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3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3篇
医药卫生   32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使直炎病毒基因组cDNA能够在减毒伤寒杆菌中表达,从而通过口服此种减毒伤寒杆菌达到对甲肝免疫的作用。将甲肝病毒编码区cDNA插入高效表达质粒PBV221,转化大肠缜菌DH5α,筛选并鉴定阳性克隆。将阳性克隆脾电转移法转化减毒的伤寒杆菌BRD509。用温度诱导法诱导目的基因在伤寒杆菌中表达。通过WesternBlot和ELSA检测表明,表达蛋白可与人抗甲肝IgG发生特异性反应。用此伤寒杆菌口服或腹腔  相似文献   
142.
复合干扰素治疗复发及无应答慢性丙型肝炎效果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复合干扰素(CIFN)治疗复发及无应答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并了解治疗前后病毒水平的动态变化及其与疗效的关系。方法选择32例干扰素治疗后复发或无应答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用复合干扰素15μg、每周3次、皮下注射,疗程24周,观察治疗结束时及停药后随访6个月的丙氨酸转氨酶(ALT)及HCVRNA以及治疗前后病毒水平动态变化。结果复发组和无应答组治疗结束后HCVRNA阴转率分别为90%和45.5%(P<0.05),HCVRNA持续应答率分别为70.6%和20%(P<0.05),复发组较无应答组具有较好疗效。疗效与治疗前的病毒载量有关;持续应答组早期病毒水平(48h)下降(3.0±0.5)log10,部分应答及复发组下降(2.5±0.3)log10,无应答组下降(1.9±0.5)log10,持续应答组与另外两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治疗前基线ALT水平不影响应答情况(P>0.05);主要不良反应为发热及白细胞下降。结论复合干扰素15μg可单独用于治疗复发或无应答的慢性丙型肝炎,治疗前基线病毒载量及治疗后早期病毒水平的动态变化可作为治疗效果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43.
1918年的流感大流行在世界范围内造成超过2000万人死亡,使它成为有史以来最大,最具破坏性的传染病大流行。最近人们发现了保存至今的病毒基因组片段,因而能够使其基因重新装配,装配后发现其具有一些主要见于禽类病毒的结构特征,这可能是导致1918年流感高感染率和高死亡率的原因。近期,时有禽流感疫情再现的报道,本文的分析研究或许会对相关研究提供借鉴或帮助。  相似文献   
144.
目的观察以U1小核核糖核酸为靶向基因构建的嵌合体核酶在细胞内抑制丙型肝炎病毒(HCV)表达的作用。方法通过聚合酶链反应及克隆连接反应,将针对HCV核心区的特异性核酶序列代替了U1小核RNA的部分区域,构建出嵌合体核酶的真核表达载体;将其与带有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的靶基因共转染Huh7细胞系,通过Western blot及发光检测仪来判定抑制效率并与相同序列核酶的效率进行比较。结果U1-嵌合体核酶构建成功;共转染结果显示核酶及嵌合体核酶对HCV表达均有抑制作用,但以嵌合体核酶的效率为高。结论以U1小核核糖核酸作为核酶载体可以增加核酶在细胞内的切割活性。  相似文献   
145.
<正>【据《Gut》2018年12月报道】题:抑制单核细胞中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可恢复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抗感染能力(作者Korf H等)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循环池中的单核细胞功能障碍,因而患者很容易发生细菌感染。来自比利时的Korf等研究了ACLF患者单核细胞功能障碍的潜在发病机制及恢复新陈代谢是否可以使单核细胞恢复吞噬和炎症反应功能。在表型鉴定之后,分别对ACLF和酒精性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CD14+CD16-单核细胞进行了RNA测序。此  相似文献   
146.
目的总结1型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IP)的临床特征,进一步认识该病,减少误诊率,加深人们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6年12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13例1型AIP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一般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血清学检查、影像学、组织病理学、治疗及预后等。结果 13例患者中男9例,女4例,平均(60.08±9.47)岁。主要临床表现为黄疸(69.2%)、腹痛(61.5%)、体质量减轻(61.5%);最常见合并累及器官为胆管受累(46.2%)、硬化性胆管炎(30.8%);23.1%患者合并糖尿病;血清学指标中92.30%患者Ig G4升高2倍以上,7.69%升高1~2倍,53.85%患者CA19-9升高,69.23%患者TBil升高,三分之二以上患者转氨酶或GGT升高;影像学表现上53.8%患者CT示胰腺弥漫性肿大,46.2%为局灶性肿大,46.2%胰腺病变区低密度包囊样边缘影;病理检查显示胰腺导管周围纤维结缔组织增生,伴大量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所有患者均接受正规的糖皮质激素治疗(起始剂量泼尼松30~40 mg/d),激素治疗缓解率100%。随访时间12个月,1例患者病程中多次复发。结论1型AIP是Ig G4相关性疾病在胰腺的局部表现,好发于中老年男性,常伴有胰腺外病变,激素治疗有效,预后良好,在不规范或不能长期激素治疗的情况下常有复发。  相似文献   
147.
乙醛蛋白加合物在酒精性肝病中的致病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酒精性肝病(ALD)的发病机制相当复杂。近年来对乙醛蛋白加合物(Acetaldehyde-Protein Adduct,APA)的深入研究表明,乙醛蛋白加合物不仅可作为直接毒物,而且可作为抗原诱生免疫反应,产生相应抗体,引起肝细胞炎症、坏死及纤维组织增生。本文就乙醛蛋白加合物在酒精性肝病中的致病作用作一综述。1乙醇在肝细胞中的代谢乙醇在肝脏的氧化分三步进行:第一步是在肝细胞质内进行的,乙醇经乙醇脱氢酶(ADH)、微粒体  相似文献   
148.
目的鉴定特异性抗丙型肝炎病毒(HCV)核酶与具有细胞核靶向性的U1 snRNA组成的嵌合体在体外切割HCV RNA的活性。方法通过聚合酶链反应及克降的力。法用HCV特异性核酶(Rz)序列戢代质粒pBSIISK U1(含有人类野生型U1 snRNA基因全序)中U1 snRNA第三个茎环结构,重组质粒命名为pBSIISK (U1-Rz)。再将pBSIlSK (U1-Rz)中核酶与U1 snRNA组成的嵌合体基因止向充隆于pGEM-T载体T7启动子的下游,重组质丰立命名为pGFM(U1-Rz)。质粒pGEM-(U1-Rz)和pGEM Rz[含有与pGEM(U1-Rz)相同的核酶序列]体外转录后,转录产物与靶RNAs在一定条件下进行切割反应,电泳后放射自显影。结果U1 snRNA嵌合体核酶构建成功。嵌合体核酶与核酶对靶RNAs均有切割活性,且二者的切割活性相似。随着时间的延长和工具酶体积比的增加切割效率增加。结论特异性抗HCV核酶与U1嵌合体在体外具有良好的持异性催化切割活性。  相似文献   
149.
目的评价阿德福韦酯(ADV)片10mg/d治疗HBeAg阳性的中国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52周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的研究设计。第一阶段480例患者按3:1的比例随机进入ADV组(360例)或安慰剂组(120例)治疗12周;第二阶段所有患者均接受开放的ADV治疗28周;第三阶段则原接受ADV治疗的患者重新按2:1的比例随机接受ADV治疗(AAA组)或安慰剂治疗(AAP组);而第一阶段服用安慰剂的患者(PAA组)将继续接受ADV治疗。根据不同的组别,患者分别口服ADV10mg或安慰剂1片,1日1次。主要疗效评估指标为血清HBV DNA的变化情况。次要疗效评估指标为丙氨酸转氨酶(ALT)的复常率与HBeAg转阴率、HBeAg的血清转换率。结果12周时,AAA组和AAP组HBV DNA中位数水平较基线分别降低3.4lg拷贝/ml和3.3lg拷贝/ml;40周时,三组血清HBV DNA中位数水平降低程度相似,较基线降低了4.O~4.6lg拷贝/ml;52周时,PAA组和AAA组HBV DNA中位数水平较基线分别降低5.0lg拷贝/ml和4.5lg拷贝/ml,而AAP组HBV DNA中位数水平则恢复到接近基线水平;PAA组和AAA组患者分别有30.3%和28.4%的患者HBV DNA转阴,而AAP组HBV DNA转阴率从40周的19.3%(23/119)降低到0.8%(1/119);PAA组和AAA组ALT复常率分别为69.2%(74/107)和78.6%(176/224),而AAP组的ALT复常率由40周时的74.3%(81/109)下降为52周的21.1%(23/109);PAA组和AAA组HBeAg转阴率分别为20%(24/119)和13%(30/237),血清转换率分别为17%(20/116)和8%(19/232),而AAP组的HBeAg转阴率和血清转换率分别从40周的14%(16/114)和11%(12/112)降低到52周时的9%(10/114)和4%(5/112)。45例血清HBV DNA水平较治疗最低水平增高≥1lg的患者中未发现与ADV耐药相关的基因突变。安全性方面,各组至少发生1个与药物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为5%~11%,大多为轻、中度。研究期间各治疗组血清肌酐及血磷值平均水平同基线相比无变化。结论阿德福韦酯片10mg/d剂量服用52周,可以安全、有效地治疗中国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未发现与ADV耐药相关的病毒基因突变。  相似文献   
150.
目的观察C57L/J小鼠高脂饮食后,胆结石及脂肪肝形成情况,为这两种疾病的实验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雄性C57L/J小鼠2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A组、模型B组。对照组给与正常饮食。模型组给与高脂饮食,通过红外光谱分析结石成分,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肝功、血脂,光镜检测肝脏脂肪变性。结果对照组无胆结石和胆固醇结晶出现,模型组则可见明显胆结石及胆固醇结晶,光镜下对照组肝脏无异常,模型组可见不同程度的肝脂肪变性,各模型组肝功、血脂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结论通过给与高脂饮食成功造成C57L/J小鼠胆结石、脂肪肝模型,提示胆结石、脂肪肝具有相同的发病诱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