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1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68篇
医药卫生   269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7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4 毫秒
261.
室间隔膜部瘤多合并室间隔缺损。在本组162例经左心室造影诊断的膜部空间隔缺损中,有28例合并室间隔膜部瘤,其中6例导致右室流出道血流动力学性梗阻。本文对室问隔膜部瘤及其所致的右室流出道血流动力学性梗阻的诊断及临床意义予以讨论。  相似文献   
262.
目的 探讨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外科手术的安全性。方法 观察35例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患者在外科手术过程中采用高频电刀作为主要切割止血工具,评价外科手术时起搏器工作情况。结果 35例患者使用高频电刀安全顺利完成外科手术。结论 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外科手术中使用高频电刀安全可行;但应注意了解起搏器性能及抗干扰能力、术中监测心电变化及血液动力学指标及使用高频电刀持续时间。  相似文献   
263.
目的:探讨触发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的房性期前收缩的心电图特征,并观察抗房颤起搏程序对其影响.方法:对24例植入抗心房颤动起搏器(Vitatron 900E)患者进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分析其房性期前收缩触发阵发性房颤的情况,比较诱发房颤组与未诱发房颤组的房性期前收缩的联律间期、房性期前收缩代偿间期和房性期前收缩或房颤前2min内的房性期前收缩频率,并观察房性期前收缩后反应程序对房颤的预防作用.结果:诱发房颤组的房性期前收缩与未诱发房颤组的房性期前收缩联律间期[分别为(352.3±30.4)和(421.8±42.5)ms]、房性期前收缩代偿间期[分别为(963±109)和(733±124)ms]、房性期前收缩或房颤前2min内的房性期前收缩频率[分别为(34.8±18.9)和(12.7±8.7)次/min]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7例房性期前收缩后长间歇触发的房颤用心房超速起搏,17例通过启动房性期前收缩后反应或运动后心率控制程序,6例尚需配伍用可达龙(0.2g/d)控制.结论:房性期前收缩触发阵发性房颤与房性期前收缩的联律间期、房性期前收缩代偿间期以及房性期前收缩或房颤前2min内的房性期前收缩频率有关,抗房颤起搏程序能有效防治房性期前收缩等触发的阵发性房颤.  相似文献   
264.
目的:观察吡格列酮对非糖尿病血管损伤模型鼠内膜增生反应、血管组织局部核因子kappa B(NF-kB)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白介素-1β(IL-1β)表达的影响.方法:建立实验鼠颈总动脉通气-干燥法损伤模型,术后分别辅以吡格列酮(实验组)和安慰剂(安慰组).观察吡格列酮干预后实验大鼠颈总动脉血管内膜增生情况,并应用原位杂交技术分析NF-kB的表达和用半定量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的方法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IL-1βmRNA的表达.结果:两组损伤血管管腔均较对照例显著狭窄;实验组和安慰组的对照侧血管均几乎未见NF-xBP65mRNA表达.损伤侧血管在手术后1周见NF-kB P65 mRNA表达,且实验组与安慰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第2周时两组均较第1周时表达更为显著(P<0.05),且安慰组相对实验组表达增加;吡格列酮干预后,实验组IL-1β mRNA的相对半定量值较安慰组低,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1)通气-干燥法血管损伤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IL-1βmRNA表达及血管局部NF-xB原位表达增加、血管内膜面积增大.(2)外周血单个核细胞IL-1βmRNA和血管壁局部NF-kB表达水平与血管内膜面积存在正相关关系.(3)吡格列酮抑制损伤血管的内膜增生及NF-KB原位表达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IL-1β mRNA的表达,且不依赖其代谢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65.
目的:探讨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和心室再同步心脏转复除颤器(CRT-D)植入术中未进行除颤阈值测试的患者,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收集1999年10月至2008年8月间ICD植入术中未进行除颤阈值测试的21例ICD/CRT-D患者临床资料,应用体外程控仪获取存取信息并结合随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7例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或心室颤动(室颤)患者植入ICD,4例心肌病合并严重心力衰竭患者植入CRT-D,术中均未进行除颤阈值测试。8例术后1周进行除颤阈值测试,其中3例(37.5%)未诱发出室速/室颤。程控随访1~7(4.2±1.9)年,21例未进行除颤阈值测试的患者中16例记录到室速或室颤事件,ICD成功除颤89阵(成功率100%),抗心动过速起搏(ATP)终止室速120阵次(成功率51.1%),低能量同步转复22阵次(成功率59.2%)。术后大多数患者联合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无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相关死亡病例。结论:ICD/CRT-D植入术中不常规进行除颤阈值测试可避免相关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可有效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预防心脏性猝死。  相似文献   
266.
额面心电轴在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中的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diopathic ventriculartachcardia,IVT)是指无明显或确定的心脏结构性病变的室性心动过速,近几年来IVT的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RFCA)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总结45例IVT射频消融治疗结果。 资料和方法45例IVT患者均为我院1994年2月至2001年5月间经多种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不能控制或不能预防发作者;男性34例,女性11例,年龄6-56(31±25)岁,反复室性心动过速发作1-26…  相似文献   
267.
心导管术后假性动脉瘤六例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总结心导管术后假性动脉瘤(PA)的临床表现及治疗经验.方法对1979年5月~2001年2月我院心导管术后发生的6例假性动脉瘤进行分析,除早期1例直接采用动脉修补术外,2例采用重复绷带加压法,3例采用超声引导下压迫法治疗.结果 5例保守治疗者均痊愈,无并发症.结论心导管术后假性动脉瘤早期发现及时诊断与治疗,重复绷带加压法和超声引导下压迫法是安全、有效、简便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68.
经桡动脉与经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造影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心导管技术的发展,经桡动脉途径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的介入诊疗在国外已越来越普及[1,2],国内亦有报道[3],但多数为回顾性调查,缺少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本研究旨在前瞻性地探讨经桡动脉途径行冠脉造影的安全性及成功率。1对象与方法1.1对象将2002年4月至2003年6月拟诊冠心病在湘雅二医院心导管室接受冠脉造影检查的384名患者随机分为2组,经桡动脉组185例,其中男136例,女49例,年龄51~72(62±7.8)岁,经股动脉组189例,其中男142例,女47例,年龄50~73(64±8.5)岁,2组间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总胆固醇、TG、HDL-…  相似文献   
269.
经导管封堵先天性冠状动脉瘘的初步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先天性冠状动脉瘘(CAF)是一种少见的先心病,在冠脉造影中CAF检出率很低。Yamanaka等报道,在126595例冠脉造影中,仅有225例诊断为CAF,CAF的检出率约为0.17%;2002年笔者对2例经胸二维超声心动图(TIE)和心导管检查诊断为CAF的病人作了封堵治疗,并临床追踪18-21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