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5篇
  免费   63篇
  国内免费   18篇
医药卫生   806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36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49篇
  2011年   45篇
  2010年   41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3篇
  1964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91.
<正>本文旨在探讨针刺疗法联合巫毒带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肩痛的疗效,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在本院康复科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9月收治入院的脑卒中患者80例。纳入标准:(1)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的相关标准[1];(2)年龄40~80岁,第一次发病且诊断标准符合脑卒中恢复期的功能状态[2],2月<病程<6月;(3)有一定的沟通和认知能力,能执行相关的动作指令。排除标准:(1)不符合以上诊断标准;(2)有精神疾病和严重认知障碍,因视、听异常无法参与者;(3)合并严重心血管、肝、肾、消化、造血系统障碍等疾病者;(4)正在参加其他临床试验或拒绝参加者。  相似文献   
792.
目的 研究新型沸石止血纱布的生物安全性。方法 参照GB/T 16886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标准和GB/T 14233.2-2005《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对新型沸石止血纱布进行安全性研究,采用CCK8法进行体外细胞毒性试验、溶血试验、热原试验、急性全身毒性试验、皮内反应试验和致敏试验。结果 新型沸石止血纱布细胞毒性等级均在0~1,溶血率为3.37%,热原试验、急性全身毒性试验、皮内反应和致敏试验均呈阴性。结论 新型沸石止血纱布生物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793.
目的 探讨胃固有层神经鞘瘤的临床病理特点以及内镜切除与手术切除成本效益的比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2016年7月在南京鼓楼医院确诊的38例胃神经鞘瘤(gastric schwannomas,GS),将其分为内镜切除(包括内镜黏膜下挖除术、内镜全层切除术)组17例和手术切除组21例,并对其并发症、完整切除率和成本效益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患者中男11例(28.9%)、女27例(71.1%),年龄(52±10)岁(41~63岁)。GS最常见于胃体(71.1%,27/38)和胃窦部(21.1%,8/38)。38例病灶均为隆起型,肿瘤长径(2.5±1.2)cm(0.6~4.5 cm);内镜超声检查术发现60.5%病灶为异质性低回声,39.5%(15/38)病灶为低回声。内镜切除组完整切除率为100.0%(17/17),中位手术时间54 min,11例(64.7%,11/17)患者出现穿孔,均经金属夹或金属夹辅助的荷包缝合完整封闭创面。与手术治疗组相比,内镜治疗组住院时间明显缩短[(4.6±0.6)d比(9.6±4.4)d,P<0.001],首次进流食的时间明显缩短[(1.2±0.4)d比(2.7±0.7)d,P<0.001],住院费用明显降低[(21 965.0±9 342.4)元比(34 253.3±10 520.9)元,P<0.001]。组织标本中S100均阳性;中位随访时间34个月,随访期间未发生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结论 内镜切除术对于固有肌层的GS的诊治是安全、有效的,相比外科手术有更高的经济效益比。  相似文献   
794.
目的探讨职业相关性肺病的临床病理形态学特征, 为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有效补充, 以减少该类病变的漏诊与误诊, 保障患者的规范化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病理科2017—2019年肺活检病理组织标本共4 813例(包含会诊病例1 935例), 其中经临床-影像-病理学诊断确诊职业相关性肺病126例, 结合特殊染色、结核PCR检测与扫描电子显微镜平台结果进行鉴别诊断。结果经临床-影像-病理学确诊为职业相关性肺病患者126例, 其中男性102例, 女性24例, 均追溯到职业有害因素暴露史。形态学方面:68.3%(86/126)主要表现为肺纤维化结节、尘斑形成或肺实质炭沫沉着;16.7%(21/126)主要表现为肺泡腔及肺间质内电焊烟尘颗粒沉积;15.1%(19/126)表现为肉芽肿伴纤维组织增生、肺泡蛋白沉积或巨细胞间质性肺炎。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平台对肺组织残留粉尘成分进行定性和半定量分析对于焊工尘肺病与硬金属肺病的诊断有帮助。结论肺活检组织的形态学特征性改变是职业相关性肺病临床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重要参考依据, 病理医师对该病形态学及辅助检查的认知程度是肺活检标本发挥...  相似文献   
795.
796.
玉东1地区古近系主要发育冲积扇—扇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砂体在垂向上至少可分4套砂组,表现为多期砂体相互叠置,砂泥岩互层频繁。由于砂、泥岩都存在钙质胶结情况,两者常规波阻抗反演波阻抗值差异不大,砂泥岩难以有效区分。测井岩石物理分析表明伽马曲线能够有效区分砂泥岩,利用伽马曲线对声波曲线进行重构,进行拟声波阻抗反演研究,区分砂泥岩精度较高,与实钻结果比较吻合,应用效果较好,满足了生产需要。  相似文献   
797.
目的探讨具有NTRK重排/扩增胃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和分子遗传学特征。方法收集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2011年1月至2020年9月确诊NTRK重排/扩增胃癌病例的临床病理资料, 分析其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及分子病理学改变, 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共4例具有NTRK重排/扩增的胃癌病例, 患者均为男性, 年龄57~67岁(平均63岁)。肿瘤最大径范围3.5~5.2 cm(平均4.8 cm)。所有肿瘤均位于胃窦部。4例患者均行胃癌根治术, 术后进行随访。形态学方面, 所有具有NTRK重排/扩增胃癌都显示出具有肠母细胞分化胃癌的组织学特征, 表现为肿瘤细胞呈管状/乳头状排列, 可见泡状核, 胞质淡染或透明。免疫组织化学方面4例均显示Pan-TRK不同程度的细胞质阳性表达。分子病理方面所有NTRK重排/扩增胃癌均使用NTRK1/2/3分离探针进行荧光原位杂交检测, 2例出现NTRK易位, 另外2例出现NTRK扩增。2例易位病例通过RNAseq二代测序进一步验证, 证实1例NTRK1基因易位(TPM3-NTRK1融合)和1例NTRK2基因易位(NTRK2-SMCHD1融合)。结论 ...  相似文献   
798.
目的 通过评价非体外循环和体外循环下肺动脉瓣切开术作为初期手术治疗室间隔完整型肺动脉闭锁(PA/IVS)的临床状况,比较这两种方法的手术疗效和早中期预后效果。方法 回顾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共45例PA/IVS患儿在我院接受非体外循环或体外循环下肺动脉瓣切开术,分为非体外循环组(28例)和体外循环组(17例),对两组患儿术后死亡率对两组患儿术后病死率、手术时间、术后早期以及中期随访情况等予以分析。结果 全组共4例死亡,死亡率8.9%(4/45)。非体外循环组1例死亡,体外循环组3例死亡,两组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6% vs. 比 17.6%,P=0.108),但在手术时间[(52.3±16.8) min vs.比 (107.6±22.7) min]、血管活性药物维持时间[(122±24.8) h vs比. (218±32.5) h]、气管插管时间[(57.3±25.4) h vs.比 (92.5±23.6) h]、ICU滞留时间[(4.5±2.3) d vs.比 (7.6±2.6) d]、住院时间[(8.5±3.2) d vs.比 (14.3±5.7) d]等方面均具有显著差异(P<0.01)。中期随访共失访3例,非体外循环组有12例无需再手术,10例已完成终期手术,体外循环组有5例无需手术,6例患儿完成终期手术,两组纽约心功能分级(NYHA)均在I-~II级。结论 与体外循环相比,非体外循环下肺动脉瓣切开术具有操作简便、手术时间短、手术成功率高及术后恢复快等早期疗效优势。  相似文献   
799.
800.
目的 分析混合型早期胃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比较不同优势比例混合型癌的内镜病理表现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0年12月于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消化科接受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且术后病理诊断为混合型早期胃癌的43例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内镜特征、术前诊断与术后病理的符合率,并比较分化优势组与未分化优势组的内镜病理表现差异。结果 混合型早期胃癌多见于60岁以上(55.81%,24/43)、男性(65.12%,28/43)、幽门螺杆菌现症感染(69.77%,30/43)患者,萎缩背景(79.07%,34/43)、胃下部(65.12%,28/43)病灶多见,内镜下色泽以发红或者混杂发红色调为主(76.74%,33/43),病灶形态以0‑Ⅱc型为主(58.14%,25/43),放大内镜下可呈现分化型与未分化型癌双重特点,仅16.28%(7/43)患者活检病理提示为混合型癌。术后病理提示分化优势组33例,未分化优势组10例,有15例(34.88%)患者出现黏膜下深层浸润,有3例(6.98%)患者淋巴管阳性。分化优势组在内镜下更具有清晰的分界线[78.79%(26/33)比4/10,χ2=7.753,P=0.012],两组在性别、幽门螺杆菌感染、背景黏膜、病灶位置、内镜下形态、病灶长径、色泽及放大内镜下微结构和微血管表现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化优势组病理类型以tub2+por组合最常见(78.79%,26/33),未分化优势组以sig+tub2组合占优势(6/10)。内镜诊断分化为主型癌敏感度高(93.94%,31/33),诊断未分化为主型癌特异度高(94.28%,33/35)。结论 混合型早期胃癌可通过内镜下定性诊断,术前准确判断分化优势及浸润深度困难,易出现术后病理升级的情况,故行ESD治疗应更加严格把握适应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