预防手术后并发症发生,改善全身营养状况,维持内脏器官的各种生理功能,对腹部内脏功能的损害有明显的改善作用。空肠营养管使用方便、经济又安全有效,易在基层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54.
目的观察阻断小胶质细胞的MAPK-p38信号通路对肠易激综合征(intestinal bowel syndrome,IBS)大鼠内脏敏感性的影响,为探讨IBS内脏敏化的神经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30只昆明鼠用旋毛虫灌胃的方法成功制作IBS模型,随机分为Ⅰ和Ⅱ两个大组,各组再随机分为3个亚组:生理盐水IBS对照组、单纯IBS组、SB203580组,每组5只。IBS大鼠通过脊髓插管给予小胶质细胞信号转导途径MAPK-p38的特异性阻断剂SB203580干预小胶质细胞的功能。Ⅰ组用于观察痛行为学积分、腹直肌肌电以及小胶质细胞活化情况。Ⅱ组再取5只大鼠作为空白对照组,用于测定骶髓DCN单位放电。结果 SB203580组的痛行为学积分、腹直肌肌电反应变化(频率、振幅)和小胶质细胞活化程度OD值显著低于脊髓插管给予生理盐水IBS对照组、单纯IBS组(P<0.05)。脊髓插管给予SB203580组DCN的单位放电频率显著低于脊髓插管给予生理盐水IBS对照组、单纯IBS组(P<0.05),但高于空白对照组DCN的单位放电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胶质细胞参与了IBS大鼠的内脏敏化反应,当其细胞信号转导途径被阻断,即可明显阻断后续疼痛反应的发生,提示小胶质细胞在IBS内脏敏化中发挥重要作用,该反应可能是通过细胞信号转导途径P38实现的。  相似文献   
55.
56.
最近,美国心脏学会(AHA)正式将糖尿病列为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并指出糖尿病就是心血管疾病。美国胆固醇教育计划委员会颁布的成人治疗指南Ⅲ将糖尿病视为冠心病的等危症,减轻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的危险,已超越单纯控制血糖,强调多重危险因素的干预,糖尿病与心血管病的关系不断引起心脏科及内分泌科医生的关注。2003年8月30日~9月3日在奥地利维也纳举行的  相似文献   
57.
�������ϵ��ܹ�̽������ȡʯ����̽��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目的探讨三镜联合胆总管探查术中的取石方法及各种方法的适应证。方法自1998年4月至2004年3月,实施三镜联合胆总管探查术316例,术中根据胆管结石的具体情况,分别或联合应用4种取石方法(水冲法取石、器械直接取石、胆道镜网篮取石、胆道镜激光碎石)取出胆管中结石。结果298例手术成功,中转开腹15例,3例因术中明确肝内胆管结石残留,留置T管。1例术后经ENBD管造影发现胆管中残留结石,应用十二指肠镜取石成功。结论联合应用4种取石方法,能有效地提高三镜联合胆总管探查术中结石取净率。  相似文献   
58.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在肝硬化病人中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合并肝硬化的胆囊疾病的方法与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1月至2004年12月对118例肝硬化合并胆囊结石病人实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临床资料。结果Child肝功能分级A级76例,B级42例。腹腔镜下成功切除胆囊85例(72·1%),胆囊次全切除28例(23·7%),1例因结石嵌顿胆囊三角胆囊动脉出血,4例(4·2%)因胆囊床出血而中转开腹。手术时间(52·6±15·2)min,术中出血(75·5±20·7)mL。术后腹壁戳孔处出血3例,腹腔引流出大量腹水14例。无腹腔感染、肺感染及肝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7·5±2·4)d。结论对肝硬化(ChildA、B级)合并胆囊疾患的病人行LC手术是可行的,但如何控制术中出血特别是胆囊床部位的出血是手术难点,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为减少并发症,应适当放宽中转开腹指征。  相似文献   
59.
目的观察侧脑室内注射氟柠檬酸(FCA)对内脏痛大鼠延髓孤束核中即刻早期基因fos蛋白和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的影响,探讨星形胶质细胞和神经元是否参与内脏痛的调节。方法侧脑室置管成功的雄性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4组(n=8):对照组(A组)、内脏痛组(B组)、生理盐水+内脏痛组(C组)和FCA+内脏痛组(D组)。采用腹腔注射0.6%乙酸10 ml·kg~(-1)制备大鼠内脏痛模型。D组侧脑室内注射FCA 10μl(1nmol·μl~(-1))后90 min制备内脏痛模型,C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观察注射乙酸后60 min内行为学变化,计算内脏痛指数(VPI),注射乙酸后60 min处死大鼠,用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延髓孤束核中fos蛋白和GFAP的表达。结果与A组比较,B组、C组、D组VPI升高,延髓孤束核中fos蛋白和GFAP表达升高(P<0.05);与B组、C组比较,D组VPI降低,延髓孤束核中fos蛋白和GFAP表达降低(P<0.01)。结论延髓孤束核中星形胶质细胞与神经元均参与内脏痛的调节。  相似文献   
60.
长期排菌肺结核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65例经反复化疗仍长期排菌2年以上的肺结核病例进行手术治疗,并取得较好的近期和远期疗效。参阅有关文献并结合病例分析,对手术适应症,术前准备,手术方式和术后治疗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看法,认为在肺结核化疗年代手术治疗仍为控制慢性传染的一种重要的不可缺少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