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1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1.
目的了解四川省多民族农村地区儿童膳食多样性及生长发育现状,探究膳食多样性与生长发育指标的关系。方法 采用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方法,选取四川省汉族、藏族和彝族农村地区18~36月龄儿童及其主要看护人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收集儿童及其看护人的社会人口学特征和家庭基本情况。按照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衡量家庭和个人膳食多样性的准则》计算儿童膳食多样性得分(DDS)。采用标准的人体学测量设备测量儿童的身高(长)和体重,依据世界卫生组织标准计算儿童的年龄别身高Z评分(HAZ)、年龄别体重Z评分(WAZ)、身高别体重Z评分(WHZ)。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儿童膳食多样性与生长发育指标的关系。结果 共纳入1092名儿童,DDS为(4.8±1.7)分,低膳食多样性(DDS≤4)的儿童所占比例为45.3%。汉族儿童的DDS[(5.8±1.4)分]均高于藏族儿童[(4.9±1.6)分]和彝族儿童[(3.9±1.6)分](P均<0.001)。儿童生长迟缓(HAZ<-2)率、低体重(WAZ<-2)率以及消瘦(WHZ<-2)率分别为21.1%、4.9%、2.5%。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显示,在调整了儿童性别、月龄、出生体重、是否早产、父母身高因素后,DDS与HAZ呈正相关(β=0.206,95%CI=0.158~0.254,P<0.001),进一步调整家庭固定资产、民族、看护人类型、看护人文化程度因素后,DDS与HAZ仍呈正相关(β=0.077,95%CI=0.026~0.128, P=0.003)。结论 四川省多民族农村地区儿童的膳食多样性情况较差,且存在明显的民族差异,其中彝族农村地区问题尤为突出。儿童DDS与HAZ呈正相关。建议针对四川省多民族农村地区的儿童膳食特征,开展营养健康教育指导,从而改善儿童的生长发育状况。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四川省偏远农村地区婴幼儿看护人的人格特质以及营养包喂服行为的现状,并探究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在四川省偏远农村地区选择6~24月龄婴幼儿及其看护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结构式问卷收集婴幼儿及其看护人的基本特征、看护人的营养包喂服行为,运用中国版10项目大五人格量表对看护人外向性、宜人性、尽责性、情绪稳定性、开放性5个维度的人格特质进行评估。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婴幼儿看护人的人格特质与其营养包喂服行为之间的关系。结果 共调查895对婴幼儿及其看护人。在看护人人格特质方面,外向性维度的平均分为(9.01±2.64)分、宜人性维度的平均分为(10.60±1.99)分、尽责性维度的平均分为(9.41±2.06)分、情绪稳定性维度的平均分为(9.01±2.38)分、开放性维度的平均分为(8.57±2.29)分。在看护人营养包喂服行为方面,营养包有效喂服率为53.3%(477/895)。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控制其他因素的前提下,看护人的尽责性人格特质(OR=1.08,95%CI=1.004~1.153,P=0.038)是其有效喂服营养包的保护因素。结...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调查西部农村地区多民族背景下看护人首次辅食添加行为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于2019年通过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西部农村地区选择研究对象,采用文献复习和专家咨询法自行设计结构式问卷,共收集1290名看护人和婴幼儿的社会人口学特征、喂养知识、辅食添加情况等信息,运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别分析汉族和少数民族首次辅食添加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 西部农村地区仅有8.22%的看护人首次辅食添加行为较好,汉族群体中,16.31%的看护人首次辅食添加行为较好;少数民族人群中,仅有3.64%的婴幼儿看护人首次辅食添加行为较好。在汉族中,相比祖父母辈,父母辈作为看护人的首次辅食添加行为较好(OR=1.861,95%CI 1.277~2.712)。在少数民族中,文化程度(OR=1.753,95%CI 1.190~2.581)、家庭固定资产(OR=3.870,95%CI 1.959~7.645)、喂养知识(OR=3.396,95%CI 2.749~4.195)都是首次辅食添加行为的促进因素。结论 西部农村地区看护人首次辅食添加行为普遍较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估四川省农村地区6~24月龄婴幼儿看护人营养包喂服现状,以健康信念模式为理论框架,探索婴幼儿看护人营养包喂服行为的影响因素.方法 2019年10月,采用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四川省6个县(2个汉族县,2个藏族县,2个彝族县)的36个乡的108个村,整群纳入6~24月龄婴幼儿的看护人进行面对面问卷访谈,获取看...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四川省汉、藏和彝族农村地区0~18月龄婴幼儿母乳喂养的现状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抽取四川省2个汉族县、2个藏族县和2个彝族县农村地区0~18月龄婴幼儿及其母亲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母亲及婴幼儿的社会人口学特征、家庭情况、母乳喂养知识和行为等信息。运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母乳喂养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1087名婴幼儿的早开奶率为22.45%,其中,985名6月龄及以上的婴幼儿纯母乳喂养至6月龄率为35.94%、658名12月龄及以上婴幼儿的持续母乳喂养至12月龄率为34.50%。分娩方式为顺产(OR=2.80,95%CI 1.82~4.30)、母亲的早开奶知识(OR=2.48,95%CI 1.69~3.64)是早开奶的有利因素。母亲是藏族(OR=1.56,95%CI 1.02~2.39)、家庭经济状况非常好(OR=2.70,95%CI 1.47~4.98)、母亲掌握纯母乳喂养知识(OR=1.47,95%CI 1.07~2.02)是纯母乳喂养至6月龄的有利因素。二胎及以上(OR=1.67,95%CI 1.11~2.52)、母亲掌握断奶知识(OR=3.96,95%CI 2.65~5.93)是持续母乳喂养至12月龄的有利因素。结论四川省汉、藏和彝族农村地区的母乳喂养现状不容乐观,母亲的民族、分娩方式、是否掌握相关知识、胎次及家庭经济状况均会影响婴幼儿母亲的母乳喂养行为。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暴发期间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人员的心理状况并探索其影响因素。方法 通过方便抽样选取四川省省级、市级、县(区)级CDC工作人员为研究对象,通过网络自填问卷收集其基本特征、工作状况、培训情况、工作困难及工作单位的支持等,并采用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和抑郁症筛查量表分别测量CDC工作人员的焦虑、抑郁情况。运用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CDC工作人员焦虑和抑郁的影响因素。结果 653名CDC工作人员中,焦虑、抑郁的检出率分别为58.35%、50.06%。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0.95,95%CI=0.92~0.97)和工作单位提供精神支持(OR=0.61,95%CI=0.45~0.82)是CDC工作人员抑郁的保护因素;身体疲劳(OR=1.82,95%CI=1.20~2.74)、工作压力(OR=1.61,95%CI=1.21~2.12)、防护用品不足(OR=1.92,95%CI=1.06~3.49)是CDC工作人员抑郁的危险因素。年龄(OR=0.97,95%CI=0.94~0.99)、每天睡眠时长(OR=0.74,95%CI=0.56~0.96)和参与技术培训工作(OR=0.33,95%CI=0.12~0.95)是CDC工作人员焦虑的保护因素;精神疲劳(OR=1.68,95%CI=1.18~2.41)、工作压力(OR=2.94,95%CI=2.08~4.17)、加班激励制度不清(OR=1.99,95%CI=1.23~3.23)是CDC工作人员焦虑的危险因素。结论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CDC工作人员焦虑与抑郁状况堪忧,主要受年龄、睡眠、防护用品供应、激励制度、疲劳和工作压力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技术,探究猪囊尾蚴感染在四川省藏族农区学校儿童中的传播特点,并分析该地学校儿童整体社会网络结构,为进一步制订学校儿童猪囊尾蚴感染的预防与控制策略提供实证依据。方法 以四川省凉山州藏族农区两所猪囊尾蚴感染严重的寄宿制和走读制小学为调研现场,整群抽取两所小学的所有学校儿童作为研究对象。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员收集学校儿童的社会网络信息,主要包括教室座次、宿舍床位、最好的玩伴、经常一起吃饭的同伴以及分享零食的小伙伴;由寄生虫专业人员采集学校儿童的粪样、血样,并进行实验室检测。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技术对学校儿童中猪囊尾蚴“传染源-暴露感染者”网络及学校儿童的整体社会网络进行分析。结果 共收集644例学校儿童的社会网络资料,其中粪检猪带绦虫抗体阳性率为6.11%,血清学检测抗体阳性率为13.25%。学校儿童猪囊尾蚴“传染源-暴露感染者”网络呈现出以传染源为中心,暴露感染者向传染源聚集的现象;其中寄宿制小学主要以宿舍聚集性的传播为主,走读制小学主要以最好的玩伴间的传播为主。两所小学的整体社会网络分析,网络中均存在“核心人物”(点度中心度高,即该节点与网络中的其他节点拥有的关系数多)、“信息传播者”(接近中心度高,网络中某一节点与其他节点之间的接近程度高)及“信息枢纽”(中介中心度高,一个节点在多大程度上位于其他“点对”之间)。结论 在同一宿舍的密切接触及最好的玩伴之间的相互接触是四川省藏族农区学校猪囊尾蚴感染传播的主要途径,其学校儿童整体社会网络中的“核心人物”、“信息传播者” 和“信息枢纽”是预防与控制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估四川省汉族、藏族及彝族农村地区婴幼儿首次辅食添加现状以及营养状况,并探究二者间的关系。  方法  采用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在四川省脱贫前国家级贫困县中随机抽取2个汉族县、2个藏族县和2个彝族县农村地区12~24月龄婴幼儿及其主要看护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结构式问卷收集婴幼儿及其看护人的社会人口学特征、婴幼儿首次辅食添加的相关信息,分别使用婴幼儿体质量测量秤及婴幼儿身长测量尺采集婴幼儿的体质量、身长数据。运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婴幼儿首次辅食添加行为与营养状况的相关性。  结果  共调查1 117对婴幼儿及其看护人。首次辅食添加时间方面,汉族地区近一半的看护人在婴幼儿满6月龄时开始添加辅食,占43.07%(171/397),彝族地区、藏族地区的大部分看护人在婴幼儿未满6月龄则开始添加辅食,分别占77.18%(301/390)、47.58%(157/330);首次辅食添加种类方面,汉族地区看护人主要添加自制米糊,占41.56%(165/397),藏族地区看护人主要为婴幼儿首次添加肉类、蔬菜或水果等其他种类的辅食,占42.12% (139/330),彝族地区看护人主要添加自制米糊,占46.41%(181/390)。婴幼儿营养不良率为28.83%(322/1 117),其中,汉族、藏族、彝族地区婴幼儿营养不良率分别为10.58%(42/397)、24.85%(82/330)、50.77%(198/390)。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控制混杂因素后,与汉族地区相比,彝族地区婴幼儿营养不良的可能性更高(OR=9.49, 95%CI 6.00~15.00),与首次添加其他种类的辅食相比,首次为婴幼儿添加含铁米粉,婴幼儿发生营养不良风险的可能性更低(OR=0.54, 95%CI 0.29~0.99)。  结论  四川省多民族农村地区存在过早添加辅食、首次辅食添加种类不合理的问题,且当地婴幼儿的营养状况堪忧,特别是彝族地区,婴幼儿营养不良问题更为突出。首次添加含铁米粉在一定程度上可降低婴幼儿营养不良的可能性。建议重视婴幼儿首次辅食添加的健康教育干预,切实改善该类地区婴幼儿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