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8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9篇
医药卫生   17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探讨人工合成的CpG ODN作为佐剂对乙肝病毒基因疫苗诱导小鼠产生细胞免疫应答的影响.方法构建编码乙型肝炎病毒(HBV)表面抗原蛋白S的重组真核表达质粒pCR3.1-S作为HBV基因疫苗,人工合成含CpG基序(motif)的硫代磷酸寡核苷酸(CpG ODN)作为佐剂,观察其对HBV基因疫苗接种Balb/c小鼠诱导产生淋巴细胞增殖和淋巴细胞杀伤等细胞免疫应答的影响.结果与空载体对照组相比较,HBV基因疫苗诱发Balb/c小鼠产生较好的HBV特异的淋巴细胞增殖及杀伤效应(P<0.05);应用CpGODN组与未应用组相比较,免疫小鼠产生更强的HBV特异性细胞免疫应答(P<0.05).结论CpG ODN作为佐剂,对HBV基因疫苗诱导Balb/c小鼠产生细胞免疫应答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2.
目的 总结北京小汤山医院SARS患者早期临床特点和诊断与治疗的体会。方法对2003年5月收治112例SARS患者.其中医护人员患者11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北京小汤山医院接收的部分SARS患者具有明显的医院和家庭聚集的发病特点,有93.75%(105/112)的患者有SARS感染接触史,初期接触地点主要在医院,占79.46%(89/112),在家中有接触史占9.82%(11/112),有外出史占4.46%(5/112),无明显接触史7例,占6.25(7/112)。初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加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及其他的综合治疗4~7天,均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除1例患者转中日友好医院外,其余的患者于6月20日前全部康复出院。结论SARS是一种急性自限性传染病,SARS在传播过程中存在着医院与家庭聚集性,主要为呼吸道飞沫传播和密切接触传播?,临床早期以发热为主,胸片表现为斑片状渗出性影,CT检查比胸片更敏感,胸部影像学异常是SARS诊断的必要指标,系列X线平片与CT即可随时观察SARS的病情变化,并可指导治疗,提示预后。约有1/3的患者出现白细胞减少,约1/2患者肝功异常?重型患者有明显的呼吸困难,需无创呼吸机支持。早期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好,但用药剂量、时间要根据胸片情况而定。  相似文献   
33.
细胞粘附分子是位于细胞表面的一种糖蛋白,临床上已发现许多疾病的发病机理都与粘附分子有密切关系,本文就目前有关粘附分子在介导肝细胞损害中的作用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4.
功能性消化不良体表胃电图变化及多番立酮对其疗效评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观察功能性消化不良 (FD)患者空腹体表胃电图变化 ,同时观察多番立酮对其疗效的评价。方法 :5 0例具有上腹隐痛、腹胀、嗳气、呕吐等症状 ,但电子胃镜及肝胆胰B超检查均未发现阳性病变者 ,诊断为FD。多番立酮 ,10mg/次 ,3次 /d ,共 2周。所有病人于治疗前后均进行胃电图描记 ,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74% (37/5 0 )的FD患者空腹体表胃电图异常 ,表现为过速或过缓。服用多番立酮后 ,36例FD患者 (72 % ,36 /5 0 )临床症状获得改善。同时其体表空腹胃电图正常化率亦明显提高 (70 %VS 2 6 %P <0 .0 5 )。结论 :胃电节律紊乱可能是导致FD临床症状的主要原因。多番立酮可明显改善FD患者临床症状和提高其体表胃电图正常化率  相似文献   
35.
陈倩  曲建慧  杨庭树 《临床误诊误治》2010,23(6):511-512,F0003
目的 探讨健康人群血管壁中胶原含量及成分随年龄增长的变化趋势.方法 选择23例意外死亡健康人的胸主动脉作为标本,予甲醛固定,石蜡包埋切片,行常规伊红-苏木精(HE)染色和胶原、弹力纤维双重组合染色,并按25~40岁、41~55岁、56~70岁三个年龄段行Ⅰ、Ⅲ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实验.结果 25~40岁Ⅰ型胶原(+)占66.7%,无Ⅰ型胶原(+++)标本,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型胶原(+)占11.1%,(+++)占55.6%,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1~55岁Ⅰ型胶原(++)占60.0%,(+)、(+++)各占20.0%,与后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型胶原(++)占70.0%,(+)、(+++)分别占20.0%、10.0%,与后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6~70岁Ⅰ型胶原(+++)占75.0%,无(+)标本,(++)占25.0%,与后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Ⅲ型胶原(+++)标本,(+)、(++)各占50.0%.结论 动脉僵硬度与胶原在动脉壁中含量及成分的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36.
37.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疫苗诱导小鼠产生免疫应答的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构建编码乙型肝炎病毒 (HBV)表面蛋白S的重组质粒pCR 3 .1 S,将之直接肌肉注射balb/c小鼠 ,观察小鼠HBV特异的免疫应答。方法 :以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 ,3H TdR掺入法测定淋巴细胞增殖 ,51 Cr 4h释放法检测淋巴细胞杀伤功能。结果 :与空载体对照组相比较 ,基因疫苗诱发小鼠产生良好的抗HBs反应及HBV特异的细胞免疫应答 (P <0 .0 5)。结论 :基因疫苗pCR 3 .1 S可诱导balb/c小鼠产生全面的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38.
目的总结Ig G4相关性疾病在中国患者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临床诊治。方法对解放军总医院2012年1月至2014年9月期间诊断为Ig G4相关性疾病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4例患者被诊断为Ig G4相关性疾病,其中男40例(74.1%),女14例;平均年龄为(58.6±1.6)岁(35~82岁);31例(57.4%)出现多器官受累,中位受累器官为2个(2~5个),受累组织包括胰腺(51.9%)、颌面部腺体(48.1%)、淋巴结(20.4%)、胆管(18.5%)等。94%(51/54)的患者伴有血清Ig G4[6.9 g/L(1.4~59.5 g/L)]、Ig G、Ig E等升高为主的高球蛋白血症,97.4%(37/38)患者糖皮质激素治疗后症状有所缓解或恢复正常。结论 Ig G4相关性疾病多见于中老年男性,可累及身体多个部位或组织,以胰腺、颌面部腺体受累最为多见,糖皮质激素治疗有较高疗效。  相似文献   
39.
自然腔道内镜外科经胃路径两种造瘘术的对比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对比研究自然腔道内镜外科(NOTES)中PEG胃造瘘术及针刀胃造瘘术在操作过程、并发症及瘘口愈合方面的差异.方法 实验犬随机分为4组,每组4只,每只犬胃前壁分别行内镜下PEG胃造瘘及针刀胃造瘘(两瘘口相距2 cm),瘘口长1.5 cm,内镜进入腹腔进行探查,后均以3个内镜夹闭合瘘口;记录操作耗时、术中并发症;第一组实验犬在操作完成后即刻进行剖腹探查并取胃在体外进行胃抗压测试(0 d组);其他3组实验犬分别在术后第3天(3 d组)、7天(7 d组)及14天(14 d组)处死,进行腹腔探查,观察瘘口愈合、腹腔内粘连情况,并进行瘘口抗压测试.结果 实验动物均完成了两种胃造瘘术,虽然PEG胃造瘘术在操作耗时方面长于针刀胃造瘘术[(8.4±2.2)min比(5.3±1.5)min,P<0.05],但其术中出血的并发症明显减少(6.2%比37.5%,P<0.01);在瘘口抗压测试方面,0 d组、3 d组及7 d组PEG胃造瘘口和针刀胃造瘘口的平均突破阈值分别为(12.3±2.3)mm Hg比(11.4±2.6)mm Hg(P>0.05)、(32.4±6.7)mm Hg比(23.7±7.7)mm Hg(P<0.05)和(76.8±9.6)mm Hg比(52.4±8.8)mm Hg(P<0.05);14 d组实验动物两种方法胃造瘘口受压均超过160 mm Hg而末发生瘘口破裂.大体病理观察显示,相同时间点PEG方法所形成的瘘口具有更好的愈合表现;所有存活动物无腹腔内出血、周围脏器损伤或感染表现.结论 与针刀胃造瘘术相比,PEG胃造瘘术虽操作耗时略有延长,但其具有更好的安全性和术后瘘口愈合更快的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40.
目的应用酵母双杂交技术筛选人白细胞中与丙型肝炎病毒非结构蛋白4A(HCV NS4A)相互作用的蛋白。方法连接有HCV NS4A酵母表达的载体pGBKT7-NS4A,转化入单倍体酵母细胞AH109,与转化了人白细胞cDNA文库质粒的单倍体酵母细胞Y187进行配合,在营养缺陷型培养基和X-a-半乳糖(X-a-Gal)上进行双重筛选阳性菌落,增菌后提取质粒,转化入大肠埃希细菌(DH5α),提取质粒并测序,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对克隆重复率较高的蛋白编码基因进行克隆和回交验证。结果筛选出在四缺(SD/-Trp-Leu-Ade-His)培养基和在铺有X-a-gal的四缺培养基上均能生长并变成蓝色的真阳性菌落45个,其中钙离子信号调节亲环素配体(CAML)29个。对CAML基因成功克隆,回交验证了HCV NS4A与CAML的相互作用。结论成功筛选出7种在人白细胞cDNA文库中与HCV NS4A特异性相互作用的蛋白,为进一步探讨HCV的致病机制提供了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