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80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近年来,产ESBLs的革兰阴性细菌已成为较常见的呼吸道感染耐药病原菌。为了解该类菌株在杭州地区的流行病特征,对我院住院及门诊患者呼吸道分离出的258株肠杆菌科细菌进行ESBLs检测,报  相似文献   
52.
目的探讨并比较复方环丙孕酮联合盐酸二甲双胍和复方环丙孕酮联合马来酸罗格列酮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3月至2012年7月治疗的150例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75例。A组给予复方环丙孕酮联合盐酸二甲双胍治疗,B组给予复方患病孕酮联合马来酸罗格列酮治疗,治疗3个月后同时给予克罗米芬进行促排卵治疗,疗程结束后观察比较两组用药前后黄体生成素(LH)、LH/卵泡刺激素(FSH)、睾酮(T)、胰岛素抵抗(IR)、体重指数(BMI)以及促排卵治疗后的排卵率。结果 T、LH、LH/FSH、IR以及双侧卵巢的卵泡数均比用药前明显降低(P〈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患者的T、IR改善情况明显优于A组(P〈0.05);A组治疗后体重指数明显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显著优于B组(P〈0.05);促排卵治疗后A、B两组的排卵率分别为84.0%,78.7%,明显高与用药前(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两种治疗方法在临床中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均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且两组用药各有其优势,临床用药时需根据患者症状、体征合理运用,以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3.
血浆NT-pro BNP和Big ET-1在冠心病的代谢变化及其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患者血浆N末端脑钠肽原(NT-proBNP)与大内皮素-1(Big ET-1)水平的变化及其与心功能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双抗体夹心法对136例CHD患者及55例健康对照者进行血浆NT-proBNP和Big ET-1测定,同时以彩色多普勒超声心电动仪测定CHD患者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并与血浆NT-proBNP和Big ET-1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CHD患者血浆NT-proBNP和Big ET-1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者(P<0.01),且不同心功能患者之间的血浆NT-proBNP和Big ET-1含量亦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CHD患者血浆NT-proBNP水平与LVEF、LVESD、LVEDD呈现良好的相关性(r分别为-0.63、+0.57和+0.61,P均<0.01),而血浆Big ET-1水平与LVEF、LVESD、LVEDD的变化亦密切相关(r分别为-0.51、+0.46和+0.49,P均<0.01);血浆NT-proBNP和Big ET-1水平呈正相关(r=+0.47,P<0.01).结论:NT-proBNP和Big ET-1可能参与了CHD及心功能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血浆NT-proBNP升高与Big ET-1的变化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54.
55.
目的:探讨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患者CD8+细胞及其组胺受体对巨核系造血的影响。 方法: 在20例正常人的巨核细胞集落(CFU-Ck)的无血清培养体系中分别加入20例再障患者外周血CD8+细胞、再障患者外周血CD8+细胞+甲氰咪胍和单加甲氰咪胍。 结果: 再障患者外周血CD8+细胞在体外能抑制正常人骨髓细胞CFU-Mk的生长,1.0×10-5mol/L的甲氰咪胍能解除这种抑制作用。1.0×10-5mol/L的甲氰咪胍对正常人骨髓细胞CFU-Mk的生长无抑制作用。 结论: 再障患者CD8+细胞对正常CFU-Mk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组胺H2受体阻滞剂甲氰咪胍能解除这种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6.
目的研究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体内Th1/Th2失衡及其与疾病关系。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对53例ITP患儿(急性32例,慢性21例)治疗前后和28例健康者外周血CD3+、CD8-细胞内IFN-γ和IL-4表达水平进行检测分析。结果急性ITP患儿起病时Th细胞中表达IFN-γ(Th1)阳性百分比高于正常人(P<0.05),而慢性ITP患儿Th1细胞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治疗缓解后急性ITP患儿Th1细胞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别(P>0.05),慢性ITP患儿Th1细胞比例增高(P<0.05)。结论儿童急、慢性ITP呈现不同的Th1/Th2极化失衡,与疾病的活动、缓解有一定的关系,提示Th1/Th2极化在疾病发生中可能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7.
李岚  董洪强  张琼丽 《现代医学》2009,37(6):470-472
目的探讨微柱凝胶免疫分析技术(MGIA)在检测血小板抗体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微柱凝胶免疫分析技术分别对146例血液病患者(实验组)和87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结果146例患者中检出血小板抗体28例。11例输注机采血小板少于3个治疗量的血液病患者均未检出血小板抗体;输注3~9个治疗量的患者63例,8例血小板抗体阳性(12.70%);输注10~19个治疗量的患者41例,8例血小板抗体阳性(19.51%);输注20~29个治疗量的患者22例,6例血小板抗体阳性(27.27%);输注大于30个治疗量的患者9例,6例血小板抗体阳性(66.67%)。结论血小板抗体的产生与血小板输注量和次数相关。微柱凝胶免疫分析技术(MGIA)检测血小板抗体简单快速,准确可靠,值得选择。  相似文献   
58.
 目的 观察体外伏立诺他和左旋苯丙氨酸氮芥联合对人类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株U266、KM3的抗瘤作用。方法 应用MTT法分别测定伏立诺他和左旋苯丙氨酸氮芥不同浓度对骨髓瘤细胞株U266、KM3的抗瘤作用,计算两药的IC50值;应用MTT法测定固定一种药物浓度联合不同浓度另一药物时对U266、KM3的抑制作用,计算药物联合指数(CI),判断药物相互作用。 结果 伏立诺他单药对U266细胞的IC50值介于5.0~7.5 μmol/L,对KM 3细胞的IC50值介于2.5~5.0 μmol/L;左旋苯丙氨酸氮芥单药杀伤U266细胞的IC50值介于40~60 μmol/L,杀伤KM3细胞的IC50值介于60~80 μmol/L。固定伏立诺他浓度(U266细胞中为1.25 μmol/L,KM 3细胞中浓度为1.0 μmol/L),在U266细胞中左旋苯丙氨酸氮芥浓度为20、40、60、80 μmol/L时均CI<0.9,表现为协同作用,在KM3细胞中左旋苯丙氨酸氮芥浓度为40、60、80、100 μmol/L时均CI<0.9,表现为协同作用;固定左旋苯丙氨酸氮芥浓度(U266细胞中为10 μmol/L,KM3细胞中浓度为20 μmol/L),在U266细胞中伏立诺他浓度为2.5、5.0、7.5 μmol/L时均CI<0.9,表现为协同作用,在KM3细胞中伏立诺他浓度为1.0、2.5、5.0 μmol/L时均CI<0.9,表现为协同作用;当伏立诺他浓度为7.5 μmol/L联合左旋苯丙氨酸氮芥20 μmol/L时呈现相加作用(CI=0.93)。结论 体外伏立诺他单药对两种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株有明显的杀伤作用,与左旋苯丙氨酸氮芥有协同抗骨髓瘤细胞作用。  相似文献   
59.
不规则抗体的筛查和鉴定在临床输血中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检查有输血史或妊娠史的患者血清(浆)中的不规则抗体,降低或避免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方法用微柱凝胶coombs IgG卡对6486例有输血史或妊娠史患者的血标本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和鉴定,将不规则抗体阳性的标本用coombs IgG卡进行交叉配血。结果不规则抗体阳性24例,阳性率0.37%。其中,抗-D3例,抗-E4例,抗-C2例,抗-A1 1例,抗-M2例,抗-EC2例,抗-Cc 1例,抗-JKa 2例,抗-JK^b1例,抗-FY^a2例,抗-Le^a 1例,非特异性抗体3例。结论不规则抗体筛查能有效降低或避免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保证输血安全,对有输血史和妊娠史的患者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60.
目的探讨白血病患者Th1/Th2、Tc1/Tc2细胞亚群极化改变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39例白血病患者发病时外周血CD3+CD8-、CD3+CD8+细胞内IFN-γ和IL-4水平,并与同期30例对照组比较。结果白血病患者Th、Tc细胞内IFN-γ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而IL-4升高(P〈0.05),Th1/Th2、Tc1/Tc2细胞比值显著降低(P〈0.01)。结论白血病的发病可能与Th1/Th2失调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