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13篇
医药卫生   7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探讨干扰素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时,联合核苷(酸)类药物的不同时机对治疗应答的影响。方法:观察干扰素治疗患者分别在治疗起始时联合阿德福韦酯、12周应答不佳者及24周应答不佳者联合拉米夫定最终各组疗效。结果:48周时及停药后24周时,起始时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组及12周应答不佳者联合拉米夫定组患者的病毒转阴率、 ALT复常率、 HBeAg转阴率均高于对照组( P<0.05),而HBeAg转换率并未有明显提高( P>0.05)。结论:治疗起始干扰素联合阿德福韦酯或根据12周应答情况加用拉米夫定治疗均能一定程度提高治疗应答率。  相似文献   
32.
目的构建表达人干扰素-α2b(hIFN-α2b)蛋白的双歧杆菌工程菌,并验证靶蛋白的表达水平。方法人工合成hIFN-α2b基因,插入双酶切的pBAD质粒,构建重组质粒pBAD-IFN。制备双歧杆菌感受态,用pBAD-IFN电转化后PCR鉴定、筛选阳性克隆,筛选的阳性双歧杆菌克隆在L-阿拉伯糖诱导下表达靶蛋白,并进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测序和双酶切鉴定表明成功构建重组质粒pBAD-IFN,Western blot检测证明氨苄青霉素筛选出的该质粒转化双歧杆菌阳性克隆经L-阿拉伯糖诱导表达分子质量单位为18ku的hIFN-α2b蛋白。结论 hIFN-α2b表达载体pBAD-IFN转化双歧杆菌后可表达hIFN-α2b蛋白。  相似文献   
33.
目的 了解该院临床分离的肠球菌属的临床分布及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方法 采用全自动细菌鉴定仪及配套鉴定与药物敏感试验试剂,检测临床分离菌的菌种分布、样本来源和构成比及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及敏感性,并用WHONET5.4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0-2011年临床共分离到225株肠球菌,泌尿道分离的标本113株(50.2%),临床分布前三位分别是泌尿外科、重症医学科及新生儿科,粪肠球菌比屎肠球菌对大多数的测试药物的耐药率低,但对氯霉素及四环素的耐药率明显的高于屎肠球菌,未发现耐万古霉素及替考拉宁的肠球菌,此次监测发现1株耐利奈唑胺的粪肠球菌.结论 不同种类的肠球菌耐药性差别较大,在治疗时,我们需根据药物敏感试验及耐药特点,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治疗,防止出现替考拉宁、万古霉素及利奈唑胺耐药的菌株.  相似文献   
34.
目的 研究利奈唑胺对粪肠球菌中介耐药的体外诱导作用并探讨其耐药机制.方法 采用多步诱导法对4株临床分离粪肠球菌以及质控菌株进行体外诱导耐药试验,采用琼脂平皿二倍稀释法测定诱导前后的MIC值,采用PCR测序法检测粪肠球菌4个23S rRNA V区基因的变异.结果 4株临床分离粪肠球菌和质控菌株均诱导出中介株和稳定耐药株,在中介株和耐药株中均检测到了G2576U、G2505A和C2424U变异,2株中介株和耐药株还同时存在G2576U和C2424U变异.结论 利奈唑胺可体外诱导粪肠球菌产生中介株和稳定性耐药株,粪肠球菌中介株即可出现23S rRNA V区基因变异.  相似文献   
35.
脊柱术后植入物感染(spinal implant infection)属于难治性感染,需在系统分析患者基础状况、临床症状、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病原菌类型及病原菌耐药谱的基础上,综合应用内外科治疗手段给予患者个体化治疗,治疗相对困难。治疗方法通常需要在静脉使用抗菌药物的基础上,联合外科清创、持续引流和内固定取出等外科治疗措施。部分患者可能造成内固定失败、局部愈合不良、神经功能障碍、假关节形成,甚至死亡等严重后果。本院于 2014年10月—2015年2月诊治1例脊柱术后植入物感染反复发作患者,现将其诊断和治疗情况总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36.
目的了解临床分离株红霉素耐药粪肠球菌耐药特点及耐药基因erm(A)、erm(B)和erm(C)分布特点及耐药机制。方法采用BD Phoenix-100全自动细菌鉴定/药敏系统对2010~2016年临床分离的313株粪肠球菌进行药敏试验,并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红霉素的MIC值,比较红霉素耐药组和红霉素敏感组细菌的耐药性差异,使用PCR方法检测erm(A)、erm(B)和erm(C)基因并分析其分布特点。结果 313株粪肠球菌主要分离自患者的中段尿、血液、胆汁和分泌物,红霉素耐药组和红霉素敏感组细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氨苄西林、替考拉宁和呋喃妥因的敏感性高,对庆大霉素的耐药率均90%。红霉素耐药基因erm(A)、erm(B)和erm(C)基因检出比例分别为3.51%、66.77%和0.32%;携带红霉素耐药基因erm(A)细菌利奈唑胺(LZD)耐药为81.82%。粪肠球菌对红霉素耐药率为76.04%。结论红霉素耐药株粪肠球菌主要携带erm(B)基因。红霉素耐药基因erm(A)阳性菌株LZD的MIC值偏高。  相似文献   
37.
目的:分析本地区金黄色葡萄球菌抗菌药物敏感性及ST分型特点,揭示金黄色葡萄球菌在本地区的临床规律。方法:收集深圳大学南山医院2010-2015年临床分离金黄色葡萄球菌,其中138株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190株为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经BD phonixtm 100公司全自动药敏鉴定系统及琼脂稀释法测定其药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方法检测其管家基因进行多位点测序分型(MLST)分型,并分析其药敏与MLST的关系。结果:328株金黄色葡萄球菌标本主要来源于痰液、咽拭子、气管分泌物、血液、伤口拭子和脓液,MRSA的检出率为42.07%,阿米卡星、红霉素、环丙沙星、四环素、妥布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48.12%、95.62%、50.37%、65.94%、50.37%,MLST主要流行型别为ST239、ST59、ST1。MSSA红霉素、四环素、妥布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73.65%、40.42%、40.11%,主要型别为ST7、ST59、ST398、ST188。无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替加环素,替考拉宁耐药株。结论:本地区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标本来源于呼吸系统,MRSA对呋喃妥因,奎奴普汀,利福平敏感,MSSA对呋喃妥因,奎奴普汀,利福平,阿卡米星,环丙沙星敏感,ST239–MRSA、ST7–MSSA、ST398–MSSA、ST88–MSSA、ST120–MSSA多重耐药(3种或3种抗菌药物以上耐药)。  相似文献   
38.
目的:分析深圳大学南山医院临床分离313株粪肠球菌药敏特点及万古霉素(Van)耐药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深圳大学南山医院院微生物室2010年1月至2016年6月分离出的313株粪肠球菌,统计粪肠标本来源、科室分布及药物敏感性情况,采用肉汤稀释法检测Van最小抑菌浓度(MIC)值,分析耐药分离患者临床特点。结果:313例粪肠球菌标本主要来自于中段尿、分泌物、胆汁和血液,分别为42.99%、17.83%、7.32%和9.55%;科室主要分布于泌尿外科、肝胆外科、骨一科、重症医学科、肿瘤科、急诊ICU、甲乳科和手显微外科,同时粪肠对Van不敏感株仅占0.64%(2株),最高MIC值为8μg·mL~(-1),313株粪肠球菌对庆大霉素、红霉素和四环素三种抗生素的耐药率比较高,对氨苄西林、替考拉宁、环丙沙星、Van和利奈唑胺敏感。结论:Van和利奈唑胺可作为临床用药治疗粪肠球菌感染,但是还需要注意其MIC值动态变化以及合理使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39.
目的:分析医院获得性铜绿假单胞菌血流感染患者临床特征及30 d内死亡相关因素,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深圳大学南山医院2010年1月至2016年2月由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医院获得性血流感染患者临床资料,分析这些菌株的药敏特点;根据是否暴露于危险因素进行30 d内死亡相关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分别比较不同危险因素之间死亡率差异,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入组医院获得性血流感染46例患者中男性26例(56.5%),女性20例(43.5%),平均年龄为(53.65±2.04)岁。死亡相关单因素分析显示:肾功能不全(χ2=5.285,P=0.022)、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II(APACHE II)评分≥22分(χ2=5.999,P=0.014)与死亡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肾功能不全(OR=19.541,P=0.022)、使用化疗药物(OR=22.949,P=0.037)及APACHE II评分≥22分(OR=25.132,P=0.003)为铜绿假单胞菌血流感染患者30 d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肾功能不全、APACHE II评分≥22分、化疗药物的使用为患者死亡危险因素,且化疗药物使用是本地区导致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患者死亡风险系数最高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0.
目的 探讨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NGS)技术在医院聚集性感染事件中快速识别感染源的可行性和实用性.方法 收集某院新生儿中心6例发热伴腹泻或皮疹新生儿的咽、肛拭子和血标本,同时期同病室其他新生儿和医护人员(咽、肛拭子)标本,以及环境标本,采用传统培养方法、肠道病毒通用聚合酶链反应(PCR)、mNGS和肠道埃可病毒18(E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