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9篇
  免费   38篇
医药卫生   177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81.
血吸虫病在世界范围内影响广泛,随病程迁延,虫卵沉积会导致组织病变,主要表现为肉芽肿形成,进而纤维化.曼氏血吸虫感染早期主要是Th1为主的细胞免疫,IL-2和IFN-γ水平升高,临床表现为急性期反应;产卵后宿主体内的免疫反应由Th1型转变为Th2型为主的体液免疫,以IL-4、IL-5等细胞因子升高为特点[1],在肉芽肿形成和纤维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2].IL-10虽然被视为Th2效应因子,但研究发现IL-10对Th1和Th2反应都有重要的调控作用,影响疾病的发展和转归[3].本实验通过建立小鼠感染模型,研究在我国主要流行的日本血吸虫感染不同阶段小鼠脾细胞中Th1/Th2以及IL-10的变化.  相似文献   
82.
目的 了解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体内Th1/Th2反应动态变化,评价Th细胞反应与肉芽肿病理改变之间的相关性。方法C57BL/6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后4、6、8、12周,分别检测其血清中IFN-γ、IL-4、IL-13水平,脾细胞中Th1/Th2比例,观察感染小鼠肝脏虫卵肉芽肿的形成和发展趋势,并评价各个细胞因子与虫卵肉芽肿大小之间的相关性。统计分析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和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 日本血吸虫感染后第4周,小鼠血清IFN-γ浓度为(2.835±0.049) 1gpg/m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787±0.174) lgpg/mL(Z=-2.646,P= 0.008);第6周起,小鼠血清IFN-γ浓度开始逐渐降低,但直至感染12周时仍显著高于对照组(Z=-2.457,P=0.014)。血清中IL-4(Z=-2.646,P= 0.008)和IL-13(Z=-2.646,P=0.008)水平从感染6周始升高,于第8周达高峰。经可溶性虫卵抗原(SEA)刺激后,脾脏中Th1/Th2比例于感染8周时为0.5(95%可信区间0.2~1.2),12周时为0.3(95%可信区间 0.3~0.6),均显著低于对照组(Z=2.173,P=0.030;Z=2.551,P= 0.011)。与未经SEA刺激的脾细胞相比,经SEA刺激的脾细胞Th1/Th2比例在感染第8周(Z=2.236,P=0.025)和第12周(Z=3.130,P=0.002)均显著降低。感染6周时,小鼠肝脏中开始出现大量虫卵肉芽肿,其直径随感染进展逐渐增大。相关性分析发现,感染12周时血清IL-13水平与肝脏虫卵肉芽肿直径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r=-0.636,P=0.048)。结论血吸虫感染早期Th1反应占优势,随着血吸虫成熟并开始产卵,Th1反应逐渐减弱,而出现Th2反应极化现象。Th2反应可能在肉芽肿纤维化过程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83.
目的 探索安徽省乡镇级别血吸虫病高风险区域的空间聚集性并加以可视化,为血吸虫病高风险区域的确定提供参考.方法 在传统描述性分析基础上,采用全局、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和空间动态窗口扫描统计进行综合分析比较.结果 2000~2008年钉螺分布主要集中分布在沿长江周围62km的带状区域内.有螺面积百分比不随时间变化而发生更为聚集的趋势(t=1.85,P>0.05).在2002~2004年和2008年间全局空间自相关结果显示血吸虫病患病率分布呈现空间聚集性(Moran's I>0,P<0.05).局部空间自相关结果与SaTScan探测结果较为一致,整体上这些年份该指标分布呈现空间聚集性.结论 有螺面积百分比指标分布较为集中,血吸虫病患病率指标分布没有一定规律性;三种方法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联合使用,逐步深入,使得结果呈现更加全面、系统.  相似文献   
84.
血吸虫病是我国重点防控的重大疾病之一,消除血吸虫病对于保障人民健康、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随着空间流行病学的发展,血吸虫病空间分布描述、时空趋势预测、环境影响因素分析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本文综述了空间流行病学在血吸虫病防控中的应用,对血吸虫病时空分布、空间模型和遥感技术的应用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85.
空间分析中的集中趋势指标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空间分析中集中趋势统计指标的计算方法及应用价值。方法以频率统计学中集中趋势的统计指标为基础,借鉴犯罪学中犯罪事件的二维描述方法,系统地提出了空间分析中描述集中趋势的统计指标。并对实际资料进行分析,介绍其应用价值。结果得到了空间分析中描述集中趋势的常用统计指标的计算公式、应用条件及潜在的应用价值。结论空间分析中描述集中趋势的二维统计指标可以作为频率统计学统计描述的有利补充,二者的结合能更全面地描述空间数据。  相似文献   
86.
血吸虫能在易感钉螺体内发育而不会被宿主免疫系统所清除,但是在抗血吸虫钉螺体内,侵入的血吸虫会迅速被宿主免疫细胞——血细胞杀死。钉螺血细胞通常通过吞噬作用(phagocytosis)或包被形成囊作用(encapsulation)杀死入侵的病原体和寄生虫,在这个过程,血细胞将消耗大量的氧,并产生多种活性氧化物(ROS),这样,螺内血吸虫不仅通过自己的呼吸作用而且由于宿主免疫反应的结果使其暴露于ROS,  相似文献   
87.
目的 探索东洞庭湖水体污染物、水位和气象因素等对钉螺密度的影响,为血吸虫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择2007—2014年东洞庭湖区有螺洲滩,以系统抽样法查螺,同时收集水体污染、水位和气象等因素资料,计算水淹天数和开始水淹时间。首先对钉螺密度及各影响因素进行描述性分析,并建立钉螺密度与各因素间的线性混合模型,以探索钉螺密度主要影响因素,最后拟合钉螺密度与其主要影响因素的平滑曲线。结果 2007—2014年东洞庭湖钉螺密度呈波动变化,密度最高值出现在2010年10月(52.79只/0.1 m2),最低值出现在2009年1月(2.15只/0.1 m2)。拟合线性混合模型发现钉螺密度主要影响因素有高锰酸盐指数、总磷和开始水淹时间(t = 6.386、-2.920和-3.892,P均< 0.01)。拟合平滑曲线发现钉螺密度与高锰酸盐指数和总磷的关系呈近似二次曲线,且在4月底后开始水淹时间越早、钉螺密度越高。结论 东洞庭湖区高锰酸盐指数、总磷和开始水淹时间对钉螺密度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88.
2000~2006年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血吸虫病疫情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池州市贵池区血吸虫病疫情变化,为更好地控制血吸虫病提供依据。方法收集贵池区2000~2006年的血吸虫病疫情监测资料,整理流行状况、人畜病情、螺情等相关材料,采用Cochran-Mantel-Haenszel χ^2检验和Spearman秩相关方法进行指标间关系的统计学分析。结果贵池区一、二类流行村数呈下降趋势,三、四类流行村数逐渐增加(χ^2=281.5,P〈0.01);人群病情呈波动趋势(χ^2患病率=3705.6,P〈0.01;χ^2发病率=507.5,P〈0.01);耕牛患病率呈整体下降趋势(χ^2患病率=118.5,P〈0.01);螺情呈整体下降趋势,与其他指标间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贵池区7年间的血吸虫病疫情得到了一定控制,但仍需继续加强监测,以防止疫情突然反弹。  相似文献   
89.
湖沼地区湖北钉螺不同调查方法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确定一种比较好的现场抽样与钉螺调查方法。方法从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秋浦河沿岸的14个滩地中随机选择一个滩地作为研究现场,分别设计常规调查、个人重复调查、交叉重复调查和交叉复核随机抽检调查4种方法收集钉螺数据,从调查的钉螺密度和钉螺漏捡率两个角度分析评价不同调查方法的优劣。结果个人重复调查、交叉重复调查和交叉复核随机抽检调查3种调查方法得到的钉螺密度经Kruskal-WallisH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87,P=0.144),两两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而它们与常规调查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309.00,P<0.01);交叉复核随机抽检调查的漏捡率(0.57%)、交叉重复调查(5.24%)和个人重复调查的漏捡率(10.26%)经Kruskal-WallisH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7.44,P<0.01),并且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交叉复核随机抽检调查的漏捡率最低。结论交叉复核随机抽检调查的效果最好,可用于现场的定量钉螺调查研究中。湖沼地区常规调查的数据应当慎重地用于钉螺相关的定量研究。  相似文献   
90.
钉螺冷驯化现象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实验室内研究钉螺的冷驯化现象,比较不同降温速度对钉螺死亡率的影响. 方法采集安徽贵池湖滩钉螺,比较经长期、快速冷驯化处理的钉螺与未经冷驯化处理的钉螺死亡率差异.比较不同的降温速度下钉螺死亡率差异.结果经3周的冷适应后,钉螺的耐寒能力提高.不同降温速率组钉螺死亡率差异无显著性.从不同温度下直接暴露于同一低温的钉螺死亡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钉螺存在长时间冷驯化现象,但未发现钉螺的快速冷驯化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