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11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8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91.
目的探讨负载HBcAg的树突状细胞(DCs)来源的Exosomes(DEXs)体外活化自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的能力,并对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与自然免疫获得者来源的DEXs的功能进行比较。方法培养PBMCs来源的DCs,分级离心法收获DEXs,电镜及Western blot分析DEXs结构及蛋白成分,MTS和ELISPOT法检测负载HBcAg的DEXs体外活化自体PBMCs增殖及产IFN-γ的能力。结果负载HBcAg的成熟DEXs体外刺激自体PBMCs增殖能力强于未成熟者(P〈0.01),自然免疫者与慢性感染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成熟DEXs刺激PBMC产IFN-γ能力亦强于未成熟者[(182±7)vs(14±2),P〈0.05],且自然免疫者刺激PBMCs产IFN-γ能力强于慢性感染者(68±12,P〈0.05)。慢性感染者mDCs联合mDEXs刺激PBMCs产IFN-γ能力强于单用mDCs[(326±3)vs(275±23),P〈0.05],相当于自然免疫获得者联合组(396±15,P〉0.05)。结论 mDEXs可有效活化自体PBMCs,且自然免疫者mDEXs活化PBMCs能力强于慢性感染者,这一现象可能与慢性感染者体内T细胞活化过程存在缺陷有关。  相似文献   
92.
刘晓  朱月永  任杰  江家骥  傅瑾 《肝脏》2010,15(6):446-448
最近,人来源的脂肪肝体外模型被用来研究肝细胞脂质蓄积的后果,选择遗传或环境诱导的肝脂肪变性的动物模型已是研究脂肪肝和肝脏慢性疾病的方法。这些模型通常是用肝细胞株、原代肝细胞给予饱和或不饱和脂肪酸制备,  相似文献   
93.
1例晚期转移性乳腺癌患者采用大剂量联合化疗与自体骨髓移植(ABMT)。患者58岁,肝、肺、骨骼、肾与淋巴结均有转移,且有不同程度的功能损害,用一般剂量的联合化疗无效,ABMT后肝脏和肺部转移灶明显缩小,全身情况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94.
近年来,基因治疗恶性肿瘤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并在治疗中体现出了不可估量的前景.相对肿瘤发生发展的复杂性和多因性,多基因联合治疗已经成为基因治疗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5.
目的 探讨联合转染p53和血管生成抑素(AS)基因对人胃癌细胞系SG7901生长的影响。方法 用脂质体转染法分别将p53、AS基因、p53和AS基因转染人胃癌细胞系SG7901。以RT-PCR法检测转染后细胞目的基因的表达,通过细胞集落形成实验、MTT生长曲线、细胞周期检测观察其生物学特性变化。结果 p53或AS基因均能抑制转染细胞的生长,而联合转染两种基因的细胞生长抑制更明显。结论 p53和AS基因具有协同抑制恶性肿瘤细胞生长作用,提示联合多种基因可能有利于恶性肿瘤的基因治疗。  相似文献   
96.
患者男,16岁,汉族,因"反复眼黄、皮肤黄3年,再发1个月"于2008年6月5日入院.3年前其家人发现其眼黄、皮肤黄,无其他任何不适.曾多次在当地县医院门诊查肝功能示总胆红素升高,以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波动于25~45 μmol/L),余正常.  相似文献   
97.
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TNF基因多态性表达及意义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TNF)-α基因多态性与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等位基因特异引物多聚酶链反应(PCR)方法对34例RA患者与35例对照组的TNFα-308位基因进行TNF1和TNF2基因型检测,并采用ELISA法检测其血清中TNFα的含量.结果 RA患者TNF2的基因型分布以TNF2为主(52.9%),正常对照组的基因型分布以TNF1为主(68.6%),两者有显著性差异(χ2=27.71,P<0.01).RA患者血清中TNFα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不同TNF基因表型的RA患者血清中TNFα含量有显著性差异(F=32.60,P<0.01),TNF2及杂合型基因表型RA患者血清中TNFα含量明显高于TNF1者.结论 TNFα-308的基因多态性直接影响着TNF分泌,可能与RA的发病及病情相关.  相似文献   
98.
目的探讨类风湿性关节炎(RA)伴慢性病性贫血(ACD)的特征,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γ干扰素(IFN-γ)和红细胞生成素(Epo)在其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RA患者血清TNFα、IFN-γ水平及RA伴ACD患者的血清Epo变化.测定RA患者的铁代谢指标.观察TNFα、IFN-γ对钴盐(CoCl2)诱导人肝癌细胞株(HepG2) Epo产生的影响及TNFα、IFN-γ和Epo对正常骨髓CFU-E和BFU-E的影响;以及RA自身血清、Epo对RA骨髓CFU-E的影响.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RA及伴ACD者血清中TNFα、IFN-γ均显著增高.TNFα、IFN-γ与血清铁、血红蛋白浓度呈负相关.RA伴ACD者的Epo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但低于同等贫血程度的单纯缺铁性贫血组,提示RA伴ACD者体内Epo相对不足.TNFα、IFN-γ均能抑制钴盐(CoCl2)诱导的HepG2的Epo生成,且这种抑制作用是特异性的而非毒性所致.TNFα、IFN-γ抑制正常骨髓CFU-E和BFU-E集落形成,并呈剂量依赖性.RA自身血清能抑制其CFU-E形成,而在胎牛血清培养基中RA自身的CFU-E集落数与正常对照组相似.rhEpo能纠正TNFα、IFN-γ和RA自身血清对红系祖细胞的抑制.结论 RA患者血清中存在造血干细胞抑制物.TNFα、IFN-γ可能介导RA的ACD发病.rhEpo能有效治疗RA贫血.  相似文献   
99.
目的 评估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a( PEG-IFNα-2a)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过程中,HBeAg定量预测HBeAg血清转换的价值.方法 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采用PEG-IFNα-2a每次180 μg,皮下注射,每周1次,治疗48周.用HBV血清学检测试剂和i2000免疫发光检测系统检测HBeAg、抗-HBe,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HBV-DNA载量.分析治疗12周、24周及48周的病毒学应答率(HBV-DNA<1.0×103拷贝/mL),HBeAg血清转换率及影响HBeAg血清转换的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用于比较HBeAg和HBV-DNA水平作为HBeAg血清转换预测指标的相对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65例完成48周疗程的HBeAg阳性CHB患者,19例(29.23%) 出现HBeAg阴转、17例(26.15%)出现HBeAg的血清转换.48周时HBeAg血清转换与基线HBeAg定量相关(P=0.003),与基线时的年龄、性别、ALT水平及HBV-DNA载量无关.依据基线、12周和24周的HBeAg定量获得的ROC曲线,以12周时 HBeAg 61 s/co为界值(AUC=0.705,P=0.042),其48周时HBeAg血清转换的阳性预测值(PPV)、阴性预测值(NPV)分别为0.361、0.862,敏感性与特异性分别为0.765 和 0.521;若以24周时 HBeAg 15 s/co为界值(AUC=0.828,P=0.001),其48周时HBeAg血清转换的阳性预测值(PPV)、阴性预测值(NPV)分别为0.452、0.912,敏感性与特异性分别为0.824 和0.646.与基线比较,12周和24周HBeAg下降的幅度(75%)与HBeAg血清转换相关;治疗过程中HBV-DNA变化与HBeAg血清转换无关.结论 HBeAg定量变化是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a治疗CHB过程中预测HBeAg血清转换的有价值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0.
正如果你对喝酒有瘾,这说明你在精神上和身体上对酒这种物质就有了依赖,这就是医学上所说的物质依赖,即使用某类或几类物质后,身体和心理都对这些物质有了依赖,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上瘾"了,如果不使用这些物质,就会感到身体不舒服。有哪些物质可以成瘾呢?我们知道的毒品、镇静催眠药、止痛药等,包括我们大多数人都喝过的酒。在喝酒的人中,约有10%的男性、5%的女性是酒依赖;长期大量饮酒的人,10年左右就会发展到酒依赖的程度。对于酒依赖者,除了他们的身体有需要外,心理也对酒形成了依赖,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