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2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9篇
医药卫生   20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31.
<正>邵朝弟教授为湖北省中医院肾病内科主任医师、教授,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二、三、五批师带徒导师,卫生部肾病重点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肾病重点学科、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200名优秀中医临床人才指导老师之一,是我国著名肾脏病专家,全国知名老中医之一。邵老从事肾脏病治疗的临床工作50余载,对肾脏病的治疗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笔者有幸随邵教授抄方,现将邵老治疗血尿的验案介绍如下。血尿又称尿血,于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最早提  相似文献   
32.
正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疾病,治疗不及时严重者可导致胆红素脑病即核黄疸的发生,使中枢神经系统受损,甚至引起死亡或严重的后遗症~([1-2])。中医称之为"胎黄",常分"湿热郁蒸"、"寒湿阻滞"、"气滞血瘀"三种证型,临床以湿热型最为常见。目前临床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主要是采用蓝光照射~([3]),配合口服西药、中药等治疗方法~([4-5])。本研究在蓝光照射治疗基础上采用中药熏洗对湿热型病理  相似文献   
33.
目的探讨血小板去除术联合羟基脲、a-干扰素等药物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临床疗效及预后评价。方法对43名血小板增多症患者采用血小板去除术1—4次后,立即给予羟基脲和a-干扰素等药物治疗。结果血小板去除术后,患者外周血中血小板计数明显下降,临床症状好转,再经羟基脲、a-干扰素等药物联合治疗,所有患者病情均得到明显改善。结论血小板去除术联合羟基脲、a-干扰素治疗血小板增多症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34.
肝脏缺血再灌注对肾氧自由基的影响及异丙酚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肝脏缺血再灌注后氧自由基对远隔器官肾脏的影响及异丙酚的保护作用.方法 SD大鼠72只,体重280~300 g,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肝脏缺血再灌注组、异丙酚保护组.观察肝脏缺血60 min后,再灌注2 h、4 h两个时间点.测定各组血清和肾组织中的MDA、SOD.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缺血再灌注后SOD活性显著降低,4 h组明显低于2 h组,而异丙酚组则明显高于同时间点缺血再灌注组;MDA含量升高,4 h组高于2 h组.结论 异丙酚能减少肝脏缺血再灌注后氧自由基的生成并能够对抗氧自由基对肾脏的影响.  相似文献   
35.
老年肿瘤患者应用PICC20例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合理使用并保护患者静脉,保证治疗方案及时准确执行。方法:对20例老年肿瘤患者进行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对围管期的护理进行观察。结果:20例患者成功置管,除6例死亡外,其余患者均如期完成治疗计划。结论:PICC操作方便,成功率高,便于护理,并发症少,特别适合老年肿瘤患者使用。  相似文献   
36.
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 at-tack,TIA)或可逆性卒中发作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大多数仅持续5~10min,持续时间短,恢复快,不留后遗症状,可反复发作,影像学早期诊断困难,临床上无特异性诊断指标。我院对146例临床确诊为椎基底动脉系统TIA患者行脑干听觉诱  相似文献   
37.
38.
目的在调制传递函数(MTF)的测量中自动检测点扩展区域中心点位置,可避免手动选点的随意性及噪声对最大CT值的影响。方法根据点扩展区域是圆形的特征,通过图像处理方法分割出圆形区域,再利用数学变换的方法找出中心点位置,绘制MTF曲线。结果自动检测中心点位置的方法简化了CT系统评估的检测流程,得到了正确、稳定的中心点位置,并测得了统一的MTF曲线。结论本文提出的MTF自适应测量方法准确有效,为CT系统评估带来了方便。  相似文献   
39.
  目的  分析2011—2020年武汉市学生肺结核流行特征,为科学制定干预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对国家结核病管理信息系统登记的2011—2020年武汉市学生结核病病案信息数据进行分布特征、发病就诊时间、治疗转归情况的统计分析。  结果  2011—2020年武汉市登记学生肺结核患者4 337例,年均登记发病率为22.44/10万,年均递降率为7.86%;男女发病数比为1.76∶1,男生发病率高于女生(χ2=184.18,P < 0.01);发病年龄以19~22岁组最高,占47.89%;每年报告发病高峰是3—5月和9—11月,发病低谷是每年1—2月和7—8月;学生患者主要集中在学校分布较多的洪山区、江夏区和武昌区,学校聚集性疫情频发于洪山区、东西湖区、武昌区和新洲区;学生患者发病至就诊求医时间M(P25,P75)为9(3,21)d,按地区、年龄、民族和患者来源分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9.25,47.14,9.88,43.96,P值均 < 0.01);学生患者治疗与转归按年份、民族分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 0.05)。  结论  武汉市学生肺结核疫情呈缓慢波动下降趋势,年龄段以大学生和高中生为主,集中发现时间和地点相对固定,病例就诊时间和治疗转归各有区别。应根据各区县学生分布特点因时因地分类地制定防控策略,加强疫情监测、健康促进、主动发现和督导管理。  相似文献   
4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