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9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32篇
医药卫生   298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61.
作为当前治疗老年男性前列腺增生的常用方法之一的经尿道前列腺汽化电切术(TURP)具有较多优点,包括微创、并发症少、恢复快、疗效显著等(1-2].此外,进一步促进患者术后康复的关键因素之一是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  相似文献   
62.
目的 探讨初诊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骨髓中γ-H2AX的表达水平及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择该院初诊的MM患者为病例组,非造血系统肿瘤并经骨髓涂片和活检检查未见明显形态异常者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病例组和对照组骨髓中γ-H2AX的表达水平,IPP半定量分析并比较其表达差异,并根据病例组γ-H2AX的表达量将其分为强表达和弱表达两组,探究γ-H2AX表达量与MM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 病例组患者骨髓中γ-H2AX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强表达组MM患者γ-H2AX的表达水平明显强于弱表达组(P<0.05).结论 γ-H2AX在MM患者的骨髓组织中表达水平增多,其强表达预示MM患者较短的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63.
PAD方案治疗复发或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PAD(硼替佐米+阿霉素+地塞米松)方案治疗复发或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MM)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17例复发或难治性MM患者给予硼替佐米(1.3 mg/m2,第1、4、8、11天快速静脉注射)、阿霉素(10 mg/d,第1~4天静脉滴注)和地塞米松(40 mg/d,第1~4天静脉滴注)治疗2~8个疗程,疗效评估依据国际2006疗效反应标准,毒性分级按美国国立癌症研究院不良事件通用名(NCI CTCAE)v 3.0判断.结果 2~4个疗程PAD治疗后,14例(82.4%)患者获部分缓解(PR)以上疗效反应,其中完全缓解(CR)4例(23.5%),很好的部分缓解(VGPR)4例(23.5%),PR 6例(35.3%),疾病稳定(SD)3例(17.6%),中位疾病进展时间为9.5个月,获疗效中位疗程数为1.6(1~3)个.其中5例合并髓外浆细胞瘤患者首次给予PAD方案即达PR以上疗效,1~2个疗程后髓外病灶消失.治疗过程中发现血小板减少9例(52.9%),白细胞减少4例(23.5%),周围神经炎4例(23.5%),带状疱疹3例(17.6%),乏力6例(35.3%),腹泻2例(11.7%).以上不良反应经对症治疗后缓解或消失,1例患者于PAD治疗第5个疗程时发生进行性呼吸功能衰竭死亡.结论 PAD方案可有效治疗复发或难治性MM,特别对伴有髓外浆细胞浸润的MM患者效果更为显著,疗效与传统化疗预后因素无关,常见不良反应经对症治疗可缓解,少数患者发生呼吸功能衰竭可能与硼替佐米潜在的肺毒性有关.  相似文献   
64.
ERG甲基化作为无创产前诊断唐氏综合征标记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ERG基因是否可以作为孕早期血浆中检测胎儿DNA的通用标志物。方法随机选择早期妊娠孕妇70例,并以经体检确定为未孕健康妇女70例、分娩过21-三体胎儿的妇女11例和顺产后3 d妇女20例作为对照组。利用甲基化敏感限制性内切酶HpaⅡ、MspⅠ酶切后进行常规PCR的方法,检测血细胞、绒毛和血浆DNA目的基因ERG21-128序列的甲基化模式,并对妊娠组和对照组样本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位于21号染色体上的ERG基因21-128序列在70例孕8、9、10周孕妇绒毛组织中甲基化而在母体血细胞中未甲基化,绒毛甲基化检出率为100%;在血浆中游离胎儿DNA ERG基因21-128序列的甲基化检出率为77.1%,敏感度为77.1%。其中8、9、10周甲基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70例未孕健康妇女、11例生产过21三体胎儿的健康妇女和20例产后3 d妇女的对照组的血浆中ERG 21-128序列均未甲基化。结论在母体和胎儿DNA中,ERG基因21-128区的甲基化有显著性差异,实验方法也比较简单,提示了ERG是无创性产前诊断DS的一个潜在标记物。  相似文献   
65.
为了探讨mTOR抑制剂雷帕霉素对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细胞的增殖和药物敏感性的影响。以AML细胞株HL-60和多药耐药HL-60/VCR细胞系为研究对象,采用MTT法测定生长曲线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Western blot检测P糖蛋白(P-glycoprotein,Pgp)的表达。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细胞比较,雷帕霉素能抑制HL-60和HL-60/VCR细胞生长增殖(p〈0.05),且随着浓度升高,增殖抑制率逐渐增高,24-72小时的细胞增殖抑制率随着时间的延长而有所增高(p〈0.05),同时可阻滞细胞从G1期到S期的细胞周期转换。雷帕霉素抑制HL-60/VCR细胞的Pgp蛋白的表达。与柔红霉素单独应用相比,雷帕霉素50nmol/L、100nmol/L与柔红霉素联合应用使HL-60和HL-60/VCR细胞增殖抑制率明显增高(p〈0.05),尤其是当先加雷帕霉素,而24小时后再加柔红霉素时。结论:mTOR抑制剂雷帕霉素对HL-60和多药耐药的HL-60/VCR细胞的生长均有抑制作用,除伴G0/G1期阻滞外,还增加细胞对柔红霉素的敏感性,这为临床难治性AML治疗提供新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66.
目的:观察中药钙通道阻滞剂川芎嗪(TMP)对 HL60/HT 耐药细胞多种化疗药物的增敏作用。方法:采用四氮唑蓝(MTT)法细胞毒性实验作为药物敏感实验,用流式细胞仪测量细胞内药物浓度。结果:TMP 对多药耐药 HL60/HT 细胞系具有抑制生长作用并表现出剂量依赖关系,32、100μg/ml 非细胞毒剂量的 TMP 和多种化疗药物联合应用可以提高化疗药物的细胞毒性作用,逆转倍数为1.25~8.0,相对逆转效率为21.42%~87.90%。流式细胞仪测量细胞内柔红霉素(DNR)浓度发现,TMP 可以增加 HL60/HT 细胞内 DNR 的浓度。结论:TMP 可能是一个有潜力的中药白血病化疗药物增敏剂。  相似文献   
67.
随着氮唑类药物广泛应用,白念珠菌耐药现象快速发展,已出现药物间交叉耐药,对临床治疗带来严重威胁.近年来相继提出了许多抗白念珠菌药物作用的新靶点并成功开发出一些活性强大,疗效确切的抗真菌药,如以真菌细胞壁为靶点开发出棘白菌素类药物卡泊芬净、米卡芬净等,该类药物主要抑制β-葡聚糖合成酶,体外对氟康唑耐药的念珠菌属及真菌生物被膜表现出强大的抗菌活性,又由于β-葡聚糖合成酶在哺乳类动物细胞内不存在,故具有高效低毒的临床效果,是一极具前途的新型抗真菌药;以真菌细胞膜为靶点开发出Histatin类药物,虽然作用机制目前还不完全明了,但其作用不同于临床常用的多烯类和氮唑类,并已经发现Histatin5对两性霉素B和氮唑类耐药的念珠菌有效,并且对非白念珠菌如光滑念珠菌、克柔氏念株菌、隐球菌等也有杀灭作用;通过对植物药物的研究发现黄连素和丁香罗勒(Ocimum gratissimum L.)具有较强大的抗真菌活性,其中黄连素提取物小檗碱对24-MST抑制作用强大,并对菌丝生长形式抑制作用强于酵母生长形式.增强白念珠菌对药物敏感性的新方法包括改变细胞膜成分、改变某些基因、利用光灭活作用、使用抗菌药增敏剂以及抗真菌药物的联合使用等.本文就近年来开发的新型抗真菌药以及提出的抗白念珠菌药物作用新靶点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8.
69.
目的:探讨维甲酸联合高三尖杉酯碱加阿糖胞苷诱导治疗高危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6年9月至2013年7月收治的17例高危APL患者的临床资料;全反式维甲酸剂量、高三尖杉酯碱及阿糖胞苷的中位平均剂量分别为27.2(10~60)mg/d、1(0.2~3)mg/d及50(10~200)mg/d;支持治疗包括连续输注纤维蛋白原、新鲜冰冻血浆、冷沉淀和/或单采血小板悬液。观察凝血功能状态对细胞毒药物化疗效果的影响。结果:17例患者中14例(82.3%)达完全缓解,缓解中位时间30 d,2例(11.8%)患者因脑出血而早期死亡,1例(5.9%)患者在维甲酸诱导治疗4 d后自动出院。结论:个体化剂量与疗程的维甲酸联合高三尖杉酯碱加阿糖胞苷是治疗高危APL的有效措施;化疗时的凝血机制改善是高危APL诱导治疗成功与否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70.
【摘要】目的:探讨使用第三代双源CT(DSCT)低管电压、低对比剂用量扫描方案行CT肺动脉成像(CTPA)检查的可行性及其对降低线束硬化伪影的价值。方法:前瞻性将拟行CTPA检查的60例受试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采用常规扫描方案(管电压90kV,对比剂30mL)和双低剂量扫描方案(管电压70kV,对比剂20mL)。记录2组的辐射剂量。测量并计算肺动脉干及其主要分支血管腔内的CT值、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线束硬化伪影指数(AI)。通过五分量表法对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估。分别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和Student独立样本t检验对2组图像的图像质量及AI值进行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各组内不同肺动脉分支间的AI值进行比较。结果:双低组辐射剂量低于常规组。两组间各项客观图像质量指标(CT值、SNR、CNR)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中右肺动脉(RPA)、右肺上叶肺动脉(RULPA)的AI值高于其它分支(P<0.05),而双低组中两者的AI值明显降低且与其它分支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PA和RULPA的AI值在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8,P<0.01;t=7.82,P<0.01),同时两者在双低组的图像质量评分优于常规组(Z=4.33,P<0.01;Z=4.53,P<0.01)。结论:第三代DSCT双低CTPA扫描方案可行,能显著降低线束硬化伪影对右肺动脉和右肺上叶肺动脉图像质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