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29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19 毫秒
21.
目的评价脐血源神经干细胞治疗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肌萎缩侧索硬化病人治疗前后进行血液肝肾功能、电解质、血清酶学、血糖、血脂、细胞及体液免疫测定,行Norris评分,观察症状体征改变。结果病人自身前后比较的结果显示,经治疗后血白细胞、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T细胞、Th细胞、IgG以及Norri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人近期的病情有显著改善。结论脐血源神经干细胞移植后在近期内各项实验室化验结果显示,干细胞具有高安全性,有较明显的临床效果,但有待继续观察和随访。  相似文献   
22.
169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断和预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目前对弥漫性轴索损伤(DAI)患者的诊断和病人预后的关系。方法 以多中心研究的方法,回顾性分析169例DAI患者的影像学表现及其分型、GCS评分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DAI病人影像学表现越单纯,病灶越靠近大脑半球周边,GCS评分越高,预后越好。结论 现行的DAI病人诊断性影像学表现及分型、GCS评分及分型对判断DAI病人的预后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3.
幕上高血压脑内血肿锁孔微创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内血肿显微外科微创治疗的优越性。方法对57例中量和大量幕上高血压性脑内血肿的患者,采用经颅锁孔、经脑池(或皮层)小切口显微微创血肿清除术。结果本组死亡5例,植物生存7例,严重失能11例,中度失能20例,良好14例;其中死亡5例的直接致死性原因均为合并有多脏器功能严重衰竭。结论采用经颅锁孔、经脑池(或皮层)小切口显微微创血肿清除术可以做到有效的血肿清除、良好的腔内止血、满意的颅内减压、微小的手术创伤,从而达到疗效/损伤比的最大化。同时该术式的直接效果还取决于术者的技术水准。  相似文献   
24.
高频振动通气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中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评估高频振动通气 (high frequencypercussiveventilation ,HFPV)在成人ARDS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探索ARDS治疗的新途径。方法 临床观察 93例ICU条件下使用HFPV的ARDS病人 ,对常规通气 (conventionalventilation ,CV)和HFPV下的PaO2 /FiO2 、PaCO2 、DO2 、VO2 、Qs/Qt、PEEP/CPAP、PAWP等氧代谢、血流动力学指标和呼吸参数的变化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93例病人中 ,存活 6 6例 ,死亡2 7例 ,死亡率为 2 9 0 % (除外 7例未死于ICU者 ,实际死亡率为 2 1 5 % )。使用HFPV前后PaO2 /FiO2 、PaC O2 、DO2 、VO2 、Qs/Qt的变化为 (77 6± 2 0 0 )和 (2 0 8 7± 70 8)、 (471 2± 114 7)和 (6 0 1 3± 14 0 9)、(10 7 6± 34 3)和 (14 6 4± 2 3 3)、 (35 7± 2 0 5 )和 (2 4 5± 6 5 ) (P <0 0 5 )。X ray胸片双肺阴影减轻或消失 ,同时可看到病人鼻腔口腔有不等量的混浊液体从呼吸道溢出。结论 HFPV在ARDS治疗中是有效和安全的。临床应用HFPV能明显改善氧代谢 ,提高PaO2 /FIO2 。早期应用和合理化管理能明显降低ARDS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25.
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护系统在高危外科患者复苏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目的 :探讨在急诊条件下早期应用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护系统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评估其早期揭示循环功能不良和在早期高危急诊外科患者复苏治疗中的指导作用。方法 :用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护系统监测 1 5 6例高危急诊外科患者 ,对其中 4 8例同时进行了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护系统 (Swan Ganz法 )的观察 ,并将两种方法所得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护系统所获得的心排血量 (CO)和心脏指数 (CI)值与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护系统所获得的值非常接近 ,在急诊条件下 ,r=0 .6 9,r2 =0 .87,P<0 .0 0 1 ;偏差和精确度为 (0 .6 2±0 .38) L· min- 1 · m- 2 。在 ICU条件下进一步比较两种方法所得结果 :r=0 .84 ,r2 =0 .93,P<0 .0 0 1 ;偏差和精确度为 (0 .36± 0 .1 5 ) L· m in- 1· m- 2。结论 :在急诊条件下应用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护系统可显示创伤初期和复苏早期阶段的低血压、低 CI、低经皮氧张力 (Ptc O2 )、低血氧饱和度 (Sa O2 )和高经皮二氧化碳张力 (Ptc CO2 )的变化过程 ,并且为早期复苏治疗提供直观、可靠、连续性的依据 ,对预防由于长时间组织低血流量和低灌注所致的休克、器官衰竭和一系列并发症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6.
目的 研究颅脑损伤病人血胆红素浓度与颅内血肿的关系。方法 本组共40例,其中男28例,女12例。于来院后24h内测血胆红素水平,治疗1、2周后复测血胆红素浓度。结果 来院后24h内发现,22例血总胆红素增高,其中15例直接胆红素增高,手术加激素治疗1周后化验检查,18例降至正常,2周后全部复查正常。结论 颅脑损伤后颅内血肿可引起高胆红素血症;血胆红素浓度增高与血肿量有关。积极有效地降低血胆红素,有一定的临床治疗意义。  相似文献   
27.
<正>本文报告颅脑复合伤63例,占同期颅脑外伤的17.2%。蛇口地区颅脑复合伤的特点是(1)交通肇事和高空坠落伤为主,有56例(占88.6%);(2)事故发生多为惨重、突然;(3)多人、多脏器损伤。伤员常在伤后半小时内送达医院;(4)伤员以青壮年多见(20~40岁有48例占68%)。一旦救治及时,恢复较快,预后较好。对颅脑复合伤的救治,结合本地区的具体情况,作者强调如下要点。  相似文献   
28.
目的:探讨颅底肿瘤术中对颅底破损的结构就近取材不同重建的方法和可行性。方法介绍38例侵袭到颅底或原发在颅底的肿瘤,术中于肿瘤切除术后,使用不同的颅周取材的重建方法进行破损颅底的重建,并结合文献复习。结果38例行颅底重建的患者中出现术后脑脊液外漏6例,颅内感染2例,无脑膜脑膨突发生。经相应处理后上述术后并发症均达到了临床治愈。结论在颅底肿瘤术中,对颅底破损结构行就近取材不同重建的方法,只要术前设计合理,术中就近取材充分,重建层次符合解剖学构筑要求;且不影响供材区的屏障作用;重建材料力争保留蒂部,兼顾消灭死腔与闭合颅内外沟通即可达到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29.
无创氧动力学监测在ICU危重病人早期氧复苏治疗中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观察ICU危重病人早期的氧动力学变化特点,探讨无创氧动力学监测在ICU危重病人早期氧复苏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美国Novametric公司的经皮氧监测仪对ICU危重病人在入ICU后立即进行连续动态经皮氧(PtcO2 )监测,并同时在入ICU后(0、1、2、3、4h)抽取动脉血测PaO2 和监测SaO2 ,观察PtcO2 /FiO2 、PaO2 /FiO2 的变化趋势。结果 6 2例病人中,存活5 4例,死亡8例,死亡率为12 .90 %。存活组与死亡组的PtcO2 /FiO2 、PaO2 /FiO2 的变化为2 94 .7±70 . 4 6、98. 6±18. 97和2 83 .15±6. 3 7、10 1. 32±4 1 .85 (P <0 . 0 5 )。结论 无创氧动力学监测在危重病人早期的氧复苏治疗中安全有效,动态监测对危重病人的早期氧复苏治疗有明显的指导作用,并且为迅速纠正氧代谢紊乱提供科学的依据。早期使用无创氧动力学监测和合理应用监测值指导临床治疗能明显降低早期危重病人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