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9篇
医药卫生   11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胃癌是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其死亡率居全球恶性肿瘤第二位。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其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认为胃癌的发生除了与遗传、饮食、环境及生物等多种因素相关外,EB 病毒(Ep‐stein‐Barr virus ,EBV )的感染与部分胃癌的发生发展也密切相关。1990年,Burke首次报道用聚合酶链反应(PC R )技术在未分化淋巴上皮瘤样胃癌组织中检出EBV DNA[1],之后Tokunaga等将经原位杂交技术(EBER‐ISH )证实胃癌细胞原位杂交(EBER)阳性者定义为EBV相关胃癌(Epstein Barr Virus associated Gastric Carcinoma ,EBVaGC ),其余为非 EBV 相关胃癌(EBVnGC )[2]。本文就 EB‐VaGC的致病机制、诊断及预后等方面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2.
约50%的肝硬化患者初诊时即存在食管胃静脉曲张,尤以食管静脉曲张(EV)常见,且EV的发生率随肝脏疾病严重程度增加而增高(Child-Pugh A 43%、Child-Pugh B 71%、Child-Pugh C 76%)[1]。<5 mm的EV以每年10%的速度进展为大的EV,小EV的年出血率为5%,而大EV可达15%,EV出血后6周内死亡率高达20%[2-4]。急性EV破裂出血停止后再次出血率和死亡率较高,未进行二级预防的EV患者1~2年内再次出血率高达60%,死亡率高达33%[5]。因此EV破裂出血的防治非常重要,内镜干预在EV破裂出血的防治中起重要作用,包括内镜下静脉曲张套扎术(EVL)、内镜下硬化剂注射治疗(EIS)、自膨式金属支架等[5-6]。本文就EIS在EV破裂出血的防治作用做一述评。  相似文献   
63.
经内镜皮圈套扎治疗Dieulafoy病变出血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评价经内镜皮圈套扎(EBL)治疗Dieulafoy病变出血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31例Dieulafoy病出血患者随机采用EBL(n=16)或硬化剂注射(EIS,n=15)治疗,20例患者病灶位于胃,8例位于胃肠吻合口,3例位于十二指肠球部.EBL组采用多连发套扎器,通过负压抽吸,使Dieulafoy病灶及周围组织吸入套扎帽内,然后释放弹力皮圈将其结扎.EIS组选用5%鱼肝油酸钠或1%乙氧硬化醇,绕Dieulafoy病灶周围注射止血.结果 EBL组套扎组织在内镜治疗后3~7 d内脱落;EBL组早期止血率、远期止血率和转外科手术率均与EIS组相似(分别为93.8%比86.7%,100.0%比86.7%,0比13.3%;P值均>0.05),但再出血率显著低于EIS组(6.3%比40.0%,P<0.05);EBL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3%,EIS组为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BL是内镜治疗Dieulafoy病变出血一种安全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4.
【目的】分析上消化道Dieulafoy病变的临床与内镜特点。【方法】对37例上消化道Dieulafoy病变出血患者其临床与内镜特点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本组37例上消化道Dieulafoy病变出血患者中,男女比为4.3∶1。平均年龄52.7岁。临床上以突发性、间歇发作的呕血、黑便为主要特点。病灶位于胃食管连接处以下6cm范围内占51.4%,位于胃大部分切除术后胃空肠吻合口占24.3%。内镜下病变主要呈现为孤立性圆形或椭圆形黏膜缺损者占89.2%,其大小介于2~3mm之间,黏膜缺损的中央可见突出的小动脉,或于裸露血管上可有血痂、渗血或见搏动性出血。【结论】上消化道Dieulafoy病变是引起上消化道大出血的原因之一,临床上以突发性、间歇发作的呕血、黑便为主要特点。该病不仅好发于胃食管连接处以下6cm区域,也好发于胃大部分切除术后的胃空肠吻合口。本病的内镜表现多种多样,最常见的内镜表现是孤立性圆形或椭圆形黏膜缺损,黏膜缺损的中央可见突出的小动脉,或于裸露血管上可有血痂、渗血或见搏动性出血。  相似文献   
65.
66.
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是肝硬化的严重并发症之一, 死亡率较高, 内镜治疗在其一级预防、控制急性出血和二级预防中均起到重要作用。为规范食管胃静脉曲张的内镜治疗, 2022年我国颁布了3部相关共识及指南。现就如何开展食管胃静脉曲张规范化内镜治疗做一述评, 着重介绍如何合理把握内镜治疗适应证。  相似文献   
67.
双气囊小肠镜(double ballon enteroscopy,DBE)是小肠疾病诊断与治疗的重要手段.胃肠镜检查时注入空气可致患者检查中及检查后腹胀和腹痛.在结肠镜检查中以CO2代替空气或可减轻上述症状[1].本研究以空气为对照,探讨CO2在DBE检查中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8.
食管结核是一少见病,本文总结分析我院近年收治的7例患者,分析其胃镜及EUS特点,旨在提高诊断水平,减少误诊。一、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所有病例均为我院2005年1月至2007年10月间收治,共7例。男3例,女4例,年龄28~59岁(仅1例患者〉50岁),平均年龄39.3岁。其中6例患者为外院胃镜检查发现食管病变,为进一步确诊来我院就诊。初步诊断为食管癌1例,黏膜下问质瘤6例。  相似文献   
69.
目的:探讨LPS肝损伤的信号转导途径及LPS诱导肝细胞凋亡的规律。方法:Balb/c小鼠腹腔注射LPS建立内毒素血症模型,在不同时间点取其肝脏,HE染色观察病理改变,RT-PCR法检测肝组织TLR4的表达。TUNEL法检测肝细胞凋亡,免疫组化法检测bax、bcl-2、Fas、Fasl表达。结果:LPS注入腹腔后24h小鼠肝脏开始出现明显病理改变;3-6h肝细胞凋亡达高峰,12h后明显减少;肝脏TLR4在LPS注射3h后显著下调,6-12h明显受抑制,24h后则基本恢复;LPS刺激后3-6h肝脏bax、Fas表达达高峰,而bcl-2、Fasl表达在6-12h达到高峰,随后都逐渐下降。结论:LPS刺激肝脏后,肝损伤呈时间依从性,凋亡是其细胞死亡方式之一。LPS刺激后,肝脏TLR4表达呈时间依从性,TLR4表达下凋可能是对LPS产生的耐受现象,是机体抗损伤的一种保护性的下调。LPS所致肝细胞凋亡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7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