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4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30篇
医药卫生   510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1.
目的研究中国南方汉族人群中累及不同部位的结核患者与健康人群之间的性别分布差异。方法连续收录2009年1月至2019年1月中国南方地区新发结核病患者为病例组及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按结核累及部位对患者进行分层,分析各组人群中性别、年龄差异,计算比值比(■)及95%可信区间(CI)。结果共纳入符合条件的结核病患者344例(单纯脊髓脊柱结核患者120例,单纯肺结核患者175例,多发结核患者49例),健康志愿者350例。病例组中男性比例高于对照组(P0.001, ■=1.285)。单纯肺结核(■=1.440)和多发结核患者(■=1.306)中男性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单纯脊髓脊柱结核患者中女性比例显著高于单纯肺结核患者(P0.05,■=1.696),但尚不能认为单纯脊髓脊柱结核患者与对照组间存在性别差异(P=0.636)。结论男性是罹患肺结核及多发结核的危险因素,女性则更容易进展为脊髓脊柱结核。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针刺背俞穴、腹募穴对脑瘫患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疗效分析,观察其对患儿肺功能、血清免疫指标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将脑瘫合并反复呼吸道感染的112例住院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6例。所有患儿治疗前均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对症治疗,对照组给予玉屏风颗粒,每次1/3袋,每天3次,口服。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背俞穴、腹募穴针刺治疗。观察两组患儿肺功能、血清免疫指标变化,并评价疗效。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92.86%,对照组有效率为76.79%,观察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血清免疫球蛋白含量、T淋巴细胞亚群和肺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免疫球蛋白A(immunoglobulin A,IgA)、IgG、IgM含量均有显著提高(P0.05),表明两种疗法均能提高患儿血清免疫球蛋白含量;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CD_4~+、CD_4~+/CD_8~+升高,CD_8~+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CD_4~+、CD_4~+/CD_8~+高于对照组,CD_8~+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两种疗法均能显著提高T淋巴细胞亚群,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两组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1秒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FEV1)、最大呼气流量(peak expiratory flow,PEF)水平显著升高(P0.05),说明两组均能有效提高患儿肺功能;治疗后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说明针刺俞募穴+玉屏风颗粒治疗对肺功能的影响优于单独玉屏风颗粒治疗。结论:针刺俞募穴辅助治疗脑瘫患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疗效显著,能显著提高患儿免疫功能和肺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矫形治疗成人腰骶段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04年3月~2010年10月收治的17例腰骶段结核患者,男9例,女8例;年龄23~68岁,平均46.4±16.0岁.17例患者中有16例出现不完全瘫痪,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B级4例,C级5例,D级7例.入院时血沉(ESR)33~95mm/h,平均57.4±16.8mm/h.术前腰骶角18°~23°,平均20.5°±1.7°.均采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内固定矫形、植骨融合治疗,应用腰骶角测量、血沉检测和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评定来评论临床疗效,随访观察治疗结果.结果:全部病例手术均安全完成,手术平均用时145min(130~200min),术中平均出血约700ml (500~850ml);无脊髓及血管损伤及其他严重并发症.全部患者随访17~71个月,平均47.5±17.1个月.末次随访腰骶角为25.9°~30.3°,平均28.3°±1.5°,术后ESR恢复正常(9.2±3.1mm/h),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6~8个月,复查X线、MRI提示所有患者植骨融合,神经压迫完全解除.除2例术前Frankel分级为B级的患者术后恢复至D级,其余患者术后Frankel分级均为E级.结论: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矫形治疗成人腰骶段结核疗效确切,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液体复苏对感染性休克患者血气分析、酸碱平衡、电解质、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估Ⅱ(APACHEⅡ)评分的影响,进而分析它们与复苏液体总量的相关性,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24h达标(中心静脉压8~12mmHg、平均动脉血压≥65mmHg)复苏治疗21例符合本研究入选标准的感染性休克患者,前瞻性自身比较复苏治疗前及复苏治疗24h后血气分析、酸碱平衡、电解质及APACHEⅡ评分,直线回归分析电解质、酸碱、血气分析指标及APACHEⅡ评分与复苏液体总量的相关性。结果 21例感染性休克患者24h内复苏液体总量为(7775±1735)mL(5320~11028mL),复苏达标时间为(18.09±4.57)h。复苏治疗24h后血Na+(mmol/L)和Cl-(mmol/L)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Na+:138.71±5.67比135.62±7.23,P=0.024;Cl-:109.10±4.90比101.67±8.59,P=0.000);血pH值、红细胞比容(Hct,%)、阴离子隙(AG,mmol/L)、乳酸(mmol/L)及APACHEⅡ评分(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H:7.31±0.05比7.37±0.06,P=0.000;Hct:28.48±2.56比32.76±9.19,P=0.049;AG:8.33±3.45比14.17±8.83,P=0.004;乳酸:1.66±0.89比2.96±1.23,P=0.001;APACHEⅡ评分:10.90±3.73比17.24±4.06,P=0.000)。血Cl-水平与复苏液体总量呈正相关(r=0.717,P〈0.01)、其余电解质、酸碱、血气分析指标及APACHEⅡ评分与复苏液体总量无相关性(P〉0.05)。结论感染性休克患者应制定适宜的液体复苏目标,并监测内环境的变化,尽可能控制晶体液输入量及不良内环境影响。复苏治疗减轻病情与输注液体总量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前成功的病毒性疫苗大多通过诱导广谱有效的中和抗体来保护机体免受感染,因此检测血清中和抗体水平对疫苗的免疫效果评价具有重要意义.中和抗体检测的传统方法包括微量细胞病变效应抑制法、蚀斑减少试验等,均需进行活病毒操作.近年来,随着逆转录病毒载体和重组病毒表达技术的发展,假病毒得到越来越多的研究,并被广泛应用在新型疫苗研发、中和抗原表位鉴定、细胞嗜性研究、抗病毒药物筛选、中和抗体检测、基因治疗等方面.此文主要对假病毒在中和抗体检测中的应用进行综述,并总结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北京城乡老年人群吸烟状况与相关死亡风险间的关联。方法基于北京城乡老年人群健康综合研究2009—2014年的队列数据, 纳入符合标准的60岁及以上老年人群4 499名, 随访其生存与死亡结局。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吸烟状态、吸烟指数、戒烟年数与死亡风险间的关联。结果 4 499名研究对象年龄M(IQR)为70.00(10.00)岁, 其中男性1 814名(40.32%);从不吸烟者、戒烟者和现在吸烟者分别有69.50%(3 127/4 499)、13.20%(594/4 499)和17.30%(778/4 499)。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调整人口社会学特征、生活方式等混杂因素后, 以从不吸烟者为参照, 戒烟者全因死亡风险增加30.6%[HR(95%CI):1.306(1.043~1.636)];现在吸烟者全因、恶性肿瘤和肺癌死亡风险的HR(95%CI)分别增加50.0%[HR(95%CI):1.500(1.199~1.877)]、80.3%[HR(95%CI):1.803(1.226~2.652)]和212.6%[HR(95%CI):3.126(1.626~6.01...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胃肠外科围手术期手术部位感染危险因素,并探讨预防与治疗方法。方法:选取某院胃肠外科2016年1月~12月收治的手术患者120例,分析手术部位感染高危因素,并据此制定预防策略,探讨治疗方法。结果:120名患者感染发生率为5.8%,高危因素为胃肠道肿瘤根治术、急诊手术、老年人、切口不清洁、手术时间≥2h及住院时间14d。结论:胃肠外科术后感染风险较高,围术期需积极预防和治疗,以促进康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骨宝丸对维甲酸诱导小鼠骨质疏松的防治作用,并探讨相关作用机制。方法将雌性BALB/c小鼠分为正常组(Control)、模型组(Model)以及骨宝丸高剂量组(GBW-H)、中剂量组(GBW-M)和低剂量组(GBW-L)。实验第1~30天,模型组和骨宝丸各剂量组小鼠灌服维甲酸(100 mg/kg)建立骨质疏松模型,同时骨宝丸各剂量组小鼠灌服药物溶液进行防治。实验结束后,取小鼠股骨,称取质量、测量股骨直径和股骨长度;利用HE染色法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股骨组织变化;利用Micro-CT检测骨密度;采用ELISA试剂盒检测血清中BMP-2、OC、BALP、P1NP分泌水平。结果骨宝丸对维甲酸导致的小鼠股骨的质量、直径、骨密度和骨髓组织减少有防治作用,而且骨宝丸对维甲酸诱导小鼠血清OC和P1NP分泌增加、BALP和BMP-2分泌减少均有拮抗作用。结论骨宝丸可防治维甲酸诱导的小鼠骨质疏松,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保护BMP-2分泌进而促进骨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19.
20.
1991~2001年ICU严重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调查严重感染的病死率和病死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调查1991~2001年的383例严重感染患者,计算逐年病死率,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严重感染患者病死危险因素。结果1991~2001年间,严重感染总病死率46%(176/383),11年间逐年病死率无显著变化(P=0.458)。13个因素参与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严重感染病死危险因素有合并器官功能衰竭数目、免疫功能受累、低白蛋白(<35g/L)和接受有创性检查和治疗。严重感染患者合并器官功能衰竭的数目增多,病死率明显增加,合并2个器官衰竭者病死的相对危险度为3.748,3个器官衰竭者为9.663,而合并≥4个器官功能衰竭者病死的相对危险度高达28.810。从器官功能衰竭的分布来看,严重感染患者最常合并循环衰竭(62.9%)和呼吸衰竭(56.9%),而顽固的感染性休克是严重感染患者最主要的直接病死原因(39.8%)。结论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严重感染的病死率依然很高,探寻严重感染发病的危险因素,积极调控炎症反应,在炎症反应早期及时阻断炎症反应过程,防止发展为感染性休克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是降低严重感染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